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種糧食改種草 20公頃撂荒地獲新生
- 發佈時間:2016-04-01 06:29:37 來源:四川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荒地變草地,流轉後實現增值,也給養羊大戶帶來發展新空間
一線故事
□本報記者 王域西
3月31日,自貢市大安區牛佛鎮雙河村,一個個“草垛子”緊貼著小山坡,迎著春風抽出新綠。“草垛子”是一種新型飼草,它們的主人叫曹世鵬,是當地的養羊大戶。曹世鵬告訴記者:“不出3個月,它們就能長到1米高,綠油油一片,又好看又賺錢。”
在種“草垛子”之前,這片小山坡是一片撂荒地,雜草叢生。
之前是雜草,現在是飼草,一字之變,變出了“羊倌”曹世鵬的新空間。
一片雜草地 引來一群羊
這片種著“草垛子”的小山坡,曹世鵬再熟悉不過。“以前這裡種滿了玉米、紅薯等糧食作物,特別是玉米,成熟時,金燦燦的玉米棒子很漂亮。”
玉米地後來為何成了荒地?
老曹回憶,隨著村裏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留下的老年人無力照料這麼多良田,撂荒成了不得已的選擇。此外,隨著玉米價格一路走低,種玉米反而不划算,“我們這裡缺水。挑水吧,沒有人;抽水吧,連本錢都賺不回來。”
不過就是這片約20公頃的雜草地,卻成了曹世鵬返鄉的原因。
2013年,在昆明開了10多年餐館的曹世鵬回鄉,看到這塊長滿雜草的撂荒地,覺得可惜,就盤算著做點事情。後來聽説川南黑山羊行情不錯,他便與合夥人一起創辦了聚興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初期就發展起存欄400隻種羊、400隻商品羊的規模。“這片地上的雜草,正好做羊子們的口糧。”
雜草一吃完就沒有了,如何才能保證山羊一直有口糧?曹世鵬開始嘗試著在這塊地上種草,但是因為品種和技術問題,始終沒有對路。
一個新品種 復活一片地
轉機出現在2015年的春天。
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的幾個專家被邀請來,在他們的指導下,聚興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引進新型飼草,並以1公頃6000元的價格流轉下這20公頃撂荒地,一期試驗種下13公頃“草垛子”。
“這種新型飼草是研究所歷時10年研發的新品種,和玉米有一定親緣關係,但更高産、適口性強、粗蛋白含量高,是草食家畜的理想飼草料。”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教授唐祈林介紹。
從“雜草”到“飼草”,一字之差,效果卻大不同。去年受北方綿羊衝擊,市場上黑山羊價格從36元/公斤降到26元/公斤,但老曹的黑山羊依然能保持32元/公斤左右的價位。“吃了這種飼草,黑山羊肉質更好,在市場上競爭力強。”他透露,除了在本地銷售,公司去年還吸引到成都甚至外省的客戶。
見到撂荒土地通過流轉實現增值,鄉親們主動找到老曹,決心跟他一起幹。目前,聚興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建立起“公司+農戶”模式,種羊由公司飼養,商品羊則分包給農戶。
“今年,我準備擴大規模,把300畝地全部種上新型飼草。”老曹信心十足,“力爭用5年時間,做到存欄種羊1000隻、商品羊1500隻。”
政策期待
曹世鵬:
新型飼草是一種優良的飼用作物,適口性好,産量高。在我們的種植試驗中,一個“草垛子”每年能收割4次—5次,我們一家養殖戶簡直用不完。雖然目前新型飼草處於試種期,但相關部門能否允許將用不完的新型飼草在市場上進行流通交易?不僅讓我們增加一部分收入,也讓更多養殖戶買到優質的飼草料。
記者手記
從農田到養殖場再到餐桌
一項變革激活一條産業鏈
今年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玉米是熱點。為去庫存,今年全國要完成“鐮刀彎”地區玉米調減66萬公頃以上。而作為處於“鐮刀彎”區域內的四川,因玉米消耗量巨大,不承擔調減任務。
在此背景下,我省從今春開始的農業供給側改革依然從玉米入手,意在何處?
深意在部署中浮現:大力發展青貯玉米等飼用作物,適度替換普通籽粒型玉米,為我省現代畜牧業的發展提供優質飼草料。
這是一場從農田到養殖場再到餐桌的改革:圍繞百姓對肉類特別是牛羊肉逐步增長的需求,調整玉米結構將助力我省現代畜牧業的發展,反向倒推,現代畜牧業的發展也能為飼用作物提供廣闊市場。
沿著種養結合、糧經飼統籌的路徑,從一棵雜草到一株飼草再到一個羊群的産業鏈終於被激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