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數字貨幣將最先應用於網際網路金融領域
- 發佈時間:2016-02-03 08:59:58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央行為什麼要推數字貨幣
2016年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規格很高,周小川出席;會議並非央行內部自己閉門討論,還邀請了花旗銀行和德勤公司的數字貨幣研究專家。
會議的目的應該有三個,第一個目的當然是向市場表明,中國央行並不落後,並不保守,在研究數字貨幣及區塊鏈技術等方面並未掉隊,央行早就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團隊,並持續關注和研究數字貨幣;第二個目的是,要向社會公佈,央行已開始接受數字貨幣概念,為爭取早日推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做準備,也可以説已經開始從技術和應用場景等角度研究數字貨幣如何落地問題;第三個目的是,討論推出數字貨幣的具體架構和步驟,釋放相關資訊,號召更多的人士關注,並拋出幾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鼓勵更多的研究者參與研究和討論。
這次會議可能很快會被市場忘卻,但如果從未來撰寫貨幣市場歷史教科書的角度來講,它是一次具備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是中國市場貨幣形態變化的開端。
關於什麼是數字貨幣,目前依然沒有一個非常準確的定義,但要滿足真正意義上的數字貨幣,我認為必須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否則就不能叫數字貨幣,只能叫紙幣的電子化。
首先,數字貨幣是一個完全基於網際網路技術的貨幣形態,包括支付、結算、儲存等,都可以在沒有人工核準的情況下自動完成,並保存所有無法銷毀的路徑資訊;其次,數字貨幣的發行、流通、監管、調控等成本一定更低,應遠遠低於紙幣市場,否則數字貨幣將缺乏根本的生命力;第三,數字貨幣自身“價格”穩定性高,定位明確(是貨幣而非商品),跟現有紙幣系統有相應的轉換規則;第四,有法定的發行程式和安全可靠的區塊鏈技術做支撐。
數字貨幣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貨幣市場的演變和進化,跟其他市場並沒有本質的區別,數字貨幣實際上僅僅是貨幣形態從實物、紙質,再到數字化的一個必然趨勢。現有的貨幣體系,以及其技術支撐和運作邏輯,已經很難滿足市場對監管、效率、便捷、網路化交易等需求。
網際網路技術對貨幣市場的“改造”比其他市場來的晚了很多年,不像對資訊、社交、購物、交通、教育等領域的衝擊那麼及時。隨著移動支付、網際網路金融等市場的崛起,更多貨幣開始“脫離”傳統的金融體系,自我迴圈,網際網路技術對貨幣領域帶來的衝擊越來越明顯,宏觀調控的有效性面臨更大的挑戰,。
中國第三方支付以及網際網路金融市場的規模已超過10萬億,監管難度越來越大,如果用傳統的監管方式和思維,將基於網際網路技術的“新金融”抑制在一個半死不活的狀態,看似達到了監管目的,但中國可能會因此失去再一次追趕世界發達國家的機會。未來看,一旦放棄數字貨幣和新金融,實際上就是放棄了金融的效率和推動進步的創新基因。
世界上已經有這樣的國家,民眾不需要現金,無論豪華商場還是街邊小販,都只需刷卡就可以結賬,甚至連到教堂捐善款,都可以刷卡。這個國家叫丹麥,是世界上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每人平均GDP超過6萬美元,排名全球第六。丹麥還沒有推行數字貨幣,但紙幣在丹麥的退出,已經在宣告某一時代的結束。
數字貨幣最大的優勢
數字貨幣最大的優勢不是所謂的去中心化和貨幣自由化,這並不是數字貨幣的最直接的貢獻。比特幣很難成為大多數國家接受的數字貨幣,是因為其脫離現實經濟的貨幣管理體系,對人類經濟活動無法做出相關的應變。當持有貨幣本身就是一次賭注,貨幣就失去了它偉大又神奇的功能。
未來的數字貨幣,將是一個“多中心化”而非“去中心化”,以及“貨幣私有化”而非“貨幣自由化”的過程。多中心化的意思,是已經被證明的區塊鏈技術的優勢,包括加密、安全、透明、可控;“貨幣私有化”是對産權保護的升級,是激發社會更大創造力的開始。
