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電網路:不秀情懷,踏實建樁
- 發佈時間:2016-03-24 01:30:51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創業故事
和所有其他電動車車主一樣,賈雪峰也有“里程焦慮”:車開出去了,電快沒了,萬一找不到充電樁,困在路上回不來了,怎麼辦?
焦慮發作的頻次和充電樁密度密切相關——打開APP,發現充電樁就分佈在自己附近,那懸著的心落地的感覺,如同手機依賴症“患者”找到了充電寶。
作為深圳聚電網路科技有限公司CEO,賈雪峰的焦慮能轉化為充電樁落地團隊實實在在的壓力。
身處一個稚嫩的、快速發展但高度依賴政策的行業,他心中懷有詩和遠方;但更現實的,是讓聚電在新能源汽車的風口中站穩腳跟,“聚電並非撈金者,不做一錘子買賣。”
扎入一個不太熱門的行業
聚電將自己定位為新能源汽車綜合服務商。它擁有幾個國內“第一”。比如第一款真正具備遠端通訊、預約、支付功能的充電樁;第一個用於電動汽車充電位置搜尋、預約、支付和管理的手機App“聚電樁”;這些又構成了國內第一個針對社會運營需求的電動汽車充電及運營的管理系統。
創下諸多“第一”,也得益於聚電入局較早。2012年年底,全國大概有不到3萬輛新能源汽車,其中80%是公交車。
就在那時,賈雪峰動了進入新能源汽車服務業的念頭。他之前的身份,是投資人,關注新能源和製造業;之後,他決定親涉創業江湖。“選了一個別人還沒準備進入的行業,希望能在一個相對冷門的領域做到最好。”
當時媒體對業態的描述是:新能源汽車雷聲大、雨點小,雖然政策很熱,但是市場很冷。賈雪峰坦言,自己並未奢望折騰出一個巨頭公司;他只是覺得,電動汽車要發展,繞不開充電設備;可以説,它是産業發展的“基礎設施”。
如今,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玩家已經越來越多。根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統計,截至2015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58.32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33.2萬輛,與2014年相比增長317.06%。
不得已公司越做越“重”
賈雪峰借用了一個比喻:創業像是大清早開車出門,何時踩油門何時打轉向無法預判,但是目的地和大方向是確定的。
一開始,聚電只想給合作夥伴做配套服務,覺得做好宣傳運營,應該也沒太多成本;後來發現“想得太簡單”,決定自己開發系統和軟體;可是“這就好比你開發出了一套安卓系統,但滿大街都是大哥大”,不得已,得建生産線,自己做硬體。
在賈雪峰之前的創業藍圖裏,開工廠生産充電樁這件事,完全沒有列入計劃範圍之內。他以投資人的身份走訪過一些工廠,看到過那些轟隆隆的機器,但從未深究,開座工廠有何門道。
但形勢的發展變化,總會把人推到舒適區之外。
“我比較擅長從1到N。”創業讓人對自己的認識更加深刻。賈雪峰的微網志名字叫“賈三變”,這是一種調侃,或許也是對自己的提醒。
當年他“客串”産品經理,把程式員折磨得夠嗆。“我的想法天馬行空,一日多變;如果我直接面對的就是開發人員,他會很困惑。那段時間程式員兄弟們的幸福指數很低。”後來賈雪峰才知道,開發産品,需要專業的産品經理來對接需求。
做硬體設備生産也是這樣。他不懂,那就得找懂的人,“把山頭的山大王找到”。而對創業公司來説,找人總不是件容易的事:他要足夠優秀,在某一領域非常擅長;而且他還必須認同你的創業理念,和公司“三觀”相符氣質相合;他還得有檔期,願意加入;在與你一拍即合之後,能夠和你“相濡以沫”……
賈雪峰調整自己的角色,去找靠譜的人放在最適合他的位置,去做公司內部的協調者,“哪怕是老闆,也別做不該做的事”。
從最開始“輕飄飄”做軟體開發,到後來投資建廠,到如今在各地佈局充電站,再到涉足電動汽車銷售領域……賈雪峰説,聚電做成了一家重資産企業。
目前,現在聚電在全國自建了2600余個充電樁。
服務不應成為最大包袱
根據此前發佈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到2020年,應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超過1.2 萬座, 分散式充電樁超過 480 萬個。2016年1月1日,最新修訂的電動汽車充電介面及通信協議等5項國家標準正式實施。
媒體形容,“充電樁大戰一觸即發”。
但就目前來説,提供充電運營服務,還是有點“吃力不討好”。
賣充電樁硬體倒已有成熟的盈利模式;但聚電真正想做的,是服務,是運營。先不説賺錢了,要把充電樁落地,就得砸錢。賈雪峰説,給小區、寫字樓做用電擴容,成本動輒上百萬,這筆錢按理説該由小區業主、物業或者電力供應部門出,但人家沒這個動力;最積極的,就是企業。
如果充電樁有穩定使用方,收益就能看得見。但是,“建充電站,國家會給補貼;但運營充電站,各地對服務費有明確限制。”企業若想通過充電服務賺錢,就得賺服務費和電費之間的差價。電費是波動的,服務費的天花板是定死的,在這個相對局限的空間內,掘金難度頗高。
“個人認為,真正應該補貼的,不是建設,而是使用。”賈雪峰一直在思考“補貼”問題:能不能直接補貼用戶,這樣用戶對充電運營服務費和電價的敏感度就會降低;或者乾脆放開服務費,讓市場來定價,讓行業能賺錢,吸引更多進入者。
目前通行的做法是,企業從其他業務中獲取利潤,來貼補充電樁運營。“大家都在兜圈子”。賈雪峰坦言,他們最想做的充電服務,如今反而成了最大“包袱”。但是,他又強調,做服務商,這一點,聚電不會變。
賭上身家不是為了秀情懷
聚電的發展,和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緊緊捆綁。他們正在做的,就是試圖將更多潛在車主,變成電動車的真正用戶,併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用車體驗。
作為行業中的游泳者,賈雪峰知道水溫涼熱,也知道前方的暗礁淺灘。他呼籲補貼政策的變革,不僅在充電服務,也在新能源汽車本身。他建議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分散到對汽車的使用週期中去,降低車主用車成本,而非直接補貼汽車購買這一行為。“這樣,造車企業才真正有動力,造出一款品質過硬且用戶買得起的車。用戶也願意長時間使用新能源車。”
賈雪峰心裏放著許多擔心。他擔心“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貼補政策逐漸退坡之後,新能源汽車發展會後續動力不足;他擔心“重賞之下,各顯其能”,而一旦企業忽視品質品控,行業出現安全事故,就足以讓這本就認知度不高的市場遭受巨大打擊……
“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焦慮。”如今賈雪峰經常出席各類新能源論壇,闡述他對行業的看法。他並不大喜歡這種“拋頭露面”。賈雪峰説,為了創業,不得不把自己扮成一隻“孔雀”。
但創業有太多不得已而為之。他記得,2014年年底,他背著背包到北京,找到了現在公司的公關總監。那也是出於焦慮:曾經清淡的行業,在利好政策之下,開始躁動;各種概念滿天飛,各種故事開始流傳,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過去了;再悶頭做事不發聲,恐怕就要錯過一輪機會。
“創業有必然,必然指的是你的戰略選擇、前期基礎準備;但也有偶然,要把握住關鍵時間節點。”賈雪峰一笑,“所以,創業不是找姑娘,不能你不喜歡的就不要。”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