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引航北斗 築夢太空

  • 發佈時間:2016-03-31 05:59:3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雙星導航定位系統立項,到22顆北斗導航衛星嵌滿天穹;從融入百姓生活,到走向全球組網,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經過22年艱辛探索,終於以中國標準屹立於世界之林。

  在北斗問天征程上,鐫刻著中國工程院院士、某衛星導航定位總站高級工程師譚述森奮進的人生足跡。

  不畏艱難的躬行者

  選擇北斗,就意味著選擇了挑戰和風險。作為北斗事業的開拓者,那一年,52歲的譚述森離開了奮鬥了29載的軍事測繪戰線,和十幾名專家擠在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鐵皮屋裏,開始了這項不亞於“兩彈一星”的國家戰略工程。這一幹,就是22年

  千百年來,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通過日月升墜辨東西、星斗高低量遠近。進入資訊化時代,“白天看太陽,晚上看星星”的宿習終於被打破,人類翻開了導航史革命性的一頁。

  雖然衛星遠在太空,卻與人類社會息息相關,建設自主衛星導航系統,對於提高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保障經濟社會安全、維護國防安全等,都具有十分特殊的戰略意義。

  美國有GPS,俄羅斯有格洛納斯系統,其他國家衛星導航計劃也相繼展開,空間導航領域成為大國博弈的戰場。從某種意義上講,誰佔據了這個戰場的制高點,取得主動權和主導權,誰就能領跑21世紀。

  1994年,我國作出研製發展獨立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重大戰略決策。然而,擺在中國面前的,是尚未起步就已落後發達國家20多年的現狀、還不夠雄厚的經濟實力、技術基礎和人才的匱乏……

  面對祖國和人民的召喚,52歲的譚述森離開了奮鬥了29載的軍事測繪戰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北斗事業。當時的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已有兩年,曾帶領技術團隊使用仿製生産的測量裝備,首次完成我國西沙群島大地聯測和海上島礁攝影測量,將西沙群島的高精度測繪成果納入新中國地圖之中……

  選擇北斗,就意味著選擇了挑戰和風險。作為北斗事業的開拓者,譚述森和十幾名專家擠在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鐵皮屋裏,開始了這項不亞於“兩彈一星”的國家戰略工程。這一幹,就是22年。

  橫亙在北斗問天征程上的第一道障礙就是沒有頻率。頻率軌位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空間戰略資源。北斗建設之初,衛星導航大國已佔據優質導航頻率資源。身為北斗導航頻率設計和國際協調首席專家,譚述森創造性提出的衛星導航信號相容性評估準則,證明了北斗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頻率可以重疊,贏得了頻率共用的“世界共識”,堅定了建設北斗系統的國家決心。

  多年來,他帶領頻率協調團隊與幾十個國家開展了數百次協調會談,使北斗導航頻率佔有量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躍居世界前列。

  他帶領團隊攜手軍地科研人員建成了北斗一代,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以他為代表的北斗人,夜以繼日並肩戰鬥,建成的北斗二代系統形成了亞太地區服務能力,使我國衛星導航系統不再受制於人……

  譚述森告訴記者,建設北斗,最重要的就是服務普通百姓,服務國計民生,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助推器。如今,我國衛星導航産業已進入北斗産業時代,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産業價值鏈,北斗系統已被廣泛應用於氣象水文、交通運輸、森林防火、電網運作等幾十個重要領域,在應急處突、搶險救災等重大任務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的北斗,正在成為世界的北斗。”這是令譚述森最為驕傲的事情。如今,北斗産業開始走出國門,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枝散葉,並率先進入東盟市場:2014年6月,在泰國的3個北斗衛星地基增強系統示範站啟用;同年12月,柬埔寨北斗連續運作參考站系統建設及其警務定位示範應用落地;2015年9月,寮國萬象賽色塔北斗産業示範園落成;汶萊、巴基斯坦也開始使用北斗導航系統……

