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報告稱國人消費趨理智:關注健康 存錢防生病

  • 發佈時間:2016-03-21 13:43: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參考消息網3月21日報道 外媒稱,在一篇新出爐的關於中國消費者的報告中,麥肯錫諮詢公司發現,消費者不加選擇地消費的日子已經結束。人們的焦點已轉向購買更高端的産品,過更均衡、健康,以家庭為中心的生活。

  據美國《福布斯》雙週刊網站3月18日報道,2015年9月至11月,麥肯錫訪問了18至65歲的1萬人,他們來自代表中國主要地區的44個城市。調查覆蓋300多個品牌和100多種産品,包括巧克力、碳酸軟飲料、運動鞋、保濕面霜、筆記型電腦和智慧手機。60分鐘的訪問內容包含總體態度和購物習慣,同時深入探究了四類産品:快速消費品(包括食品、飲料和個人護理産品)、服裝、消費電子産品和醫療産品。

  以下就是這份報告的內容摘要。

  中國消費者的消費意願有多大?

  當被問及對未來收入的預期時,55%的調查對象確信,未來5年自己的收入會大幅攀升——這一比例比2012年的數據僅低了2個百分點。這並不是説中國消費者尚未意識到本國的經濟情況正在惡化。有存錢和投資打算的人越來越多。

  麥肯錫發現,在中國,消費者信心的地域差異有所擴大。例如,在廈門-福州城市群,認為未來5年收入會增加的消費者比例升至70%。而在遼中地區,這一數字僅為35%。

  中國消費者都在買什麼?

  麥肯錫發現,總體而言,中國人的消費正變得越來越有選擇性。從收入分配來看,人們花在水療、旅遊和娛樂等生活方式服務和體驗上的錢越來越多。例如,去年中國票房收入激增50%,這表明中國消費者願意將錢花在像觀看最新大片這樣的活動上。與此同時,人們在家庭飲食方面的消費則停滯不前。

  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對象已從大眾産品逐漸轉向高端産品(其中化粧品增長最顯著,其次是酒、奶製品、護髮産品、大米、新鮮農産品等)。麥肯錫發現,50%的消費者在購物時會選擇最好、最貴的産品,這一比例比前幾年大幅升高。

  也有特例,例如華為在高端智慧手機市場的份額日益增加,但成功打入高端市場的本土公司還是屈指可數,洋品牌仍然佔據著高端市場的主導地位。這與大眾消費市場上本土品牌奪取外來品牌份額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麥肯錫預測,大眾市場的這一趨勢將持續下去。

  過去5至10年間,中國消費者目睹了一系列食品醜聞。中國人越來越擔心食品安全問題:目前,約有72%的消費者擔心自己食用的産品會對健康有害,高於2012年的60%。

  如今,超過50%的消費者會關注飲食是否健康和營養,這在中國是個新現象。果汁的普及率提高了2%,而據認為不那麼健康的品類的普及率有所下降:碳酸軟飲料下降21%,口香糖下降15%,西式快餐下降16%。不過,即便是在這些失敗的品類中,也存在贏家。生産碳酸軟飲料的怡泉通過成功創立主打健康的品牌促進了業務增長。

  “有機/綠色食品”標簽已成為中國消費者用來確認食品安全的最高標準之一。有38%的消費者將“有機”標簽納入了三大衡量標準之中。一些公司因採用可靠的食品認證標準而在競爭中嶄露頭角。例如Ole'精品超市2009年成為最先集中銷售有機食品和進口食品的超市之一。

  中國消費者對健康生活方式的渴望也影響著他們對醫療保健的看法。58%的調查對象將擔心家庭成員生病列為他們存錢的三大動力之一。這種擔憂還推高了人們對預防性醫療保健産品(比如私人醫療保險、定期體檢、生活方式手機應用程式以及可穿戴健康監測裝置)的需求。中國消費者對這些健康産品的需求水準已接近日本。

  最後,為了保持健康,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加入了健身大軍並購買運動産品。目前,73%的中國城市消費者在參加體育運動(在美國,這一比例為70%)。

  中國消費者都在哪兒買東西?

