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在競爭中加速
- 發佈時間:2016-03-18 05:31:24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眼下,在讓人眼花繚亂的各種理財産品中,銀行理財成為穩健理財的佼佼者。分析其背後的原因,除了市場風險偏好的轉變之外,各銀行在服務的多樣性和便捷度上下足功夫,在産品的流動性上作出創新,也成為吸引投資者的重要原因
“去年還能有5.8%、5.9%的收益率,今年基本上都在4.4%、4.5%了。愁啊。”
“那還買嗎?”
“買啊。”
剛成為一名新媽媽的鄭春,和眾多常年購買銀行理財産品的穩健型投資者一樣,一邊頗有些惆悵銀行理財産品不斷下降的收益率,一邊依舊將銀行理財列入資産配置之中。
投資者的選擇,和數據統計出來的結果也是一致的。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全國銀行業理財資訊登記系統”日前發佈《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5)》顯示,截至2015年底,共有426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産品,理財産品數60879隻,理財資金賬面餘額23.50萬億元,較2014年底增加8.48萬億元,增幅為56.46%。在收益率方面,2015年,封閉式産品按募集資金額加權平均兌付客戶年化收益率為4.69%,低於去年同期水準。
“下降”和“增加”,看似矛盾。但除了市場風險偏好的變化之外,記者調研發現,銀行理財資金賬面餘額出現大幅增加有其內在的原因。
除了買買買,還有其他
“我一般都選期限短一些的銀行理財産品,而且直接手機APP操作購買,確實挺方便。”王霞告訴《經濟日報》記者,自己之前嘗試去買過某P2P的産品,但流動性不夠,操作界面使用起來也不便捷,最後還是回到了熟悉的銀行理財上。
王霞熟練地打開了她最常選擇的某銀行的手機APP,給記者展示最近一天將要上線的理財産品。在“早市”(即銷售時間為早7點到早9點)的選擇裏,起點金額都為20萬元,期限分196天、84天、63天,收益率分別為4.45%、4.43%、4.38%。在“夜市”的選擇裏,由於起點金額為5萬元,因而相同的期限選擇的收益率略低一些。
“買理財産品是一方面,其他的如轉賬,交水電費之類的都很便利,全都一個平臺操作,讓使用者覺得方便、省心。”王霞説。
王霞所説的,正是當前銀行的一個轉型路徑,即著力移動端金融,將銀行理財納入整體掌上金融,給客戶打造一站式的金融服務,增強用戶黏性。簡單點説,就是想辦法把失去的客戶再找回來。
據統計,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和浙商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通過手機端推出了一站式金融服務平臺。“浙商銀行新版手機銀行近日已全新升級,其中專設了‘財市場’板塊,就是整合理財總覽、投資專區、轉讓專區等功能模組,實現一站式金融投資、全天候金融服務。”浙商銀行個人銀行部總經理陶嶸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投資專區可提供增金寶、涌金錢包、理財産品、大額存單、小微錢鋪和客戶權益等客戶資産的管理;轉讓專區的交易資産包括浙商銀行發行的理財産品、個人大額存單及客戶權益等。
除全國性商業銀行外,多家城市商業銀行也通過直銷銀行,將購買理財産品與本地生活需求相結合,如長沙銀行“e錢莊”,除了購買理財,還將消違章、交社保、支付等都納入其中;上海銀行的“上行快線”,也將購買理財與支付、轉賬等結合在一起。
給你“穩”收益率
談到2015年的投資,在某企業工作的曹駿頗有些感慨:“還有8萬元在股市,已經不敢打開賬戶了,估計已經腰斬了吧。早知如此,還不如選點穩健點的産品。”
曹駿的情況並非個例。2015年上半年,股市、基金的紅火讓不少投資者都或多或少地把手頭的銀行理財換成了股票、基金,甚至還有一些風險也偏高的網際網路金融理財産品。受下半年上述産品業績“變臉”的影響,收益都大打折扣。“對比一年期基準利率下降幅度和其他固收類産品收益下滑情況,另外再綜合風險因素,銀行理財在2015年仍是穩健理財中的佼佼者。”銀率金融研究中心分析師閆自傑表示。
