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校園貸是如何“套牢”大學生的?

  • 發佈時間:2016-03-24 09:46:14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不久前,河南鄭州某學院的一名在校大學生因為無力償還共計幾十萬的各種網路貸款,最終跳樓自殺,這是校園網路貸款的一個極端案例。悲劇背後,瘋狂生長的校園“網貸”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自2014年起,專門針對大學生這一龐大群體的網路貸款開始了“跑馬圈地”,“XX貸”們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如今,校園網貸究竟風行到什麼程度?借來的錢學生們會怎麼花掉?千差萬別的貸款平臺審核是否有疏漏?號稱“月息低到0.99%、最高可借50000,5秒可到賬”,真如商家所説的如此無門檻“低息”?對此,北京青年報記者展開了調查。

  現象

  個別校園貸平臺申請人已超75萬

  申請者三本院校和高職居多

  方明(化名)是某著名工科院校的研三學生,平時比較迷電子産品。去年6月,他在某著名電商平臺、兩家大學生網路貸款上都開通了個人貸款支付業務,所有額度加起來有25000元,臨近畢業,方明“血拼”了蘋果手機和一台筆電後,他淪為“月光族”。“每月需要還款1370元,學校發的生活補貼1500元,基本上只夠還分期,都快畢業了找父母要也不合適,找點兼職做唄。”方明自嘲説,“再買必須要剁手!”

  隨機採訪的多位在校生都坦言身邊有使用“網貸”的同學,“像是某個時候不知不覺地流行開來”。北青報記者搜索名校貸貸款平臺的官網頁面,其平臺的申請人數已超過75萬人,並滾動播報著某學校某同學已申請借款,借款額度從1000元至2萬元不等。北青報記者還留意到,滾動出現的院校以地方三本院校和高職居多。

  高學歷人群、消費娛樂的旺盛需求、信用消費意願強,這些都成為眾多網際網路金融公司瞄上這塊高校市場“大蛋糕”的理由。大三學生譚偉(化名)也是“校園網貸”的常客,但與方明“電子産品達人”不同,“我找平臺貸款,主要是為創業的資金週轉。一般男生都借錢來買數字産品、女生更喜歡買化粧品和旅遊。我們創業花的錢不是萬把幾千的,找銀行借肯定不可能,這些平臺都應急用,我一次性借過1.9萬,還好,我們合夥人不太愁資金,這點錢小意思。”

  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調查了全國252所高校的近5萬大學生,並撰寫了《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研報告》。調查顯示,在彌補資金短缺時,有8.77%的大學生會使用貸款獲取資金,其中網路貸款幾佔一半。經北青報記者梳理,花樣繁多的學生網貸途徑大致有三類:一是單純的P2P貸款平臺,比如名校貸、我來貸等;二是學生分期購物網站,如趣分期等;三是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業務。

  調查

  對於愈發失控的校園貸款平臺是如何運作並一步步套牢大學生的,北青報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第一步

  金融平臺招聘學生幹部地推

  拉同學裝機月入5000元

  這些遍地開花的校園貸款又是如何推廣的呢?

  “我的同學就是我的客戶。”北京某大學就讀的學生王安(化名)一直任學院學生會幹部,去年他成了網際網路金融公司借貸寶的校園代理,加入“二維碼”推銷大軍,“大致在去年下學期,公司為提升APP‘裝機量’舉行校園地推,那段也是搞這種兼職最掙錢的時候。”

  王安説,該公司要求用戶下載APP後,還需填入姓名、手機、身份證號,如用戶選擇綁定銀行卡的話每單可提成40元,如不綁卡而選擇留下照片的話,每單提成30元。“這些收入是可以日結的,我身邊有同學最高一天掙了5000元。為了多掙錢,我們還去宿舍‘刷樓’,拉同學和朋友綁定,鼓動大家貸款,做成一筆借貸單子的提成,是裝機之外另算的。”

  第二步

  不用視頻網簽

  部分網貸只需學生證即可辦理

  據媒體此前報道,河南大學生曾編造藉口獲得了班上近30位同學的個人資訊和家庭資訊,並順利從多個平臺上獲得貸款。其中被負債最多的,達到了11萬元。死者室友表示,網路上和他有關的不少借款,其簽字和照片都不是本人,但最後都被成功受理。時至今日,校園網路平臺上“最快3分鐘審核,隔天放款”、“只需提供學生證即可辦理”等博人眼球的廣告仍是鋪天蓋地。

  某校園貸款平臺的技術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不是本人借款都能通過,這平臺審核風控不嚴。據我了解,有些技術不過關、實力不強的公司,不需要視頻網簽,也沒有人臉識別技術,這很容易導致審核問題,客戶的身份資訊被他人冒用了。”

