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退市機制警示違規企業設紅線保油價難保效益

  • 發佈時間:2016-04-01 00:30:59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張健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博元退市無懸念跌停首天成交不足一千手

  作為A股歷史上第一家因重大資訊披露違法被強制退市的公司,*ST博元29日正式進入退市整理期,證券簡稱已變為“退市博元”,漲跌幅限制為10%。29日開盤後,退市博元毫無懸念地跌停,到收盤,仍有5100萬股賣單封住跌停板,全天成交只有區區的99900股,佔比還不到千分之二。回顧*ST博元去年被暫停上市前一個多月時間裏(2015年3月31日至2015年5月14日),股價曾出現兩輪暴跌暴漲。在*ST博元翻雲覆雨之際,職業玩家們紛紛押寶殺入。如去年4月份莊春虹通過司法劃轉方式,以1.5億元的鉅資拿下*ST博元第一大股東位置。數據顯示,截至29日開盤前,莊春虹賬上仍持有500萬股*ST博元。按照當時7.52元/股的接盤價計算,經過一個跌停板後,退市博元報收5.90元,這500萬股賬面上已蒸發810萬元。

  因違規退市的“第一股”,終於嘗到了苦果。跌停板的封住,只讓9萬多股成為幸運兒,佔比不到千分之二。中國資本市場的怪現象之一,就是虧損股不臭,ST股常常成為一票難求的香餑餑。暫停上市的一個多月裏,依然有賭徒般的投資者拼死進入,押寶的是這只不死鳥找到重組機會、賣殼發財。然而在監管部門“動真格”的大局下,這只股還是死了,死的乾脆利索,把一批賭客、投機客堵在裏面,理論上説,按目前速度,至少還要五百個交易日才能逃出,所以出逃基本上不可能。現在看來,違規要受重罰、違規要強制退市不再是口號和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真心地説一句:此類垃圾股還是少碰為妙;如果非要炒作,還是仔細挑選一些重組有譜,或是扭虧有望的ST股。對嚴重違規的公司,則更是要慎之又慎。

  油價暴跌油企陷困境設紅線保價難保效益

  隨著3月29日晚間中石化年報披露,國內三大石油巨頭2015年的“成績單”全部亮相。受累于國際油價近乎腰斬,“三桶油”賺錢能力大不如前,凈利潤合計為994.67億元(人民幣,下同),平均日賺2.73億元,與2014年日賺5.88億元相比大幅下滑54%。其中,中石油以凈利降幅66.9%的成績墊底,創2007年上市以來最慘。2014年唯一凈利實現正增長的中海油,也暴降66.4%淪落為“難兄難弟”。而中石化則靠著煉油收益超十倍的增幅實現業績“逆襲”,凈利降幅從2014年的29%縮小至8.9%。在這種情況下,昔日財大氣粗的“三桶油”不得不勒緊褲帶過冬,2015年資本支出同比削減三成左右,降薪也不可避免,員工每人平均年收入降低約六千元到1萬元。而今年以來,油價仍在低位震蕩,油企的日子將更難過,資本支出進一步壓縮,關停部分油田不可避免。

  國際油價跌跌不休,眼看每桶30美元不保,卻由於匯率、中東局勢等因素,暫時停止了暴跌,小幅回到大約每桶40美元的價位。在這個國際大背景下,中國的石油産業甚至整個能源行業,日子都非常難過,相關的領域,特別是新能源開發,都到了生死邊緣,難以為繼。從油價政策看,每桶40美元成了生死線,到了40美元油價再跌也不會下調國內油價——這在客觀上保護了三大石油公司的生産經營和穩定的利潤,有了這個政策,才讓三大石油公司的報表好看了些,雖然利潤大幅下降,但不至於走向虧損。

  退市機制警示違規企業正常運營勿踩法規紅線

  隨著*ST博元退市,我國證券市場首家因為觸及重大資訊披露違法情形被終止上市的公司已經出現,而上市公司以後想要再以“低成本”來鑽法規的空子越來越難,而受到監管機構調查的違規公司也越來越多。據統計,自今年1月1日至3月28日,已經有53家上市公司發佈了《立案調查事項進展暨風險提示公告》或收到了監管機構立案調查的公告,原因主要是由於涉嫌違反證券相關法律法規。報道説,根據滬深兩交易所的既有規則,12種情況下上市公司將被警示退市風險,同時參照目前的實際案例和監管動向,共有84隻個股可能涉及暫時或終止上市風險,風險類型包括財務指標不及格、信披違規被調查和其他違規情況。

  不久前,監管部門對媒體報道的已經被認定將要退市公司名單進行否認,但是,博元雖然是第一家違規公司退市,但絕不是最後一家。從監管部門的決心看,這種退市發出的力度和速度都在加大,今後違規企業退市也許不再是大新聞。作為上市企業,君子愛財一定要取之有道,違法違規的事情絕不能幹;作為投資者,對於問題企業一定要多方考察、仔細調研,慎重出手投資。從避免投資者損失的角度出發,重組或借殼只要符合法規,也許會皆大歡喜,但是從維護市場秩序、殺一儆百的要求看,勒令違規企業退市必不可少。雖然監管機構對媒體報道的退市企業名單進行了否認,但是,監管部門在資訊準確、證據確鑿的情況下,還是要儘早將資訊公諸於世,以期對投資者進行正確引導。

  多家地方國企主動出售股權混合所有制改革還需邁大步

  近期,地方國資類上市公司整合動作頻頻。有意思的是,儘管所處省份不同,但相關國資股東的運作思路卻頗為一致,即為了促進旗下上市公司能夠更好更快發展、實現戰略轉型或扭虧脫困,國資股東紛紛選擇“讓股引援”的方式,為上市公司引入實力股東,甚至不惜“退位讓賢”。在繼*ST獅頭錢江摩托之後,上工申貝國資股東的售股計劃成為這一運作思路的最新例證。比如,已停牌一月有餘的上工申貝披露,根據公司控股股東浦東新區國資委最新通知,後者擬通過公開徵集受讓方的方式協議轉讓其持有的上工申貝6000萬股A股股份(約佔上市公司總股本的10.94%)。目前,浦東新區國資委共持有上工申貝10539.54萬股A股股份,持股比例為19.21%。由此不難發現,若本次股權轉讓事宜順利實施,或將導致上工申貝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的變更。

  國資企業如何改革,是個多方關注、難度很大的工作。前一階段,有關部門大力提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但收效似乎不大,由於沒有頂層設計,也沒有更詳細的操作層面解釋,也沒有很清楚的未來藍圖展示,讓企業感到茫然。實際上,“讓股引援”基本上不是主動行為,而是讓經濟運營現實逼出來的。在經濟運作下行壓力加大,一些傳統行業效益下滑的背景下,資金緊缺、市場逼仄的狀況愈發嚴重,這對轉型升級和改制創新來説,或許是個外在推動力。不難發現,相當多的國有控股企業集中于傳統製造業和採掘業等領域,簡單的降低成本或提高效率的措施已經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大規模改制、國有資本在一定程度上退出、引入多種所有制的投資者介入,或許能夠提高轉型升級的成功率。而一股獨大則使企業的迴旋餘地很小。實際上,改革往往是被形勢倒逼出來的,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正是這個道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