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念好“山”字經寫實“農”文章

  • 發佈時間:2016-03-11 06:29:4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王秀勇胡成虎古宇

  安順作為貴州山區的一個地級市,“山多”是其主要特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説。“安順的資源在山,優勢在山,發展也在山”是安順市幹部群眾的集體共識。近年來,安順市委、市政府進一步深化市情認識,依託“山”資源,做好“山”文章,大力發展農旅結合的山地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邁出了可喜步伐。

  到“十二五”期末,安順市第一産業增加值完成113億元,較上年增長6.5%。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7402元,較上年增長10.96%。全市非糧産業增加值佔第一産業增加值的比重達85.8%,較上年高10.69個百分點。畜牧業增加值佔第一産業比重連續位居全省第一,2015年達到30.5%。糧經比由2010年的53:47調整優化到2015年的30:70。全市農村扶貧對象從2011年的74.65萬人減少到2015年的34.42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0.8%下降到13.9%,先後有2個縣、40個貧困鄉鎮實現“減貧摘帽”。

  園區引領調結構

  在安順市,説起“三姐妹聯手創業,讓千余畝岩旮旯變成花果園”的故事無人不知;談起一類貧困鄉鎮鎮寧縣六馬鎮蜂糖李、關嶺縣普利鄉牛産業、紫雲縣達幫鄉紫葡萄……幹部群眾都會豎起大拇指。在這些獨具特色的産業帶動下,貧困鄉村裏的農民群眾逐漸擺脫貧困,走上了一條發展致富的小康路。

  進入“十二五”以來,安順市將蔬菜、茶葉、精品水果、中藥材、烤煙、優質糧油和生態畜牧業七大産業作為農業重點産業來抓,突出要素支援和平臺建設,以創建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為載體,充分利用山地資源,按照“四大塊面”佈局,強力推進“點、線、面”三位一體的農業結構調整,做大做強農業主導産業和特色優勢農産品。在産業結構調整的作用下,紫雲縣“抓特、扶優、突弱”工作和“一園兩帶四區”建設、普定縣“七條農業經濟産業帶”和“四朵金花”産業分佈、“紅瓦綠蛋”石漠化生態牧養蛋雞模式、滬昆高速産業帶25度以上坡耕地生態建設模式等新的特色和亮點不斷涌現。

  安順市把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建設作為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和支撐,自2013年全市啟動創建工作以來,已建成18個省級農業示範園區。2015年,18個省級農業園區實現總産值151.05億元、銷售收入91.76億元。

  在省級農業示範園區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安順市進一步把農業示範園區創建延伸到鄉鎮,提出了“鄉鄉鎮鎮建園區”的産業佈局。截至2015年末,全市建成85個鄉級農業園區(基地)。鄉級農業示範園區的蓬勃發展,讓特色種養業、農産品加工和鄉村旅遊等産業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園區産業發展示範帶動作用明顯。鎮寧縣大山鎮“生態牧養蛋雞基地”、六馬鎮“蜂糖李專業鎮”、紫雲縣壩羊鄉“生態茶葉專業鄉”、達幫鄉“山地葡萄專業鄉”,普定縣化處鎮的“特色蔬菜”和“朵貝茶葉”已成為山地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典型。

  基礎建設增效益

  進入3月以來,距離鎮寧縣城60多公里、安順市區近百公里的打幫鄉李子産業村雙許村許漫組滿山遍野李花燦爛綻放。看著白艷艷的李花挂滿枝頭,3公里長的硬化道路修建一新,種李大戶吳興國放心地出了一口氣:“今年再也不用擔心下雨李子運不出去賣了。”

  打幫鄉的李子豐産卻因道路基礎設施差,運輸成本高,讓很多前來考察的客商望“李”興嘆,果農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李子爛在地裏。為了改善基礎設施現狀,打幫鄉積極向上級部門申報項目,爭取資金,先後爭取到整村推進道路硬化、機耕道、小水池、小水窖、太陽能路燈、渡口等26個項目建設,有效改善了該鄉的基礎設施。

  打幫鄉僅僅是安順市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縮影。“十二五”期間,安順市通過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累計投入各類資金36.98億元,升級改造路、水、房、電、訊、寨,使農村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869個“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省、市、縣級示範點創建點覆蓋全市80%的行政村,受益群眾達200萬人。通過繼續實施安西灌區節水改造與續建配套工程,完成了煙水配套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及“五小工程”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一批水利工程建設,開工建設石朱橋、新場河等8座水庫,全面治理95座小型病險水庫,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7萬畝,完成河流治理堤防建設179公里,建成高標準農田8.37萬畝,完成土地治理面積14.96萬畝。

  為了不讓一個人在同步小康進程中掉隊,2013年以來,安順市按照“一村一同步小康扶貧工作隊,一戶一脫貧致富責任人”的要求,選派市縣部門單位“一把手”全覆蓋1007個行政村挂任村“第一書記”,並派出1007個同步小康工作隊、4775名工作隊員進行幫扶。2015年,又重新調整1007名優秀幹部擔任村“第一書記”,並將原來擔任“第一書記”的部門“一把手”更名為“幫村書記”,形成了“雙書記”幫扶工作格局,讓駐村工作“既有人辦事、又有錢(項目)辦事”。安順市同步小康“第一書記”工作開展以來,最大限度地整合資金、項目、技術、資訊等資源,不斷完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助推農村提速發展。僅2015年,通過“雙書記”協調的項目就有1651個,解決資金2.06億元。

  深化改革添活力

  “農民的地就是農民的天,農民的幸福就在田地間。”然而,土地作為農民最大的財富,長期以來由於確權難、評估難、抵押難,變成了“沉睡的資本”,導致農業發展滯後,農民收入不高。為了撬動土地這一農村最大的資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推進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決定。