  北青報記者嘗試用另一款校園P2P平臺的APP借款,在貸款資質填寫時,除了線上填寫包括個人學籍、家庭、朋友聯繫電話、上傳身份證和學生證照片等資訊之外,平臺無需線下跟本人面對面或視頻審核便可走完放款流程。“有些公司為了拉客戶,也會主動放水。”該技術人員補充道,“去年市場急劇擴張的時候,有公司一個月的放貸量就破了二三十億。”魚龍混雜的同業競爭加劇,部分平臺為了拓展業務降低申請門檻要求,存在審核不嚴的情況,以至於學生個人資訊被冒用。

  採訪過程中也有貸款平臺主要依靠線上途徑完成授信,在填寫多項個人資訊資料後,主要通過遠端視頻等途徑確認資訊。即使如此,也曾出現過平臺審核人員與借款人勾結,冒用他人資訊騙取貸款。“純線上的業務不是特別好做,而且不安全。大公司通常會強調嚴格審核,勸大家量力而行,少貸些。這既對客戶負責,也是對公司負責。”一位不具姓名的從業人士坦承。

  第三步

  鼓勵大學生借款超前消費

  甚至推大學生分期購物節

  那麼,大學生從這些平臺借來的錢都會幹什麼?北青報記者下載了某校園網貸平臺的APP,在申請貸款時,系統自動顯示借款用途選項:消費購物、應急週轉、培訓助學、旅行、微創業,就業準備等。在其電腦端的官網上,公開了部分最新申請貸款成功的學生貸款金額和理由:“借款6800元,24期,給女朋友買iphone6”、“30000元,36期,畢業自主創業”。

  因欠網貸而自殺的河南大學生後經媒體證實,之所以其欠下60多萬鉅款,是該學生網貸去賭球。公開資料顯示,學生們五花八門的借貸需求平臺都滿足,那麼,平臺會不會追蹤借款之後的資金流向?北青報記者帶著疑問撥通了該平臺客服的電話,該工作人員表示,“究竟錢花在什麼地方,我們沒有辦法監控和核查,系統選項你填了什麼,我們就默認是這個。”

  隨訪的數位大學生表示,網貸用戶中,大多數人借貸是用作娛樂消費,比如花在旅遊,購買大件商品、化粧品衣服等。就在大學生們常用的分期付款網站“分期樂”,這家網站除了列出琳瑯滿目的商品外,還打出了“全場免息、直降5億”的誘人字眼。網站介紹顯示,2015年9月1日上線活動行銷欄目,推出了“全國首屆大學生分期購物節”,21個小時內訂單金額突破1億元大關。此外,該網站專門開闢了熱門端遊的遊戲點券的分期付款,頁面顯示,限時搶購的滿減電子券當日被搶空。

  記憶體

  曾經火爆一時的大學生信用卡被“叫停”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形容校園的信貸市場再合適不過。2004年9月,金誠信和廣東發展銀行聯名發行了首張“大學生信用卡”。此後,工行、建行、招行、中信實業銀行陸續跟進,大學生信用卡市場一時間火爆起來。其間,不少同學刷卡“衝動”消費,一不小心就淪為“卡奴”,有同學甚至依靠申請助學貸款來還卡。正因大學生沒有固定工作和穩定的收入來源,成為了校園信用卡業務的“高危人群”。

  2009年,銀監會發文禁止銀行向未滿18歲的學生發信用卡,給已滿18歲的學生發卡,要經由父母等第二還款來源方的書面同意。此後,包括招行、興業等多家銀行叫停了大學生信用卡業務,其他銀行則也紛紛抬高了大學生信用卡辦理門檻。

  核心

  月息0.99%存貓膩 實際年利率超過20%

  據媒體報道,“網貸平臺往往會以低分期利率吸引學生,月利率普遍在0.99%至2.38%之間”,但實際上網貸並非如廣告宣稱的“低息”。採訪中,大學生方明自稱曾細緻對比了多款網貸産品,最後選擇了“最低月息0.99%”的網貸平臺來貸款,“通過該公司借了10000元,分12期還款,因為平臺扣除了2000元的諮詢費,最終拿到手的8000元,當時客服説,如果不逾期,這2000元最後是能夠返回我的賬戶的。但被扣了2000元,感覺這很不划算!”

  照方明的説法,北青報記者通過該平臺的還款計算器進行核算,計算結果顯示,每月本息為932.33元,期限為12期,月利息為0.99%,該計算器同時顯示出每月的還款計劃表。隨後,北青報記者將結算結果截圖向從事財務工作的人員請教,多位財務人員表示,“每月本息為932.33元,再對照還款表,看似這是通常的等額本息還款方法,但是等額本息還款,每月還的本金是逐漸減少的,但這個表裏竟是相等的。平臺演算法,其實並不是標準的等額本息還款,每月的利息都是按照10000元本金來算的。按照正確的公式,從每月的本息為932.33元反推,這貸款的實際年息是超過20%的,每月的利率是1.77%,遠遠超過這宣稱的0.99%啊。”

  這0.99%月息是怎麼得來的,從財務專業角度看又有什麼秘密?財務人員進一步解釋:“用932.33×12-10000再除以12就可得出0.99%這個數據,但這0.99%跟實際還款産生的利息並沒有關係,只是一般人發現不了其中的奧秘。説白了,這也是騙局外人的行銷把戲,可以説是這個行業的規則了。”

