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民增收要做好“三則運算”

  • 發佈時間:2016-04-05 08:56:14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三五”規劃綱要,都把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定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可以説,農民富則天下富。筆者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裏,實現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需要做好“加減乘”三則運算。

  首先要做好“加法”,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並引導帶動更多資金投向現代農業建設。其中包括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創新涉農資金投入方式和運作機制,推進整合統籌,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逐步擴大“綠箱”補貼規模和範圍,調整改進“黃箱”政策。將農業“三項補貼”合併為農業支援保護補貼,完善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向種糧農民、新型經營主體、主産區傾斜等。

  2015年,我國農民每人平均收入突破萬元大關,增幅連續第六年高於GDP和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在國家糧食連年豐收、國際糧價持續走低的情況下,有人認為國家對農業的支援力度可以適當減弱。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農民收入不高且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難度加大。在這種趨勢下,政府應保證農業投入只增不減,穩步、持續提高糧食和農産品價格,以保證農民收入的穩步提高。

  其次要做好“減法”。農業也有結構性過剩的問題,也需要實施供給側改革,達到削減過剩産能的目的。我國的玉米、棉花等農産品庫存過高,而大豆、白糖等過度依賴進口,産能分配不合理,農民增産不增收的情況經常出現。為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了一系列“減法”措施,包括引導農民適應市場需求調整種養結構,適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以及要多措並舉消化糧食庫存,大力支援農産品精深加工,延伸農業産業鏈條;制定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方案,今年退耕還林還草1500萬畝等。

  目前我國圍繞農業生産的空間佈局和政策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但未來在市場流通方面仍會有比較大的變化。要真正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需提高農業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産品有效供給。對農業産業,未來轉型方向不在於規模化和純粹高産,而是要更加重視降低生産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這正是做農業“減法”的意義所在。

  最後是“乘法”。讓“網際網路+”為農業帶來“乘數效應”必不可少。去年下半年,國家連發數份政策文件,加碼農村電商,基本奠定了農業電商的發展思路,各地也紛紛將農村電商納入今年的工作重點。“十三五”規劃綱要也對農業資訊化的中長期發展做出了明確安排,推動資訊技術與農業生産管理、經營管理、市場流通、資源環境等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保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這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直接動力,也是做好“乘法”的重要一環。當農業陷入“小規模、兼業化陷阱”,會不利於成本降低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而達到一定經營規模以上的農戶,對機械、新品種、新技術和社會化服務的使用率會明顯提高,可降低生産成本,減少農民生産支出,也可全面提高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産率。因此,為了讓經營和生産效率倍增,應堅持農民家庭經營主體地位,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