  儘管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去年中國電商市場的收入約達4萬億元人民幣,幾乎相當於歐美電商市場銷售額的總和——且網購越來越普及,但實體店仍很重要。用麥肯錫的話説,其中一個原因是“零售娛樂”。2/3的中國消費者表示,購物是與家人在一起消磨時光的最佳方式。持這種觀點的人比3年前有所增加。而這股風潮的最大受益者莫過於適合一家老小出行,集購物、餐飲、娛樂多種體驗于一體的購物中心。相比之下,受損的則是百貨商場和大型超市等大型零售賣場。

  對中國消費者來説,旅遊是鞏固家庭關係的另一個方法。74%的人表示,旅遊有助於增進家庭成員間的關係。2015年中國人出境遊中,有45%是與家人出遊,高於2012年的39%。

  

  消費在中國GDP中的份額開始上升。圖為北京街頭一名行人從商場櫥窗前走過。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麥肯錫:中國消費信心穩定 逾五成受訪者認為收入將增

  麥肯錫報告: 中國消費信心穩定 逾五成受訪者認為收入仍將增長

  中新社上海3月18日電 (記者 李佳佳)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18日在上海發佈報告稱,雖然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中國消費者的信心在過去幾年保持了令人吃驚的強大韌性,他們對未來依然樂觀。

  在麥肯錫對中國44座城市的1萬名、18到65歲消費者進行獨立面談後,55%的受訪者相信未來5年中自己的收入將顯著增長。麥肯錫認為,這得益於中國居民收入的持續增加、失業率穩定在較低水準。

  雖然中國消費者信心較為穩定,但並不意味著他們對經濟環境毫不擔憂。研究發現,選擇儲蓄與投資的人越來越多,不同地區之間的消費者信心差異也有所擴大,比如在遼中南城市群,消費者信心現已降至35%,而南京城市群則升至62%(上述城市群為麥肯錫因研究需要劃分)。

  此外,一些消費行為的重大變化也開始浮出水面,比如中國消費者越來越成熟,也越來越挑剔。調查發現,中國消費者開始增加提升生活品質及體驗的開支,比如SPA、旅遊和休閒娛樂等,超過四分之一的消費者願意在休閒娛樂上花更多的錢,2015年中國電影院線票房收入飆升50%足以説明這一趨勢。不僅如此,更有50%的消費者聲稱自己追求最優質、最昂貴的産品。

  麥肯錫還發現,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商市場,去年創造了近4萬億元人民幣的收入,相當於美國和歐洲電商市場總和,線上和線下渠道的滿意度差距正在縮小。

  “購物休閒體驗(retailtainment)”的流行使得實體店的吸引力不降反升。2/3的消費者表示,逛街吃飯購物是與家人共度時光的最好方式,與3年前相比上升了21%。

  旅遊是鞏固家庭紐帶的另一個途徑,74%的消費者表示與家人出遊增強了家庭凝聚力。2015年45%的中國出境旅遊是以家庭為單位的,2012年為39%。購物是中國消費者境外遊的“保留節目”,在境外遊客之中,一半的手錶和手袋購自海外,服裝和化粧品則是最熱門的購物品。

  “我們的調查清晰表明,中國消費者對未來的信心穩定。但同時,不加選擇、買到什麼是什麼的消費初級階段已經過去了。日漸成熟的中國消費者正在加速現代化:開始了向高端産品消費升級,並且越來越重視均衡、健康和以家庭為中心的生活方式。”麥肯錫全球董事、大中華區消費與零售諮詢業務負責人DanileZipser説。(完)

  (2016-03-18 21:21:02)

  參考消息網3月20日報道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3月18日刊文稱,世人越來越擔心中國顧客馬上會捂緊錢包。然而麥肯錫諮詢公司的最新報告説,情況可能並非如此。以下是從該報告中摘錄的5點內容。該報告是在對中國44座城市的1萬名從18歲到65歲的顧客進行調查後寫成的。

