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推進供給側改革 緩解工業發展壓力

  • 發佈時間:2016-03-14 03:32:3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增幅比上年下降2.2個百分點,延續2012年以來向下傾斜的“L型”走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與GDP增幅之比降為0.9,遠低於2011年的1.4,也低於2014年的1.1。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影響,工業經濟增長速度回落。另一方面,國家推出的積極的財政政策、趨於放鬆的貨幣政策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政策措施,對經濟的穩定增長髮揮了積極的作用。上述兩方面的因素相對衝,使得工業增速處於穩定的低位運作。

  中國經濟正在由工業主導轉變為二三産業協調發展的格局,雖然工業比重有所下降,但工業仍然是我國最重要的支柱産業。工業升級勢頭良好,內部各行業分化更趨明顯。高新技術産業快速發展,煤炭、石油、鐵礦石等資源型産業以及鋼鐵、有色、水泥、化工等資源密集型産業生産或同比下降或增長明顯放緩,而與消費相關的行業,如醫藥、食品、紡織服裝等生産則比較平穩。不過,目前重化等傳統行業在工業所佔比重很大,高技術産業前期發展基數較低,在整個工業增加值中佔比尚小,只有11.8%,新興産業佔GDP不足8%。高技術産業增長不能彌補傳統産業的下降,工業新舊動能的接續轉換還未到位。

  當前工業、製造業突出的矛盾就在於有效供給能力不足。一方面低端産品過剩供大於求;另一方面高端産品又短缺供不應求。産品的品質、品種滿足不了消費者對綠色、低碳、品牌、時尚以及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至於生産資料産品,比如基礎零部件、核心元器件、關鍵材料等,80%仍然依靠進口。

  從國際環境來看,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外需不振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根本緩解,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出口形勢仍不容樂觀。從國內環境來看,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用工需求和投資需求繼續呈回落態勢。産能嚴重過剩,企業效益持續下滑,價格持續下跌等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逐漸顯現,面臨困難的複雜性不可低估。

  不過,國內不斷深化的體制機制改革為工業發展帶來了重要的改革紅利。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等戰略,一系列的社會、民生需求需要鋼鐵、建材等大規模工業産品的支撐,為工業帶來了重要發展機遇。

  綜合上述各方面因素,可以初步判斷,2016年工業經濟回升基礎仍很脆弱,但有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尤其是國家相關政策因素的支撐,有望保持相對平穩的低位運作態勢。

  2016年的工業發展,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認真落實“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更加注重技術創新、生産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創造新的有效供給,持續增強發展新動能。

  要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實現工業增長的動力轉換。加速培育新動能與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必須雙管齊下,一方面要加快培育發展新興産業,另一方面要改造傳統産業,化解産能過剩,進而加快傳統産業優化升級,是實現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同時注重生産性服務業的配套、服務和支撐功能,構建完善的供應鏈和銷售網,特別是要關注和培養新興業態的發展,推動産業融合發展。

  完善稅收和金融政策,降低工業企業成本。成本是工業企業當前所面臨困難的核心所在,降低企業生産經營成本對於經濟穩定具有重要意義。要進一步完善稅收體制,改善製造企業經營環境,取消不合理收費,從選擇性的稅收優惠政策轉向普適性的減稅政策。進一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採取切實措施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拓寬其資金來源,促進資金匯聚渠道的多樣化。

  加強技術創新,提升工業品質和效率。目前,面臨著發達國家再工業化與後發國家追趕的嚴峻挑戰,迫切需要轉變增長動力,實現創新驅動。要進一步加強研發投入,重點突破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通過技術創新、改造優化、“兩化”融合、消除瓶頸、補齊短板,提升全要素生産率,促進工業特別是製造業向高端領域突破發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