關於貨幣問題,實際上跟人性問題是聯繫在一起的,去中心化和貨幣自由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就像美國被標榜為全球最自由的國家,但美國監獄裏所關押的人員佔其國家人口的比例全球也是最高的。貨幣市場是同樣的道理,為了保證貨幣的自由和公平,以及更高效的運轉,就很難完全去中心化。
“多中心化”的邏輯在於,真正的數字貨幣並不依靠單一的“中心數據”處理中心,而是利用分散的,參與交易的各類終端,形成數據鏈,有無數個中心參與處理,又不影響便捷性,這使得整個交易數據更加安全可靠,並可追蹤。
“貨幣私有化”的概念在於,法定數字貨幣將會降低國家對貨幣,或者説法定數字貨幣的背書,數字貨幣參與者之間本身就是一種監督,貨幣的發行、使用、去向、分配等都變得更加容易辨識和公開,可有效監督和規避政府對通貨膨脹的過度依賴。通過相關技術,保護數字貨幣的購買力,實際上就是對私有財産最有力的保護,這將激發更多創業者、投資者的積極性,科技進步的速度會更快。
推出數字貨幣最大的挑戰
關於推出數字貨幣面臨的法律問題、數字貨幣對經濟金融體系的影響,我個人認為問題不大,實際上在更多的大城市,由於移動支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無現金”生活,紙幣的電子化給數字貨幣的推出提供了良好的實踐。
真正最關鍵的,是處理法定數字貨幣與私人發行數字貨幣的關係,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創造出一套獨立發行數字貨幣的技術,而對私人技術形成強大的隔絕或壁壘。比如中國推出了自己的法定數字貨幣,這些數字貨幣跟比特幣等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前者的優勢在哪,如何定義和交易,就得依靠各種值得信賴的規則,而不是技術本身。
美國已經明確了比特幣屬於大宗商品,也就是説,以後在美國,無論私人發行的數字貨幣影響力多大,依然要用美元去計價,這就為推出法定數字貨幣之後,處理法定數字貨幣跟私人數字貨幣的關係提供了方向。
另外一個挑戰在於,如何在多中心化的條件下,調節數字貨幣的流動性,以及如何有效的實施監管。從近幾年的數字貨幣發展情況看,由於區塊鏈技術等領域的發展,數字貨幣在提升交易活動的便捷性和透明度方面有了質的飛躍,但同時在監控洗錢、資金跨境流動、逃稅漏稅等方面違法犯罪行為也屢見不鮮。
如果要達到未來的監管要求,多中心化之下的數字貨幣,還需要攻克兩點技術,一是數字貨幣的錨如何基於實體經濟,而不僅僅是網際網路技術,在經濟週期變化的過程中,數字貨幣如何利用價格工具或量化工具來調節貨幣的流動性,技術方面如何實現;二是交易的可逆性,以及交易數據的可追蹤、可追回,且要有非常暢通的查詢和公佈渠道,以達到糾正和懲罰違法犯罪行為的目的,目前比特幣市場加密和交易的不可逆,導致沒有任何一個組織可以終止比特幣的交易,除非出於交易者的自願。
數字貨幣最先可能應用於網際網路金融領域
由於網際網路金融基於年輕的網際網路用戶群體,人口越集中,網際網路優勢越明顯。數字貨幣給網際網路時代的“新金融”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標記和價值度量工具,監管者不再需要用“禁止”做什麼的方式來防範網際網路金融市場的風險問題。比如在數字貨幣誕生之後,每一個單位的貨幣、每一筆交易,都將具有數據戳和時間戳,投資者資金的投向是有明確標記的,這些資金最終去了哪,路徑清晰可見,監管效率將迅速提升。
由於數字貨幣的承載終端,離不開各類電子或移動設備,實現數字貨幣與其他支付工具的無縫銜接,是需要更多的應用場景和市場規模作為實驗依據,實際上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目前已經掀起的這輪電子化支付潮,已經給法定數字貨幣的推出做好了足夠的實驗。因此,法定數字貨幣的試驗和發行,最先可以應用的領域應該是網際網路金融領域,地域上看,將可能在目前移動支付最發達的城市開始,然後逐步過渡到二三線城市及農村。
三年前,大部分人可能不會想到,三年後的今天,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你可以在沒有一分錢現金的情況下,只拿著手機生活而無任何阻礙,無論是購物、吃飯、住宿還是乘坐交通工具,掃碼或網上支付已非常便捷。錢包已淪為一種裝飾。
紙幣的電子化,也將意味著數字貨幣實際上離我們越來越近,中國由於發展不夠平衡,在農村市場現金依然有很大的需求空間,推出數字貨幣的爭論還會持續,就算誕生數字貨幣,可能也是局部使用。而從全球市場來看,真正的數字貨幣國家,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誕生。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