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谷山村念起生態農業經——雲南怒江大峽谷王瑪基村春耕見聞
- 發佈時間:2016-03-21 10:29:08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昆明3月21日電 題:峽谷山村念起生態農業經——雲南怒江大峽谷王瑪基村春耕見聞
開欄的話:又到春暖花開的季節,祖國河山春意盎然,生機勃發。從今天起,新華社推出“春季美麗生態”欄目,通過記者深入各地鄉村田野、村寨農家采寫的報道展現春天自然之美、反映春耕生産之美、講述春季習俗之美、捕捉春季出遊之美,以春天的交響曲讚頌祖國的壯美春色,反映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取得的成效。(開欄的話完)
新華社記者姚兵
初春時節,萬物復蘇。一場春雨過後,王瑪基村散發出泥土的芬芳,預示著春天的希望。
核桃1萬畝,紅豆杉700畝,旱冬瓜1320畝,山羊存欄3000隻,中蜂1000箱……以前主要種植玉米,老百姓收入來源單一的王瑪基村,如今已經變成一個綠色、生態、農業多樣性的示範村。
王瑪基村隸屬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稱桿鄉,地處稱桿鄉怒江東岸崇山峻嶺的碧羅雪山深處,下轄8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是一個典型的傈僳族山村,全村有農戶307戶1230人。
旭日初升,縈繞在山間的雲霧慢慢散開,陽光剛好照射在村民歐文華扒家的院子裏。歐文華扒的母親今年79歲,每天清晨的這個時候,她都會盛上滿滿一盆玉米,給家裏的100多只腺雞喂食。她沿路灑下玉米,最終把雞引向一個圍著柵欄的園子,裏面種著紅豆杉、核桃、蘋果等經濟林果。
“一隻腺雞養上兩年可以賣200元左右,還供不應求。”41歲的歐文華扒告訴記者,“趁著昨晚下過雨,土壤濕潤,今天準備去種魔芋”。
歐文華扒來到村委會,排隊等候領取魔芋種苗,今年他準備在自家核桃地裏套種10畝魔芋。“兩年後,每畝魔芋至少可賺5000元,再加上核桃的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了。”
王瑪基村黨總支副書記楊波才説,村裏2010年開始推廣泡核桃種植,目前種植面積接近1萬畝。為了發展生態多樣性農業,還計劃在核桃地裏套種馬鈴薯、山藥、魔芋等林下作物。“今年規劃種植1000畝魔芋,許多老百姓都積極響應。”
“這些魔芋種苗都是當地一個種養殖基地給我們免費提供的。”歐文華扒一邊將剛剛經過稱重裝袋的魔芋種捆綁在摩托車上,一邊説,基地不久還要建魔芋深加工廠,以解決老百姓的銷路問題。
王瑪基村山高坡陡,沿著一條泥濘的山路,記者來到歐文華扒所説的基地,1米來高的紅豆杉、蘋果樹、櫻桃、車厘子等經濟林果按照不同地塊分佈。
44歲的村民歐小波扒和妻子將辣椒籽種在蓋好薄膜的地裏。歐小波扒説,他和妻子常年在這個基地打工,去年光打工收入就有5萬多元,家裏還種了30多畝核桃,去年剛挂果。
據了解,像歐小波扒一樣在基地打工的村民有幾十人,去年基地給村民發工資就支出32萬元,平時他們還可以兼顧家裏的農活。
王瑪基村1999年通了電,2008年通了行動電話,2012年通了公路,2014年江面吊橋架通,目前路面正在硬化……
王瑪基村能發生這樣的變化,在村務監督員波生才看來是不可想像的。
5年前,波生才擔任村支書,依託國家退耕還林工程和天保公益林項目,王瑪基村開始推廣泡核桃種植。“最難的就是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波生才説,這裡世代種植玉米,加之交通閉塞,老百姓觀念陳舊。
“工作難做,於是我就想自己帶頭種植核桃給老百姓做示範。”讓波生才萬萬沒想到的是,妻子成了最大的阻力。“我挖好的坑被妻子回填,我種好的核桃苗被她拔了扔在一旁……”波生才説,現在家裏的核桃在村裏算是長的比較差的。
“以前王瑪基人逢年過節就比誰家堆的柴火多,比誰家殺的年豬多;如今比的是誰家的核桃長勢好、收入高。”怒江州林業局紀委書記師花才説。
師花才5年前擔任瀘水縣林業局局長,2010年村裏沒通公路時,他常常要花6個多小時從16公里外的鄉政府所在地步行到村裏。“從動員大會到栽種時進行技術指導,3個月內我往返了8趟。”師花才説,現在村民不僅在荒山荒地種核桃,也在以前種玉米的耕地上種植,長勢喜人。
“今天,王瑪基人看到了希望,增強了發展的信心;明天王瑪基將會變得更美,發展得更好。”師花才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