  為積極探索“放活土地經營權”的有效模式,普定縣先行先試,于2014年8月7日向試點企業普定縣思源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放了全省第一本《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證》。該企業以土地流轉經營權為抵押,獲得了普定縣農村信用聯社貸款900萬元。此舉為推動農村資本有形化、實物化,擴大農村有效擔保抵押物範圍,破解農業發展資金難問題邁出了重要一步。

  長期以來,安順市始終把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作為發展山地高效農業的強大動力,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有力保障了全市農業農村改革穩步推進。成功創建省級農村金融信用市,農村水利改革、林業改革、農村社會治理等各項綜合配套改革步伐加快。

  改革,改來了出路,改來了發展活力。曾經是“空殼村”的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在遭受2014年的一場洪災後,勇於突破,除舊革新,在安順市率先成立了村級土地流轉中心,頒發土地經營權證,成立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産業;破除陋習,大力整治濫辦酒席……不到兩年的時間,這個昔日的“空殼村”就在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中實現了蛻變:村集體經濟從2013年的3.8萬元飛躍到2015年的75.6萬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2013年不到4000元增加到2015年的7859元,超過了安順市的平均水準。

  綠色理念強生態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是貴州最響亮的一張名片。

  安順市是珠江—西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黔中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貴州生態旅遊龍頭地區。同時,安順又是貴州省石漠化分佈最廣、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區域之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全市總面積9267平方公里,其中岩溶裸露面積6627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71.52%,高出全省平均水準近10個百分點。石漠化面積為2969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32.04%,高出全省平均水準14.88個百分點。

  在“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的綠色發展之路上,安順作何擔當?“十二五”期間,安順市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狠抓造林綠化,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紮實抓好縣鄉村造林和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大力推進林業經濟發展,生態功能不斷提升,生態建設成效顯著,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中央和省、市累計投入林業建設資金16.26億元,共完成營造林242.6萬畝,是“十一五”時期的2.58倍。2015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7%,較2010年增加9個百分點,年均增長1.8個百分點;森林面積達639.44萬畝,較2010年增加1.21倍;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5.1%,綠地率31%,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8平方米。

  石漠化治理是安順生態建設的重點,更是難點。多年來,安順市把石漠化治理同調整農村産業結構、合理配置土地資源、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有機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好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走生態經濟型治理之路,探索出多種特色經濟型治理模式。

  如今,石漠化治理産業“安順金刺梨”已成為農民脫貧增收的“金果子”,全市已種植金刺梨達20萬畝,年産值逾3億元。2015年獲得了國家林業局植物新品種保護授權;普定縣向石山要地、客土種桃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已成為農民群眾戰天鬥地精神象徵;“板貴花椒”、北盤江地熱河谷的關嶺縣、鎮寧縣“火龍果”品牌叫響省內外市場;紫雲縣通過退耕還林經果林經濟型治理模式開啟了“鄉鄉有特色、處處是景點、人人可參與”的全域旅遊新時代;山地特色林下經濟型治理模式讓“紅房子、綠雞蛋”、林藥、林菜、林菌産業成為安順境內一道獨特的風景。

  突出濕地保護和建設,修復“城市之腎”。邢江河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正式啟動,虹山湖獲批省級濕地公園,3月3日,安順市黃果樹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正式掛牌。全市修復和完善生態系統踏出堅實一步。

  農旅融合興産業

  美麗鄉村,農家院落,顯山露水,尋見鄉愁。看一看田園風光,嘗一嘗農家果蔬……這是無數人嚮往的鄉村景象。

  讓遊客收穫休閒,讓村民收穫財富,已成為安順市推進農旅融合發展的新常態。近年來,安順市依託豐富的鄉村旅遊資源、獨特的田園風光,將發展鄉村旅遊與“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緊密結合,將農業與餐飲相結合,大力發展農家飯店、生態餐廳、農業休閒餐飲項目;不斷挖掘現代農業生態旅遊功能,以城市居民為服務對象,重點發展農(漁)家樂、農業觀光遊、民俗文化遊等形式的生態休閒農業。成功依託黃果樹風景名勝區資源優勢,打造了石頭寨等一批集休閒、垂釣、餐飲娛樂於一體的休閒觀光農業項目區;依託小城鎮的發展,打造了“鎮村聯動”的舊州—浪塘模式;依託山地農業産業發展,打造了“農旅結合”的隴財村;依託多元的民族文化,新打造了“區域融匯”的平壩區小河灣村。

  鮑屯、天龍、大寨和石頭寨4個村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村,石頭寨、滑石哨、尚興、木城、高蕩5個村被國家民委命名為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桃子村、滑石哨村被農業部命名為2014年全國最佳休閒美麗鄉村。一批精品線路、精品景點的成功打造,不斷吸引遊客,提升人氣,實現旅遊熱村、旅遊活村、旅遊富村。

  在農旅融合發展的同時,農業産業也方興未艾。全市建成以西秀區農産品批發市場、幺鋪肉牛屠宰交易市場為代表的60個規模以上農産品批發市場。建成以柳江、百靈、雨潤、牛來香、百花串、特驅希望等為代表的2家國家級、43家省級、193家市級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及32個家庭農場、160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産品電子商務較快發展,涌現出梓涵、川渝、黔優品等一批農特産品電商,物流配送體系逐步成型,形成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輻射面廣、受益農戶多、經濟效益高的農業産業化經營鏈條。

  回眸走過的路,歲月崢嶸風雨兼程;舉目看向前方,耕耘不輟再鑄輝煌!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安順市明確了“十三五“的發展目標:第一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速8%以上,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5%以上。確保到2020年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鄉鎮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出列,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實現農村與城鎮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