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數字貨幣,由虛入實還有多遠

  • 發佈時間:2016-04-01 05:07:0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技術的進步、更低的成本和更強的控制力,使得各國央行難以抵抗數字貨幣的魅力。但真正要完成從現實到虛擬的轉化,數字貨幣還需要做好金融安全的準備

  數字貨幣遠不只是貨幣數字化那麼簡單,其必將對傳統貨幣體系中的貨幣發行、貨幣政策、清算體系、金融體系等産生深遠的影響,甚至可以將其看作是一個新貨幣體系。未來,我們期待數字貨幣面世,同時更需要關注的是,從傳統貨幣到數字貨幣,從傳統金融到數字金融,“虛擬與現實”之間的轉換究竟將如何實現?

  英國電視劇《黑鏡》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在未來,實物貨幣已經不復存在,人們每天靠騎自行車發電來賺取里程數,而被記錄在系統中的里程數就像貨幣一樣,可以在未來世界流通,用來購買食品、觀看付費電視節目,等等。

  這一科幻故事為我們展示了貨幣的一種可能——里程數,看似荒誕,然而這並非毫無可能。雖然目前我們尚無法得知未來貨幣的準確模樣,但數字貨幣將取代實物貨幣已經成為全球很多專家學者的共識。

  與比特幣大不同

  今年1月20日,一則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卻吸引了眾多業內人士注意: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根據會議內容,央行正積極準備爭取早日推出數字貨幣。

  而在此前,人們對數字貨幣的認識,還停留在像比特幣一樣的虛擬貨幣。那麼,央行所説的數字貨幣究竟是什麼?

  在一些專家看來,現存的虛擬貨幣本質上不是貨幣。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國央行公開發行數字貨幣。而人們看到的所謂“數字貨幣”,都是沒有國家信用背書、民間的虛擬貨幣。

  更有人將目前常見的所謂數字貨幣劃分為兩類:一種是像比特幣,由民間應用區塊鏈(Block chain)等技術研發和推出的網路數字貨幣,其數量有限,約2100萬個,且其開放源碼,每一個比特幣的産生都是透明不受操控的;另一類更接近於虛擬貨幣騙局——其數量不恒定,貨幣産生的多寡和速度均受到人為控制,且其源碼不開放,可以被無限增發。

  相比之下,2009年初出現的比特幣雖然能在一定範圍內使用,但距離可自由流通和兌換的貨幣還有相當的距離,其問世以來也備受質疑,並沒有得到全球貨幣當局的認可。而中國人民銀行所説的數字貨幣,指的是貨幣當局面向全國公開發行的、可以自由流通使用的國家數字貨幣。

  對於數字貨幣,央行行長周小川曾給出這樣的解釋:目前,現鈔的發行和回籠是基於現行“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機構”的二元體系來完成的。數字貨幣的發行與運作仍然應基於該二元體系完成,但貨幣的運送和保管發生了變化:運送方式從物理運送變成了電子傳送;保存方式從央行的發行庫和銀行機構的業務庫變成了儲存數字貨幣的雲計算空間。最終,數字貨幣發行和回籠的安全程度、效率會極大提高。

  全球央行的寵兒

  在我國,中國人民銀行從2014年起就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團隊,並於2015年初進一步充實力量,對數字貨幣發行和業務運作框架、數字貨幣的關鍵技術、數字貨幣發行流通環境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1月份召開的數字貨幣研討會上,我國央行進一步明確了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戰略目標並表示,將做好關鍵技術攻關,研究數字貨幣的多場景應用,爭取早日推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

  除了我國央行,不少貨幣當局都在積極研究數字貨幣。

  在北歐,據挪威央行統計,挪威的現金交易量自2001年以來逐年減少,2001年這一比例為11%,而現在只有5.3%。據悉,挪威已經有數家銀行關閉了部分支行的現金業務,更有銀行呼籲該國停止使用現鈔。

  為何數字貨幣“一夜之間”成了各國央行的寵兒?

  在警惕比特幣投機風險的同時,各國央行也看到了新技術給現有貨幣體系帶來的挑戰。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以及移動互聯網、可信可控雲計算、終端安全存儲、區塊鏈等技術的演進,全球範圍內支付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央行認為,數字貨幣的發展正在對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和貨幣政策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更低的成本和更強的控制力使得各國央行難以抵抗數字貨幣的魅力。發行數字貨幣可以降低傳統紙幣發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我們日常使用的紙幣不僅有著高昂的印製成本——包括特殊原材料和防偽技術,還在發行、收兌、清點、保管、回收、銷毀等環節需要佔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世界各國都試圖降低現鈔在貨幣總量中的佔比,減少現鈔發行和流通。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紙幣的轉移無法像數字貨幣一樣有跡可循,在反洗錢、反恐、反偷稅漏稅、反商業賄賂等方面存在隱患。因此,在我國央行看來,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和清算工具的創新,加強現鈔使用的監管,減少現鈔的流通,大力推進記賬清算和貨幣數字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貨幣發展的必然選擇。

  安全問題引關注

  數字貨幣看似離我們正越來越近,尤其是支付寶、微信支付的蓬勃發展,容易讓人産生這樣的錯覺:明天或許我們就不用帶著錢包出門,數字貨幣將顛覆現有的貨幣體系,一瞬間我們就能邁進數字貨幣時代。

  然而從現實因素考量,數字貨幣可能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近。有人預計,從問世到成熟,數字貨幣可能還需要至少5至10年的時間。這些時間要花在哪?

  數字貨幣首先要解決的是技術障礙。在比特幣身上應用的區塊鏈技術是目前最為廣泛認知、也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數字貨幣技術。

  簡單地説,區塊鏈技術就是一本數字化大賬本,其中記錄了所有人的交易資訊,但這一系統同時必須保持公正透明,不能夠被人為篡改。但就目前來看,區塊鏈技術應用需要佔用大量資源——不管是計算資源還是存儲資源,難以應對一國數字貨幣龐大的交易規模。

  雖然與比特幣技術原理相似,但我國央行要推出的數字貨幣卻與比特幣完全不同,設計起來要更加複雜。除了區塊鏈技術,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團隊還深入研究了數字貨幣涉及的其他相關技術,比如移動支付、可信可控雲計算、密碼演算法、安全晶片,等等。

  然而,數字貨幣潛在的問題也讓專家們憂心忡忡。最重要的問題是金融安全。作為一種數字化的貨幣,一旦産生漏洞和風險,對於一國的貨幣體系來説很可能是毀滅性的,如何做好風險控制和隔離是最重要的議題。

  周小川曾對媒體表示,央行發行數字貨幣,主要體現以下幾個原則:一是提供便利性和安全性;二是做到保護隱私與維護社會秩序、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的平衡,尤其針對洗錢、恐怖主義等犯罪行為要保留必要的遏制手段;三是要有利於貨幣政策的有效運作和傳導;四是要保留貨幣主權的控制力,數字貨幣是自由可兌換的,同時也是可控的可兌換。數字貨幣作為法定貨幣必須由央行來發行,數字貨幣的發行、流通和交易,都應當遵循傳統貨幣與數字貨幣一體化的思路,實施同樣原則的管理。

  接下來,還要考慮如何在隱私保護和打擊違法犯罪行為之間取得平衡。使用數字貨幣,要盡最大限度地保護私人隱私,但萬一遇到違法犯罪問題還必須要保留必要的核查手段。對此,一些專家表示了悲觀態度,他們認為監管是有可能存在失誤的。在數字貨幣時代,私人的財富和財富運用的隱私保護難以實現,這也就給這種貨幣埋下了更多的風險。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