“理財産品收益率高低,與大環境是息息相關的。”某股份制商業銀行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央行累計進行了6次降息,基準利率腰斬,同時,2015年有4次全面降準和一次定向降準,市場整體的流動性比較充裕,導致銀行理財收益隨之繼續下滑”。
不少業內人士也表示,受基準利率水準、經濟轉型期的“資産荒”等因素影響,2016年銀行理財收益會進一步下行,其中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産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或重回“3時代”。“隨著2015年6月份股市一輪去杠桿,銀行理財在配資業務上受到約束,資産荒問題快速暴露出來,收益再次快速下滑。”閆自傑説。
相對高收益率的銀行理財産品哪找?早在前年,就已經有部分銀行開始推出凈值型理財産品,這類産品較傳統理財産品收益率高一些。所謂開放式凈值型理財産品,指的是開放式、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産品,沒有預期收益,沒有投資期限。産品每週或者每月開放,用戶在開放期內可以進行申購贖回等操作。如産品初始凈值為1元/份,持有一段時間後,凈值增長為1.6元/份,類似開放式基金。
普益財富研究員魏驥遙表示,凈值型産品將風險讓渡給了投資者,其收益率上限也能明顯提升,能一定程度上應對資産荒帶來的壓力。“今年,銀行可能加大力度推進凈值化産品或部分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産品的轉型。”
但也有業內人士提醒,高收益往往意味著高風險,消費者投資時既要做好心理準備,也要清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
“流動”速度快起來
“我對資金的流動性要求比較高,調頭寸時,需要臨時找地方停靠個‘碼頭’,提高資金利用率,所以關注比較多的都是1天期的理財産品。”工作已有5年的秦川達告訴記者,1天期理財産品比普通“寶寶”類貨幣型基金的優勢在於當天有收益,可以一定程度避免空轉。比如浦發銀行的“天添盈”,又比如招商銀行的“朝招金”等産品。
和秦川達一樣,不少投資者對賬戶資金的流動性要求較高。一般來説,同一家銀行的理財産品,如果期限越長,則收益就相對越高。如果僅僅是為了短暫過渡,像秦川達一樣選擇超短期限銀行理財産品無疑是比較好的選擇。可是,如果只是擔心未來會出現急需資金的可能,囿于銀行理財産品大多不能提前贖回也無法轉讓的規定,而無法選擇收益相對較高的産品,則有些可惜。事實上,很多投資者也正是出於上述考慮,不敢購買期限太長的産品,也使得3個月以內的短期理財成為市場主流。
但在去年8月份,浙商銀行推出了網上個人理財産品轉讓服務。推出當年,就給出了理財轉讓即成交超1500筆,交易金額超5億元,轉讓成功率超95%的成績單。更早一些,浦發銀行公司理財産品在2014年9月份推出的行內可轉讓業務,適用範圍為浦發銀行發行的固定期限類的理財産品;隨後,2015年2月中旬,浦發銀行推出行內個人理財份額可轉讓服務,産品範圍包括“同享盈計劃”“同享盈增利計劃”等。
“對於錯失投資機會的客戶而言,通過受讓方式持有理財産品不失為一個較好選擇。”浦發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從長遠來看,理財産品允許轉讓應該是一種趨勢,它使得客戶有了除持有到期外的第二種退出方式,有效緩解了客戶臨時用款的流動性風險,並大大增強了理財産品的吸引力。
浙商銀行個人銀行部相關負責人給記者舉了一個實例,一位客戶在該行網銀“理財轉讓區”掛牌轉讓自己的理財産品,該産品原預期年化收益率為6.1%。封閉期358天,原客戶持有該産品184天后將其出讓。“這款轉讓理財對‘接盤者’來説還是相當划算的——參考預期年化收益率仍可達到5.927%,封閉期縮短為170多天。相比之下,當前新發售的一款175天封閉期理財産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45%。”該負責人告訴記者。
換言之,巧用“理財轉讓價格區間”,理財出讓人受讓人皆受益。專家建議,客戶在出讓理財産品時,可以利用好“轉讓價格區間”(最低可設本金出讓,最高可設本金+持有期內收益),在收益和轉讓成交速度之間作出取捨和平衡。同時,客戶在前期購買理財産品時,可考慮將大筆資金拆分、多批次購入理財産品,小額高收益理財産品在日後轉讓時,將更具吸引力和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