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壯 文化興 旅遊旺
- 發佈時間:2016-03-21 09:29:29 來源:貴州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通訊員 韋向東 潘國雄
春節剛過,雷山縣方祥鄉格頭村的男女老少就開始忙碌起來,鋪寨道,修荷花池,建涼亭……目前村裏的27個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已完成16個。“圍繞旅遊業,我們發展茶葉、稻田養魚、辣椒、土雞、旱鴨、黑毛豬養殖,把這些産品就地銷往西江景區和縣城。”大學生村官馬國明躊躇滿志地展示村“十三五”規劃。這僅是雷山縣開啟農文旅一體化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雷山立足豐富的資源優勢,實施“生態立縣、文化興縣、旅遊強縣”三大戰略,積極推進農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化發展,走出了一條符合自己特色的發展之路,實現生態農業壯大、特色文化興起、旅遊興旺發達的多贏局面,有力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去年,雷山接待遊客578.65萬人次,同比增長23.7%,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7.2億元,同比增長25.52%,受益群眾6萬餘人。山地生態農業和文化産業得到快速發展,為旅遊“擴容添彩”,旅遊又為生態農業和文化産業“提質增效”,三者共生耦合,同頻共振。
合理佈局 科學謀劃
“合理佈局,科學謀劃,是有效助推農文旅一體化發展的關鍵一招。”縣委書記黃清發説。雷山提出了“全縣景區化、全域旅遊化”概念,但並不是到處都在搞旅遊開發,而是根據和圍繞山地旅游來佈局和謀劃經濟發展,做到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旅則旅,著力打造“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等經濟品牌,實現差異化山地旅遊大産業發展,輻射和帶動全民發展,全民受益,全民脫貧。在規劃設計上,突出以西江千戶苗寨為核心的環雷公山古苗疆文化旅遊走廊;突出以大塘、望豐兩鄉鎮為為重點茶旅一體的經濟帶;突出以雷公山景區為突破口的生態、康體、旅遊共融的經濟共同體,基本形成以山地旅遊為軸心的農文旅一體化大發展格局。
園區聚集 精準發力
“鉚足幹勁,精準發力於農文旅一體化發展,就要靠資源要素聚集,發展産業園區帶動。”縣長袁剛説。
雷山相繼建設西江文化旅遊産業園區、郎德民族文化旅遊園區、蚩尤(陶堯)文化園、“九十九”生態茶産業園區、雷山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園區等涵蓋生態農業、鄉村旅遊和文化産業為一體的産業園區,成效凸顯。
被列入省級10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之一的“九十九”生態茶産業園區,著力推進農旅融合發展,目前園區建有茶葉基地5.8萬多畝,種植青錢柳、絞股藍、白芨、黃精等中藥材5000多畝,黑毛豬、林下雞出欄6萬頭(只),惠澤新橋、掌批等6個村,受益農戶500戶。
而處於環雷公山古苗疆文化走廊北端的雷山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園區,主要依託西江景區,著重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業,目前已完成投資1.5億元,建設完成了綜合服務區生態停車場、綜合服務區遊客服務中心、綜合服務區供路網工程等項目,輻射西江鎮的西江村、連城村等17個行政村,受惠群眾達4162戶15816人。
創新機制 統籌運作
雷山將各方面資源整合起來,形成資金整合、項目整合、力量整合,使資金利用最大化,綜合效益最大化,農文旅一體化快速崛起。
政策扶持方面,該縣建立1000萬元的文化旅遊發展基金,用活“3個15萬元”扶持微小企業政策,用於扶持發展民族手工藝産業,培育出銀飾經營大戶潘世龍、苗繡大戶楊阿妮等創業典型。楊阿妮還註冊成立雷山楊阿妮刺繡公司,採取“網際網路+訂單”的模式,輻射帶動80余名繡娘,産品銷往北京、上海、雲南等國內市場和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外市場。目前,雷山從事銀飾、刺繡、蠟染、蘆笙等民族工藝品製作的人有1.3萬人,年創産值1.5億元。
保護傳承 精心推進
農業是基礎,文化是靈魂,旅遊是載體,要實現三者融合互動持續發展,文化保護和傳承是“根基”。
雷山加強對民族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與開發,積極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機關、進酒店“四進”活動,實施100名歌師、銀匠師、木匠師和繡娘“四個100”培育工程,挖掘和培養當地民間藝人。建成13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基地,有國家級、省級、州級和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301人,該縣對這些傳承人給予1000元到1萬元不等的獎勵。西江景區還從門票收入中提起18%建立獎勵基金,用於對西江文化保護有功者進行獎勵,增強了當地村民的文化保護和傳承意識。
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為旅遊和農業注入了新活力,該縣山地旅遊産業如同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受益面越來越廣,當地農民的創業就業門路多起來,百姓的錢袋子不斷鼓起來。如今,該縣群眾創辦農家樂600余戶,直接從事旅遊行業人員近6000余人。
據悉,“十二五”期間,該縣實施一批農文旅一體化扶貧項目,受益3.3萬戶,貧困人口從4.92萬人減少到2.57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5.6%下降到18.6%。今年,該縣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達89.6%,基本實現全縣“減貧摘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