  1.中國顧客甚至比美國顧客更自信。

  中國買家願意花錢因為他們相當自信地認為他們的收入在今後5年內肯定會增加。信心水準在地區之間有差異,中國東北部地區的人比較沒有信心,這裡的製造業已經沉寂了多年,但中國顧客比美國或英國顧客更樂觀。2011年,32%的美國人説他們估計家庭收入在今後5年會增加。最重要的是,中國顧客似乎沒有意識到中國經濟在變壞。

  2.中國顧客不喜歡在家消遣。

  任何在家庭以外體驗的東西對中國顧客而言都是更好的。忘記與家人一起在家吃飯這檔子事吧,中國人想要的是娛樂和在外用餐,一切都與冒險有關。隨著服務行業消費激增,泡溫泉、按摩、旅遊成為最大的開銷。在接受調查的顧客中,23%的人表示如果收入增加他們會花更多錢去旅遊,這個數字高於2012年的14%。

  3.外國品牌過時了,中國品牌正流行。

  買家只被外國品牌吸引的日子正式結束了。中國品牌獲得了信任並贏得了顧客的忠誠。去年,62%的顧客説鋻於品質和價格差不多,他們寧可買中國品牌而不買外國品牌,而在2009年這一比例是42%。

  4.中國人願意花更多錢買最好的東西——哪怕是大米或啤酒。

  許多中國顧客不僅沒有減少開支,他們實際上花得更多了。接受調查的半數顧客説他們想要最好的産品,願意花大價錢買最好的東西。44%的人説他們花更多錢買化粧品,36%的人表示他們買更貴的酒,26%的人購買更昂貴的洗護髮産品。

  5.中國人更注重健康了。

  像美國人一樣,中國人變得更有健康意識,去年72%的顧客擔心他們吃的食品對健康有害,與2012年的60%相比有所增加。半數顧客主要吃他們認為有營養的食品,他們放棄了他們認為不健康的食品。汽水正在失去粉絲,碳酸飲料的銷量去年下降了26%,西方快餐也下降了24%。(編譯/龍君)

  

  【延伸閱讀】中國品質萬里行促進會去年為消費者挽回損失逾2600萬

  中新網北京3月18日電 (記者 劉長忠)中國品質萬里行促進會秘書長高伯海18日在此間披露,2015年,促進會共受理投訴8909件,舉報55件,為消費者挽回各類經濟損失逾2600萬元(人民幣,下同)。

  3月18日,中國品質萬里行促進會3·15主題活動在北京舉行。高伯海在活動中發佈2015年協會消費維權情況和投訴數據時説,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促進會在天津、上海、成都等13個省市,對20余家進口和國産品牌手機的銷售和維修窗口、服務品質進行了明察暗訪和投訴數據匯總。結果表明,部分國産手機廠商簽約第三方維修、服務商的技術資質和服務品質良莠不齊,部分沒有正規授權的維修門店價格虛高,存在維修後問題更多等欺詐行為。

  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各類消費維權機構共受理手機投訴12.28萬件,連續7年位居消費品類投訴第一位,佔商品類投訴的16.92%。

  促進會同時公佈的一項投訴情況顯示,2014至2015年共受理家庭建築裝修服務投訴2400多件,平均每年增長6%至8%。投訴糾紛中,超過六成的問題集中在裝修品質和合同條款上。

  當日的活動中,六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消費者代表登臺,講述各自消費體驗和接受服務經歷,併為獲得“服務品質創新”稱號的企業頒獎,將消費者信任和期待傳遞給企業。(完)

  (2016-03-18 13:01:01)

  國際先驅導報3月18日報道 銀率金融研究中心網貸分析師李先瑞建議,投資者對房貸類特別是首付貸産品要謹慎投資。在選擇具體産品時,一是要選擇符合監管要求的産品,二是要關注資金的流向及其盈利能力,即借款人拿這筆錢去做了什麼。

