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經濟新境界

  • 發佈時間:2016-03-20 23:30:56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樊宇  責任編輯:羅伯特

  “與短期數據波動相比,我更關注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包括如何促進消費,鼓勵技術創新,推進綠色産業,消除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在阿根廷學者古斯塔沃·吉拉多眼中,一年一度的兩會是觀察中國經濟演進的窗口,今年他關注更多的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大勢。

  當前,世界經濟仍處於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中國經濟則處在動力轉換、結構轉變的關鍵節點。兩會期間,中國發出的訊息展現底氣和幹勁,令世界振奮。

  新思維凝聚新動能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蘊含不少新意:經濟增速首設區間,更具靈活性和科學性;外貿未設定具體目標,倡導提質增效;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3.4%以上,堅持節能減排和産業優化;財政和貨幣政策更趨精細,力求服務於實體經濟。《華爾街日報》評論説,在正進行結構性改革且全球經濟疲軟之際,中國政府下調增速目標符合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工作報告中還增加了“全員勞動生産率”“科技進步貢獻率”“空氣品質”等指標,中國向更優質和更可持續發展邁進的路徑更為清晰。

  如何在穩增長、調結構和促改革三者間找到平衡,中國給出了答案: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

  在伊利諾伊理工大學斯圖爾特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哈伊裏·圖爾克看來,服務業的崛起是中國經濟結構性變化的一個“強有力”標誌。

  美國財政部負責國際事務的副部長內森·希茨也看到了中國“新經濟”蓬勃興起的力量。他説,過去3年來,中國服務業增速一直快於工業;在整體投資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服務業和消費相關行業的投資仍保持了強勁增長;家庭和政府消費為去年經濟增長貢獻了近三分之二;零售消費保持10%以上的增長,同時中國還成為世界最大汽車市場。

  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認為,只要中國政府全力推動經濟向服務業和內需的轉型,並且加大改革力度,中國能夠實現未來5年經濟年均增長6.5%的目標。

  新機遇創造新貢獻

  讀懂中國經濟才能把握住中國機遇。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道格拉斯·雷迪克和外交學會學者邁克爾·萊維等日前聯合撰寫報告指出,有一件事越來越肯定:中國經濟不再是他國政策選擇外溢影響的被動接受者,其自身的政策也日漸具有國際影響。

  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同時,更為開放的中國也讓國外企業“走進來”更加順暢。泰國正大管理學院中國東盟研究中心主任湯之敏説,試行投資負面清單後外資可以進入新的領域;金融市場開放,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外資機構可以提供更多的新金融産品和服務;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外資可以在如機器人新能源和環境保護産業,以及“網際網路+”新商業模式中尋找更多機會。

  新常態下,中國依託“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倡議,把中國機遇和世界機遇有機結合,推動各國産能、資本、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全面合作。不僅如此,為促進更加可持續和環境友好型增長,中國任G20主席國後推動建立了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致力於通過綠色金融提高全球金融機構的綠色化程度和資本市場向綠色産業配置資源的能力,這是中國倡導的綠色機遇。

  新觀察帶來新期待

  2016年以來,國際輿論中不乏對中國經濟的懷疑和唱衰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輿情漸趨理性。海外觀察人士對中國經濟的關注從簡單的GDP增速逐步向增長結構、動力以及長遠發展趨勢轉變,也更多意識到世界經濟正深度融合,處於多層次複雜的互動之中,唯有合作才能找到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中國經濟增長重量更要重質。管控有方的中國經濟模式平衡將對全球增長有益,並且可能降低尾部風險。國際社會應當支援中國經濟改革的努力。

  就業“穩”,中國經濟大的基本面就能“穩”。中國經濟這方面的特質也被越來越多地提及。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杜大偉觀察説,中國需要從投資佔重要比重的增長模式轉向以更加可持續的增長為基礎的模式,進一步專注于供給側的創新和需求側的消費。“這種調整正在進行,這是一個可喜的消息”。GDP增速與就業增長之間並非簡單的關係,儘管中國增速放緩,但就業依然強勁,不斷壯大的服務業勞動密集程度比製造業更高。

  中國經濟正走上更加可持續和穩定的發展道路,這將令全世界受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