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看大病有了“雙保險”
- 發佈時間:2016-03-29 05:37:51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4年1月19日深夜,一場火災襲擊了福建漳州漳浦縣霞美鎮白石一組村民張素顏的家,無情的火災導致女兒黃秋虹全身90%特重度燒傷,治療費對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而言是一個天文數字。原本幸福的一家人瞬間感覺“天塌了一樣”。
不過,天並沒有真的塌下來。2014年,張素顏為女兒治療花去了100多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保險補償了12萬元,大病補充保險理賠了22萬元,社會各界愛心捐贈50多萬元,自己支付了20萬元。
3月26日上午,張素顏在記者面前幾度泣不成聲,她哽咽著對漳浦縣新農合中心辦公室主任戴碧珍説:“真沒想到每年交的100多元錢的保險會有這麼大的用處。女兒還要接受後續治療,聽説可以繼續享受保險,我們家有希望了,全靠黨的政策好和全社會幫助啊!”
漳州市副市長蘭萬安告訴《經濟日報》記者,2005年啟動的新型農村基本醫療合作保險能解決廣大農民小病報銷的問題,但解決不了大病治療的問題。市委書記陳家東在調研中遇到的“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例子就數不勝數。因此,漳州市很早就開始探索減輕農民大病治療負擔的途徑。但政府既拿不出那麼多錢,也沒有那麼多的人力,一度難以破題。
2012年,經過充分調研,漳州市在全省率先推出“政府主導、商業保險運營”的管辦分離新模式,即政府在補償政策制定、組織協調、基金籌集以及監督管理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的基礎上,探索引入商業保險參與新農合大病補充醫療保險服務。
商業保險的介入,可以説是一子走活、全盤皆贏。政府不多拿一分錢、不多出一個人,就解決了困擾全市農民的大病醫療問題;而農民更是不用額外多交錢就既能享受原來的新農合基本醫療保險,又能享受大病醫療保險保障,從此擁有大病醫療的“雙保險”。
漳州市財政局副調研員陳通元告訴記者,這種模式的具體做法就是政府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中提取一定資金作為大病補充基金,按一定比例交給保險公司運作。2013年到2015年分別按照每人平均17元、25元、43元的標準共籌集新農合大病補充基金3.29億元,這些錢會按進度劃撥到保險公司。如何把錢用好,讓更多符合條件的農民享受到政策紅利,成為擺在保險公司面前的一大考驗。
在漳州市城鄉大病保險服務中心一樓大廳裏,記者看到5名工作人員正在通過電腦審核患者就診資料。運作此項目的中國人民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漳州分公司總經理柯綠蘋告訴記者,為運作好這一項目,人保公司組建了30多人的專業隊伍,通過各級保險機構將服務延伸到農村,農村患者只需把就診資料提交到縣級新農合中心,就可以在家中坐等理賠資金打到銀行卡上。
同時,為防止醫院不合理用藥、打擊黃牛鼓動部分人騙保的行為,該中心還專門成立了“新農合基金使用稽核管控中心”,稽核人員全部為醫療專業畢業人員。一方面,他們借助新農合醫療資訊系統對參合患者就診情況實時監控,一旦發現異常就醫資訊,立即進行追蹤、干預。另一方面,他們每天不定時、不定醫療機構隨機持證巡查住院情況,查處虛假住院、虛假治療、小病大養、住院挂床等虛假醫療行為,確保新農合資金的安全。
陳通元表示,漳州市3年共籌集大病補充投保資金3.29億元,但保險補償金額就達到了3.38億元,3年下來虧損900萬元左右。保險公司參與此項目,最多只能做到保本微利,而且還要經過嚴格的招投標程式。那為什麼保險公司還會積極參與呢?柯綠蘋説:“對人保公司這樣的國有企業來説,服務社會、服務民生、參與社會管理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而且這一項目讓全市4.4萬農民受益,我們感到非常欣慰。”
柯綠蘋坦言,保險公司實際上也獲益匪淺,最重要的是此舉培養了廣大農民的保險意識,而且使人保公司在農村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進而帶動了公司農村保險的較快增長,實現了農民、保險公司、政府的共贏。
漳州市衛生計生委主任劉育萍説,目前,漳州市新農合製度已經基本實現全覆蓋,340萬農業人口中的99.97%可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補充醫療保險。2016年新農合每人平均籌資水準達到530元,其中,農民個人只需繳納120元,其餘由中央、省、市、縣四級財政進行補貼,大病醫療無需額外繳納費用。漳州市還實施動態管理,適時調整方案,提高大病保險比例,起付線由2012年的1.5萬元下調到9000元,最高賠付比例達80%;包含基本醫療保障在內的最高封頂額也由2013年的35萬元提高到40萬元。
蘭萬安表示,漳州市的農村大病補充醫療保險制度將不斷進行動態調整,以便更多的農民能夠享受更高的醫療保險,大幅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同時也將繼續研究擴大可報銷藥品範圍,廣大漳州農民有望徹底告別“看病貴”。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