  年逾古稀的他仍然不知疲倦地奔跑著,他要在有生之年讓北斗覆蓋空間滿足更多需要,把北斗位置報告功能擴展至全球,使人們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享受到北斗帶來的便利。

  創新路上的領跑者

  譚述森總説:“真正的核心關鍵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走引進仿製的路子也走不遠。更重要的是,不能把登山的保險繩交到別人手裏。”對於他帶領團隊研發出的有源與無源兩種體制結合的技術,西方媒體評論稱,“中國憑藉自己的實力開闢了衛星導航的新紀元”

  2016年2月1日15時29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伴隨著火光、霧氣和轟鳴聲,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搭載著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直衝雲霄。在遠征一號上面級的支援下,這顆新的導航星直接入軌,進入兩萬公里的地球中圓軌道。

  捷報傳來,譚述森欣慰地笑了:“這是我國發射的第5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也是第21顆北斗導航衛星,標誌著北斗系統全球組網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31年前,陳芳允院士首次提出“雙星定位”的理論設想,但要將這一“北斗計劃”奠基理論變成工程實踐,好比“麻袋片上繡花”——困難重重:既無雄厚的技術實力作依託,也無雄厚的經濟實力作保障;既沒有雙星高精度定位的成熟理論,也不知道確保定位精度的地面標校站如何分佈、要建多少……

  “真正的核心關鍵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走引進仿製的路子也走不遠。更重要的是不能把登山的保險繩交到別人手裏。”譚述森帶領團隊開始向自主創新要核心技術。

  北斗一代系統建設階段,譚述森創造性提出了集定位、通信和授時三大功能于一體的工程技術方案,豐富拓展了世界衛星導航理論實踐,使我國僅用兩顆衛星和地面高程數據庫就實現了國土及周邊地區的定位服務,使國家安全和發展的關鍵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裏。

  北斗二代系統總體方案論證時,譚述森發現,一些技術方案存在簡單的照抄照搬現象。“科學絕不是簡單的複製粘貼。”他旗幟鮮明地批評了此類做法,把面臨的開創性、挑戰性難題作為攻堅克難課題,提出的集“定位報告”與“連續導航”兩種技術體制于一體的總體架構,同時解決了“我在哪兒”和“你在哪兒”的問題。北斗所獨有的有源定位和短信服務,超越了常規衛星導航的發展思路,開闢了國際衛星導航新的發展方向。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説:“有源與無源兩種體制的結合,是中國北斗的最大特色和亮點,也是中國北斗的優勢所在,更體現了中國人的創新智慧和對世界衛星導航系統發展的卓越貢獻。”對此,西方媒體評論稱:“中國憑藉自己的實力開闢了衛星導航的新紀元。”

  在北斗向2020年覆蓋全球這一目標奮力前進的路上,年過七旬的譚述森和自己的年齡賽跑:提出了以亞太地區為重點服務區的全球系統星座框架、星間星地一體化融合式自主導航運作模式、近地空間與高空間導航一體化服務等思想,為北斗全球系統研製建設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他説:“我的‘星齡’才20多歲,我還很年輕。”

  北斗精神的傳承者

  多年來,譚述森一直堅持“三不”原則——自己不懂的成果鑒定會堅決不參加;核心觀點、主要內容不是自己提出和撰寫的論文堅決不署名;沒有達到項目指標要求的評審堅決不通過

  北斗星座的“鬥柄”永遠指向北方,能給人以方向、信心和力量。

  譚述森1942年出生在重慶開縣,這裡有2000余抗日將士為國捐軀、十四紅岩英烈浴血拂曉。這片紅色沃土培育了譚述森“國為重”之念,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積貧積弱更告訴他,要為祖國做些什麼——

  高考,他選擇了祖國當時人才極為匱乏的雷達專業;畢業工作,他投身軍旅,從事祖國當時最需要的大地測量儀器研究;年過半百,他又響應祖國號召,無怨無悔地幹起了築夢太空的事業;歲逾七旬,他老當益壯,依舊披甲奮戰在北斗事業第一線……

