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業“短板”怎麼補?

  • 發佈時間:2016-03-26 07:31:1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高蕓

  2003年至今我國糧食生産已實現“十二連增”,棉花、油料、肉類、禽蛋、水産品、蔬菜、水果等主要農産品産量近年均保持世界首位的産出水準。然而在農産品供給總量持續增加的同時,我國農業在經濟新常態的形勢下面臨內外部的壓力越來越明顯,主要表現為:産量、進口量、庫存“三量”齊增,大豆、水稻等品種缺口越來越大,一般品質農産品供給量大,優質、專用品種少;土地、勞動力、化肥、農藥等傳統要素投入比重偏高,技術和制度要素對增産提效的貢獻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聯通農業“供給”與“需求”迫在眉睫,發揮有效供給對需求的引導作用勢在必行,供需雙向發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分析農業短板“短”在哪,凝練“補短板”的思路,明確重點任務,切實落實改革措施。

  農業短板“短”在哪?

  1.現代農業發展在整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仍然是短板

  促進四化同步發展,是黨和國家在科學把握現代化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國長期採取劉易斯外延式擴張發展方式,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得到快速長足發展,然後對農業採取反哺發展方式。農業現代要素注入不夠,農村缺乏科技、制度創新和人力資本投入等內生性物質基礎,農業發展造血功能不強,跟不上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的發展步伐,農業現代化已成“四化”短板,必然影響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進而影響整個現代化進程。

  2.農業競爭力弱是短板

  農業競爭力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我國農産品生産勞動成本較高佔生産成本比例大,農業生産環節勞動力投入量大,在人口結構老齡化和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共同作用下,農村勞動力價格出現週期性、季節性持續攀升;二是生産規模缺乏優勢,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受土地産權、信貸融資渠道等因素的限制,規模經營要素配置機制不夠優化,規模經營主體發展空間受到限制;三是農業比較收益低下,農業經濟的縱向專業化水準低,農戶經營規模過小,主要農産品由於投入品價格上漲、勞動者工資上漲以及農村土地流轉等因素所致,農産品價格普遍高於國際市場,農業投入品邊際效益明顯下降,原有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

  3.農業供給對需求變化回應不足

  我國農業供給對需求變化回應不靈敏,需求對生産傳導渠道不通暢。農産品結構性短缺與暫時性、相對性過剩並存。一方面表現為産品品種供應結構性短缺,“糧、經、飼”大宗作物之間結構不平衡,油料、棉花等作物短缺且供給有繼續下滑趨勢,玉米存在相對的、暫時的過剩;油料作物中大豆缺口越來越大,其他品種食用油及油料進口也不斷增加,苜蓿等優質高蛋白飼草供給不足等;另一方面還表現為農産品供給品質失調,一般品種供給量大,而優質、專用品種少的問題。

  “補短板”改革思路

  1.深化體制改革注重制度供給

  以現代農業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用發展理念為出發點,著力突破改造傳統農業的關鍵問題,注重制度供給,促進農業供給解放生産力、提升農業競爭力。深化農村産權改革,創新農業經營形式,進一步改革完善國家對農業的支援保護體系,進一步增強發展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加強農村的基層組織建設。

  2.培育新型農業主體釋放潛力

  充分激發微觀經濟主體發展潛力,培育新型農業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既重視從農村外部引入社會資本和技術,又要重視農村內部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的發展,將農業主體與鄉村治理有效契合發展,自治組織與新型經濟組織有效契合,聯合推進一二三産業有效融合,促進農業主體與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産要素緊密結合。

  3.聯通需求建立農業供給響應機制

  通過聯通需求建立農業供給響應機制,激發農業新産業創業和發展、新産品創新、新技術創新和推廣。將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發展産生的新産品、新技術、新思路應用於農業發展。著力建設快捷、高效的流通渠道,提升農産品流通效率、優化中間環節,解決農産品資訊不對稱、價格不透明、物流資訊滯後的交易難症。

  “補短板”重點任務

  1.補齊內生性要素短板

  有效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要加強農業生産性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改造中低産田,加強土地整治力度,建設農田水利工程。同時加強建設農村生活和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持續重視村級路網建設,推廣和實施農村清潔能源和民居改造工程。完善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農村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和寬頻普及。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增加農業技術技能人才精準有效供給,提高農業發展造血能力。完善農村教育、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集約化水準和組織化程度。

  2.補齊外部發展環境短板

  改革完善國家對農業的支援保護體系,進一步健全財政金融支援政策,降低農業投資風險;轉變財政補貼方式,減少直接補貼比例,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加大金融市場開放力度,採用貼息貸款等方式推動金融資源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加強農業産業鏈聯通,將農業科研、農資等前期産業部門、與農作物種植、畜禽養殖等中間生産部門,以及農産品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後期部門的網路結構建設;在農村三産融合的背景下,將電子商務作為耦合多方的紐帶,拓展特色農産品、民俗産品、鄉村旅遊等市場。

  “補短板”政策建議

  1.新技術助力發展現代農業

  推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在農業生産全過程應用,加大科技興農力度,加快發展現代種業和生物農業,培育壯大農業高新技術産業。推動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轉型升級,用可持續發展的視角指導生産活動,推廣高效、安全的農業實用技術,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産率。

  2.發展産業鏈提升農業效益和效率

  發展標準高、融合深、鏈條長、品質好、方式新的精緻農業、綠色迴圈農業,提高種養生産廢棄物使用效率,支援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産品儲藏保鮮、産地初加工、直接行銷。因地制宜發展種養加銷全産業鏈和農業全産業鏈。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開發鄉村旅遊、農家樂、文化遺産等農業多種功能,健全企業與農民的利益連接機制,讓農民分享增值收益。

  3.體制改革突破規模經營瓶頸

  鼓勵農民在自願前提下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龍頭企業,形成土地流轉、土地託管土地入股等多種規模經營方式,探索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自願有償退出政策。細化實施農墾改革發展措施,在墾區聯合聯盟聯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農業企業集團。

  4.目標價格和信貸體系穩生産

  繼續執行並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改革完善玉米收儲制度,繼續實施棉花、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等。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政策。構建集補貼、金融、保險和設施用地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政策體系。

  5.整合社會資源投資農業

  支援和引導一批有實力的企業和個體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參與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鼓勵私人部門開展與國有科研部門的聯合研究和開發實驗,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産力。通過政策引導、財政扶持、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充分調動民企投資農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6.重視農業教育和培訓提高勞動力品質

  大力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創業創新人才和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力度,開展“全國十佳農民”和“十佳農技推廣標兵”遴選,繼續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通過培訓、示範多渠道提高農業勞動力品質。

  7.優質優價發揮市場調節作用

  引導特色農産品向最適宜區集中,加快培育優勢産區,促進農業區域專業分工,制定行業標準區分良莠,建設農産品優質優價體系,聯通需求對供給調優、調高、調精的作用。(作者單位: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