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繫病患,不斷攀越技術高峰
- 發佈時間:2016-03-24 01:30:51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廣而告之
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全世界每年有70余萬人死於肝癌,而我國發生和死亡的肝癌患者佔全世界一半以上。雖然近年來醫學技術發展很快,肝癌的診斷治療增加了多種手段,但肝癌總體的5年生存率不超過10%,肝癌防治研究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人稱“鐵人”的醫院副院長、肝外科主任周儉教授正是這條道路上的創新探索和辛勤耕耘者。他每年主刀各種肝腫瘤切除和肝移植手術600余例,手術例數在國內外同行中名列前茅,其所在的肝外科團隊已開展肝移植15年,肝移植手術1500余例。
在這些臨床手術的實施過程中,周儉及其團隊始終心繫患者,不斷挑戰醫療技術高峰——
在我國,有很大一部分終末期肝病患者,需要接受肝移植。由於移植供體嚴重短缺,每年大量的病人因不能得到供體而失去生命。6歲的彤彤是一名先天性肝內膽汁淤積症患者,肝臟移植是治愈其疾病的唯一方法。而43歲的周女士已被肝臟良性腫瘤困擾3年,需要行“肝尾葉+左肝切除術”,切除的肝組織可佔總肝量的25%-30%。巧的是,周女士和彤彤同為O型血。
周儉所在的肝外科團隊想到了一個大膽的方案:周女士手術中連帶腫瘤一道切除下來的廢棄左肝,可作為供肝為彤彤進行肝臟移植。2015年1月,周儉和同事們一起先後順利完成了腫瘤切除和肝臟移植手術,原本術中切除的“廢棄”肝組織,在小彤彤體內成為新的生命之源。術後,周女士和彤彤都順利恢復並健康出院。至今1年多過去,小彤彤又長高了近10cm,活潑可愛。這成為世界上首例報道的“利用切除的廢棄肝臟行成人-兒童部分肝移植”手術。
來自福建的林某肝部患巨大腫瘤,已輾轉多家醫院,最後抱著一絲希望慕名來到中山醫院。周教授詳細詢問病史並仔細閱讀了患者帶來的CT和磁共振片子後,決定為病人採取ALPPS的手術方式,也就是聯合肝臟離斷和門靜脈結紮的二步肝切除術。這是一種肝臟外科創新術式,該手術主要是針對因切肝後剩餘肝臟體積較小而不能接受大範圍肝切除術的分期較晚的肝癌患者而設計的。由於部分大肝癌侵及過多正常肝組織,或位置特殊需切除過多正常肝組織,一次性切除肝臟體積在60%以上時,由於剩餘正常的肝組織過少而容易發生肝衰竭,如將肝切除分兩步進行則安全性大為提高。經過精心的術前準備和週密計劃,林先生很快進行了ALPPS的I期手術,1周後剩餘正常的肝臟迅速增長,如期進行了Ⅱ期手術,術後患者恢復順利,至今復查肝功能良好,未發現腫瘤復發。這也是他成功完成的亞洲首例報道的ALPPS手術。
“要讓病人戰勝肝癌,獲得新生。”秉承著這樣的期冀,周儉自1991年大學畢業以來,就一直在肝癌研究領域孜孜探索。
他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腫瘤選擇性化療藥卡培他濱能抑制肝癌的生長和轉移,成為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內容之一;首次提出雷帕黴素聯合索拉非尼的肝癌肝移植術後抗轉移復發方案,新方案使肝癌肝移植後總體生存率提高了9.8%,研究成果獲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基於門靜脈癌栓形成機制研究,首創肝癌門靜脈癌栓綜合治療策略,使肝癌門靜脈癌栓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了14.8%,研究成果獲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轉化醫學研究成果在全國40余家主要的肝癌治療中心,經8000余例肝癌患者推廣應用,獲得滿意療效。
近5年來,他每年都被邀請在國際會議中作口頭報告或擔任分會場主席,為肝癌研究的國內外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
此外,周儉還先後主持負責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十一五”和“十二五”國家重大專項課題、上海市“曙光計劃”人才培養及跟蹤計劃等多項課題。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國內中文雜誌上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SCI論文60篇, 累計影響因子307分,獲得授權專利4項。
正是由於在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中的突出表現,周儉先後獲得過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吳孟超醫學青年基金獎、裘法祖普通外科醫學青年獎、市上海明治乳業生命科學獎傑出貢獻獎、上海市科教黨委系統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獎和上海市醫務青年最高榮譽獎“銀蛇獎”等多項榮譽。
儘管榮譽纍纍,周儉卻從來沒有因此而居功自傲和停止探索。
由於在肝癌外科領域的良好聲譽和口碑,慕名而來的患者絡繹不絕,他每週一和週五上午的門診總是人頭攢動,但周儉總是耐心而親切的接待每一位就診的患者,經常忙得顧不上喝一口水。對年邁患者,周教授應允門診可優先就診;對病人急切的加號需求,總是盡可能的滿足,不至於讓患者無獲而返。
面對痊癒後的病人充滿誠意的感激,他總是謙遜地説:“應該感謝你們對我的信任和配合,也因為你們的努力和堅持,才能讓奇跡發生!”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