  “在他的心中,事業是國家的事兒,始終是第一位的。”和譚述森相濡以沫48載的老伴兒張玉華説,為了北斗一代,老譚讓她提前一年退休;為了北斗二代,她身患甲狀腺腫瘤,老譚一天也沒停下自己的工作;為了新一代北斗,她更是很少在日落之前看到老譚的身影……

  譚述森始終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前途緊緊係在一起,即便到了頤養天年的年齡,他每天的工作依然排得滿滿噹噹,改材料、審報告、開研討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家裏、辦公室裏,到處堆滿了書籍和手稿,就連出差途中,他也不偷半刻閒,時不時拿出筆電記錄思考的靈感。這些年,僅記下的筆記就有300多本,連他的小孫子都好奇地問,“爺爺,您怎麼總有做不完的作業啊”。

  大家都清晰記得這樣的情節:送審的學術論文或設計報告,譚述森在每頁空白處都會寫滿修改意見,或附上幾頁紙,小到文字修改、觀點引用,大到研究方向、結構調整,都會詳細標注。不少年輕的機關幹部和基層技術人員時常感到“受寵若驚”。

  “自己不懂的成果鑒定會堅決不參加,核心觀點、主要內容不是自己提出和撰寫的論文堅決不署名,沒有達到項目指標要求的評審堅決不通過”,這是譚院士一直堅守的“三不”原則,這麼多年誰都不能破例。

  1998年深冬,北斗關鍵技術對接聯調在石家莊如期展開。譚述森帶著幾十人連軸轉了兩晝夜,對接不上不説,還找不到原因。餓了泡速食麵,實在太睏了就裹件大衣瞇一會兒,連發高燒也顧不上休息,整整一週,7個晝夜,技術隘口終於打通了,譚述森的頭髮卻白了許多。

  2009年年底,譚述森帶隊評審北斗應用系統用戶機設備研製方案。某單位方案中一些內容沒有達到項目要求,有的人説情:“這個單位是我國衛星導航研究拳頭力量,實力雄厚,沒有問題。”會上也有人認為可以先通過再修改。“既然是評審,就必須以上報文字材料為評審依據。”譚述森還是堅持投了反對票。

  2010年,總站組織星地對接試驗總結會。在測試衛星鏈路時延時,測試組發現測試結果與理論結果差了5納秒,且多次復測仍找不到原因,考慮到對衛星正常運作影響不大,便未深究。“航太工程,任何一個瑕疵都不能放過。”譚述森發現後立即中止總結,明確要求什麼時候問題解決什麼時候再開總結會。

  與這種對待工作和學術的高標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譚述森對生活的低調簡樸。一個白色塑膠保溫杯用了10多年,杯身花紋早已模糊不清,手柄都磨得泛黃了,可就是捨不得扔;按標準,譚述森出差明明可以坐頭等艙,可他常要求坐經濟艙,因為要省出更多的經費用在科研上……

  身為專家,譚述森從來不缺少榮譽。然而,當每次把榮譽捧在手上時,他總是不安地説:“榮譽是給予北斗的,給北斗這個團隊的,我只是其中一員。”就連當選院士後單位挂起的慶祝條幅,也被他再三要求撤了下來。

  譚述森常説,他們是時代幸運兒,背靠堅強後盾,根植祖國大地。譚述森忘不了,在那個艱苦的年代,組織再難沒讓北斗難:經費再少,也要向北斗傾斜;裝備再缺,也要緊著北斗用;要人才,哪怕只有一個也要放到北斗……譚述森説,這是組織對科技事業和科技工作者最大的關懷。

  “自主創新、團結協作、攻堅克難、追求卓越”,這是我國一代代北斗人在長期攀登科技高峰的偉大實踐中,用智慧和心血所培育的北斗精神。在譚述森心中,北斗不只是導航衛星,北斗精神早已成為他的人生導航;在北斗人心中,譚述森不只是北斗開拓者和建設者,更是他們的人生北斗,校其方向,為其導航。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