  針對這貸款的2000元諮詢費,多位財務人員表示,如果逾期,2000元的諮詢費拿不回來。一年下來,你貸8000元,最後還款達到11187元。這實際年化更超出30%。“這2000元,對貸款的年利率特別大,相當於是你沒有花這2000元,卻一直在承擔著2000元的利息。”

  而在知乎網站上,多名財經類大學生網友也匿名爆料了該貸款平臺的利率貓膩,其通過Excel裏用IRR函數都能算出來年利率超過20%,“提醒大家不要忘了諮詢費裏暗藏貓膩。”

  後果

  還款難的學生冒險

  “拆東墻補西墻”

  不僅如此,北青報記者還發現,還款時一旦發生逾期,隨之而來的“利滾利”更是十分驚人。“名校貸”會收取逾期未還金額的0.5%/天作為違約金,“趣分期”則要收取貸款金額的1%/天。還有少數小貸公司會收取貸款金額7%至8%作為違約金。不僅違約金嚇人,有的平臺還收取一定的押金和服務費,比如,明面上是每個月5%的利率,可還設置了5%的服務費,而這些還款細節,在學生前期諮詢時,很多公司客服的態度模棱兩可,北青報記者致電某平臺諮詢業務時,得到的回答是“具體的還款逾期辦法,要看合同細則,你還沒貸款,我也解釋不清楚”。

  在校大學生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一旦資金緊張,很容易還不上貸款。 一位曾貸款逾期的同學告訴北青報記者,“我當時某個月實在沒錢,逾期的第二天,催款的短信和電話就來了。對方是一個陌生催款聲音,劈頭蓋臉地來一句,我先聯繫你學校老師,一想到這事兒馬上眾人皆知,嚇得冷汗都出來了,編了理由找家裏要錢還債。”

  “還款困難戶”的學生,除了找家裏的“堅強後盾”外,受訪者中有的通過兼職打工, 有的則選擇冒險“拆東墻補西墻”——再借一家平臺補上家的虧空。一位在京高校的女性家長就對“透支”網貸投了反對票:“孩子打工還錢,但是萬一打工的收入不夠還貸,還得‘子債母償’,還會耽誤學習。”還有家長對在網路信貸平臺上的不良記錄是否影響今後的個人信用,也表達了疑慮。

  ?對話

  P2P借貸目前監管主體缺失

  對話人:中央財經大學網際網路金融與民間融資法治中心副主任孟祥軼博士

  針對目前校園網路貸款,尤其是P2P領域存在的行業亂象,北青報記者採訪了中央財經大學網際網路金融與民間融資法治中心副主任孟祥軼博士。

  北青報:此前河南發生大學生因不堪網貸鉅額債務跳樓自殺的極端事件。對大學生使用網際網路金融産品借貸,您是怎麼看的?

  孟祥軼:從消費信貸的角度來講,這種金融産品的初衷是沒有錯誤的,它是一種金融創新,也是服務有需要的人。但問題在於,這種普惠金融的基石是責任金融,就是説借貸,你得負責任地借貸。什麼叫負責任?你所借貸的對像是有償還能力的,你不能讓他陷入過度借貸。像這種小額的普惠金融,之前孟加拉國等地,也曾出現了過度借貸發生跳樓的極端情況,尤其是個人徵信平臺尚未建立的時候,某個人找多家平臺借款。

  北青報:有人質疑這種過度借貸或導致或誘導學生過度消費。

  孟祥軼:我國的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太快,而我們對大學生的相關金融教育相對欠缺,學生不知道過度借貸的後果是什麼,特別是借錢消費,有可能是衝動消費,尤其是當下借錢的方式如此便捷和迅速。多種因素疊加,造成了你提到的那位同學的悲劇。

  北青報:調查中,我們發現“最低月息0.99%”的網貸宣傳,經財經專業人士計算,其年利率實際超過20%,但很多消費者對此並不知情。

  孟祥軼:你提到的這種資本利息在整個行業還算比較低的。這類網貸産品加上它的費用什麼的,這種短期小額貸款實際年化是很高的。 國外對類似産品的監管措施中,明確要求必須把整個借貸的綜合總成本告知消費者,而不僅僅説是告訴你“月息多少”。這一塊,我們國家的監管是比較欠缺的。

  北青報:對此的監管,目前是由哪個部門來負責?

  孟祥軼:我們國家實行的是分業監管。像你提到的P2P,目前是由銀監會來監管,但此前下發了《指導意見》,尚未正式監管,出來的僅是意見稿,還沒正式實施,目前的監管主體是缺失的。但借貸上,《合同法》等法律上有一些條文的規定。

  北青報:大學生使用P2P借貸,是否納入到央行的個人徵信系統?

  孟祥軼:目前還暫時沒有。正規的P2P公司,其實也是不歡迎重復借貸和逾期客戶的,尤其是借新債還舊債的行為,對公司而言也是極大的金融風險。(劉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