  如何判斷産品是否符合監管要求?P2P監管細則指出,“網路借貸是指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投資者在P2P平臺上投資,本質上是通過平臺把錢借給了另一個人或企業,投資人要清楚自己的錢到底是借給了誰。因此,如果某個産品找不到對應的借款人,該産品肯定是違規的。如果某個産品的借款人資訊模糊、不完整,或存在很大疑點,其風險性就很大,投資者應儘量規避。

  近期有消息稱,監管部門正在計劃出臺措施,打擊各類機構為購房者發放購房首付款貸款的行為,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在摸底涉嫌高杠桿房貸情況,目前通過監測預警平臺查控風險。深圳市金融辦也下發了相關通知,要求對深圳地區的P2P、小貸公司涉及的眾籌買房、“首付貸”或其他涉及高杠桿房貸情況進行摸底排查,並“梳理相關企業的名單、數量、産品模式……”

  受“監管風暴”影響,多家機構的“首付貸”項目近期已全面暫停。

  至於借款人的資金流向,則與其違約風險密切相關。投資者應儘量規避兩類借款産品,一是資金流向了有政策風險的領域,如首付貸等,二是資金流向了過剩産能行業中的“僵屍企業”。隨著政策變化、監管加強,這兩類産品面臨違約的風險會很大。

  (2016-03-18 11:31:21)

  參考消息網3月18日報道 外媒稱,日本讀賣新聞報道,如果經濟繼續停滯不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考慮再度推遲上調消費稅的計劃。

  據路透社3月18日報道,安倍考慮將上調消費稅的時間推遲一至兩年,報道未引述消息來源。安倍政府原本計劃在2017年4月將消費稅從8%上調至10%。

  讀賣新聞稱,安倍將在5月看到日本第一季增長數據,以及在5月底主持召開的七國集團(G7)峰會上判斷形勢後才做出決定。

  據消息人士之前向路透表示,此前安倍晉三長期以來一直堅持認為,只有在出現類似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的衝擊時,他才會延後上調消費稅。而近期安倍暗示,消費稅有可能再度推遲上調,而且安倍政府已經開始非正式討論再度推遲上調消費稅一事。

  2014年4月安倍根據前任政府作出的決定提高了當時為5%的消費稅率,以遏制龐大的公共債務。但此舉導致這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陷入深度衰退。安倍晉三推遲了原定去年10月實施的再度上調消費稅計劃。

  

  【延伸閱讀】供港生鮮進京“趕考”:食品供給側亟需消費者正確“信號”

  供港生鮮進京“趕考”:食品供給側亟需消費者正確“信號”

  中新網北京3月16日電 (夏賓)“一流産品出口,二流産品內銷,從國外進口的好東西,其實也是我們自己生産的。”略帶憤憤不平的語氣,全國人大代表、湖南果秀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陽國秀用切身感受,反映中國市場的一個怪現象。

  為了解決上述怪現象,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國際品牌管理中心於去年10月提出方案,在足額保障香港市場的前提下,首批招標的價值200億元供港生鮮産品將在明年投放國內市場。

  現如今,方案已步入“進行時”。16日,由國際品牌管理中心發起的“供港生鮮(北京站)公共測試”活動在京舉行,長期供港的果秀食品公司便是進京“趕考”的其中一員。

  本次活動按照“出口標準”(包括供港標準、供日標準等),在全國篩選了66家有信譽、有實力的供港生鮮企業及産品進京,接受來自商超、高端餐飲酒店、生鮮電商、消費者等方面代表的檢驗。

  外銷食品的標準嚴苛和國內食品的安全問題形成鮮明對比,如何消除食品安全隱患,將高品質、嚴標準的食品帶給國內消費者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在國際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許京看來,時下熱議的供給側改革能在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上發揮作用,關鍵是要“需求側”的消費者能向市場“供給側”發出正確“信號”。

