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期切換動能 新經濟迸發引力——來自“世界工廠”東莞的觀察與啟示
- 發佈時間:2016-03-21 11:20:01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北京3月21日電 題:平臺期切換動能 新經濟迸發引力——來自“世界工廠”東莞的觀察與啟示
開欄的話:“三來一補”起家、成為“世界工廠”、海外客商雲集……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讓廣東省東莞市成為沿海外向型經濟的代表。
近年來,由於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成本上升的雙重衝擊,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東莞模式”遭遇“成長的煩惱”:海外訂單減少、企業利潤下降、經濟減速……面對困難和挑戰,東莞開始改變過去主要依靠人力、資本、土地和環境投入等要素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向創新要驅動力,培育競爭新優勢,取得階段性成效。
21日起,新華社開設“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東莞調研行”欄目,集中播發一批文字、圖片和網路及新媒體稿件,以綜述、通訊、述評、記者手記等形式,挖掘東莞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和創新實踐,用具體鮮活的事例反映東莞經濟發展的新變化、新活力、新動能,提供對我國經濟下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樣本意義的經驗啟示。
新華社記者
冬去春來,南粵回暖。
“世界工廠”廣東東莞近期傳出令人振奮的資訊:“十二五”收官之年,經濟總量邁入“千億美元”俱樂部,同比增長8%。
在國際經濟形勢複雜、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情況下,東莞視“平臺期”為機遇期,超前引領、苦練內功、積極作為,經濟步入中高速增長軌道,産業正邁向中高端水準。
穩陣腳 邁向“雙中高”
身處改革開放前沿珠三角的東莞,依靠實施外向帶動的經濟戰略,GDP長期平均增速高達17%,成為全國第五、廣東第二的外貿大市。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來襲,成為東莞經濟發展的“分水嶺”。在國內要素成本上升、國外市場低迷的“雙重擠壓”下,東莞經濟不斷下滑,2012年一季度GDP增速低至1.3%。
“2008年後一段時間,不少人還期望外向型經濟復蘇,但歐美市場長期不景氣,加上很多産業更新換代,這一幻想很快破滅了。”東莞市統計局副局長馮堅回憶説。
危機面前,東莞沒有失去信心和定力,而是圍繞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佈局新的發展戰略。
扶持實體經濟發展、實施“東莞製造2025”戰略、發展機器人智慧裝備産業……2013年開始,東莞市政府每年的“一號文”都聚焦實體經濟發展,力求給市場主體提供更寬鬆的環境、激發其發展活力。
而東莞市委的“一號文”,更是就提高開放型經濟水準、全面深化改革、建設法治東莞等重大問題出臺重要戰略和配套舉措。
及時謀篇佈局,讓經歷“陣痛”的東莞經濟,開始呈現穩住陣腳、邁向“雙中高”的態勢。2012年一季度開始,東莞GDP增速呈現出平穩爬升的態勢。“十二五”期間,東莞經濟年均增長7.93%,平穩過渡到中高速增長狀態。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推動區域産業邁向中高端水準。華為終端、維沃、歐珀、金立等大型移動通訊企業的崛起,使東莞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智慧手機生産基地之一。去年東莞智慧手機出貨量達2.6億部,佔全球市場份額超過六分之一。
據步步高集團維沃行動通訊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胡柏山介紹,維沃手機已向東南亞地區出口,並在印度設立工廠,在當地形成生産、銷售産業鏈,年出口量接近300萬台,開始朝國際品牌邁進。
謀轉型 探路“新經濟”
2015年年初,曾被視為“東莞名片”的諾基亞工廠搬離,但僅僅幾個月後,其生活區就被改造成聚大電商産業園,傢具、電子、服飾、通信等行業的80多家企業相繼入駐。
這一變遷,是當前東莞經濟各種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發展的代表。
南城、長安、橫瀝、大嶺山……記者走訪東莞多個鎮街發現,當地雖有一些企業撤離,但它們騰出的空間很快被更有競爭力的企業、更新穎的産業模式佔據,健康的“新陳代謝”正在發生。
“作為廣東省模具製造專業鎮,我們模具行業産值每年增長20%以上。”橫瀝鎮委書記陳錫穩説,2015年全鎮廠房基本“零空置”,而且廠房租金年年上漲。
與此同時,以新技術為支撐的“智慧生産”正在逐步取代“汗水車間”,推動東莞産業結構轉型升級。
東莞勁勝精密組件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個車間內,上百支機械手正在同步打磨一款三星手機的金屬外殼。公司行政副總裁黃河告訴記者,經過智慧升級的生産線運作起來,可讓生産效率提高20%、産品不良率降低30%。
如今,東莞産業結構正從勞動密集型為主轉變為勞動密集和技術、資金密集型並重,經濟“含金量”逐步提升。2010年,傳統製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22.9%,目前這一數據已下降至18.8%。
東莞的開放格局也從外向依賴向內外並重逐步轉變,經濟對外依存度大幅下降,多家東莞民營企業正加快“走出去”步伐。
華堅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在衣索比亞投資設廠,成為該國最大出口企業。公司副總經理劉翼孔告訴記者,去年開始與埃方合作建設華堅國際輕工業園,16家東莞企業已簽訂進駐協議。
東莞市常務副市長張科説,東莞外資和民營“比翼齊飛”、出口和內銷“兩分天下”、引進來和走出去“雙輪並驅”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早佈局 著力“補短板”
由於長期依賴“兩頭在外”的外向型經濟和高等院校數量較少,研發投入不足、人才資源短缺成為東莞經濟轉型的明顯“短板”。
東莞黨政幹部和企業家們及早佈局、迎難而上。2015年,東莞全社會研發投入達146億元,比2010年增長1.8倍。
廣東拓斯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豐禮説,企業2007年成立時就遭遇客戶“跑路”、差點關門等困難,但去年産值卻接近3億元,關鍵原因就是研發舍得投入,700名員工中有200多人負責技術攻關,每年8%的産值投入研發領域。
為優化人才結構,東莞這幾年主動“傍科技大款”,每年安排20億元的“科技東莞”資金和10億元的“人才東莞”資金,不斷去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引進創新資源,使人才總量5年增加了22萬人。
“以前東莞經濟增長靠土地、人力和外部市場,這幾年已經逐漸轉換到依靠企業自主創新、新型研發平臺和高端研發人才上。”廣東華中科技大學東莞工業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國軍説。
如今,東莞已擁有986家創新型企業,智慧手機、機器人等新産業形成規模,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新業態、新模式生機蓬勃。
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成效來之不易,但東莞市委、市政府清醒認識到,當前東莞企業總體創新能力仍偏弱,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大産業、大項目不多,轉型升級需要保持定力、久久為功。
“結構調整、動力轉換是一個過程,不能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表示,東莞將在未來的工作中選擇重點、精準發力,持續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對外開放合作、重點改革突破走在前列。(記者徐金鵬、趙東輝、雷敏、詹奕嘉)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