  許京指出,國內消費者應當扭轉種種不當的消費理念。“在歐洲市場上銷售的都是冰鮮魚,而中國的百姓偏偏覺得活魚好,但在運輸過程中魚類的死亡率極高,所以只好加大量藥劑;中國消費者覺得濃稠的牛奶才是真的好,而正常情況下,牛奶很難做到蛋白質含量3.5%,為了滿足這樣的需求,三氯氰胺出現了。”

  “需求側”不當的消費理念,給了不良商家以可乘之機,使得市場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扭曲現狀。一旦正確“信號”發出,可以打消具備高品質的供港食品企業回歸大陸市場的不確定因素。

  國家認監委副主任王大寧則向所有的中國出口食品企業發出了“召喚”。他指出,隨著國內消費水準的提高,越來越多的進口食品涌入國內,並大有佔領高端市場的趨勢,中國出口食品企業有必要回歸國內市場,代表中國製造,打好“主場比賽”。

  下一階段,國際品牌管理中心將邀請日本86歲的“煮飯仙人”村嶋孟,聯合企業、廠商共同為中國消費者研發一款可以煮出“銀飯”的電飯煲。該項目預計4月份正式啟動,將由村嶋孟集中試煮中國主要産區大米,為研發“銀飯”電飯煲提供關鍵數據支撐。(完)

  (2016-03-16 22:15:01)

  

  2016年3月10日,上海一家超市,一名顧客在挑選牙膏。(路透社)

  參考消息網3月17日報道 英媒稱,隨著消費者捂緊荷包,中國的零售商正裁員並放緩擴張計劃,卻依然面對庫存猛增問題,這對期望通過消費驅動經濟增長的中國來説是一大難題。

  據路透社3月16日報道,中國的消費模式正在發生變化,富裕的中産家庭從高檔産品轉向更平價的品牌,普通收入家庭甚至減少基本必需品的支出。

  據凱度消費者指數,中國排名前50的零售商今年初銷售下滑6%,麵條和清潔劑等日常商品的銷售額去年底僅增長1.8%,而三年前增速超過9%。

  “要是以前就會覺得到了買的時間了,現在就覺得沒有必要,不想買了,”上海一家國企的客戶經理楊順傑説道。他説自己也更多從網路購物,會等著季末打折時買新衣服。

  報道稱,對於從零售到奢侈品甚至到快餐的各行各業來説,這是一個難題。許多國際品牌指望這些行業繼續增長。

  寶潔1月稱,公司銷售相比2014年“大幅下滑”。嬰幼兒配方奶粉製造商美讚臣稱,因價格競爭以及消費者轉向更小的品牌和網路購物,公司銷售遭遇衝擊。

  “我們看到零售業的變化。高端奢侈品曾有幾年好日子,但那正在結束。(消費者的)品味正在改變,”凱投宏觀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馬克·威廉姆斯表示。

  報道稱,不過也有部分企業逆勢上行。提供“平價奢侈品”的國際品牌,譬如咖啡連鎖品牌星巴克、高端運動用品巨頭耐克和阿迪達斯仍在增長。阿迪達斯稱,公司業務計劃未受衝擊,並計劃到2020年底前在中國新開約3000家門店。

  但零售業高管和消費品製造商稱,中國增速放緩正對零售造成衝擊,迫使許多企業減少開支、專注增速更快的較小城市、並提供更多折扣。

  “我們正努力適應銷售向網路端或者小店轉移的情形,”一家大型西方消費品企業的資深銷售主管表示。“當前這是一場大衝擊。”

  該主管表示,一些客戶的庫存水準已大幅增至多達九個月,而正常平均水準約為兩周。

  報道稱,對於零售和消費企業等來説,這意味著重新思考行銷策略。駐華廣告高管稱,一些企業正在採納分層行銷策略:進口的高端産品瞄準較富裕的消費者,同時大量採購受歡迎的平價本土品牌。

  (2016-03-17 00:12:00)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