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精準施策拔“窮根”

  • 發佈時間:2016-03-07 08:30:3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高文簡承淵李飛

  當前,決勝全面小康成為中國最強音。進入“十三五”,舉國上下正以超強的力度、超常的舉措,啃掉脫貧途中的“硬骨頭”、搬掉小康路上的“攔路石”。全面小康的壯美畫卷正徐徐鋪展開來。

  目前,我國仍有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未來五年內如何實現精準扶貧,如期完成減貧任務,在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圍繞脫貧攻堅這一熱點話題紛紛獻計獻策。

  1

  如何精準:因貧施策

  精準扶貧、因貧施策的基礎是精準識別,是入戶到人。只有在精準識別上下足了功夫,做透了研究,扶貧才能有效,脫貧才能有底。

  對於貧困戶的“精準識別”,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政協副主席鮑義志帶來了他的建議:可選擇一個典型村作為抽樣調查村,測算出特困系數,再按公式計算出農戶貧困程度指數,同時建立貧困程度、返貧風險、措施評估三個指數,使精準識別工作更趨科學化、定量化。

  鮑義志説,調研中,我們形成這樣一個認識,當前的扶貧工作應切實做到“四個轉變”:從“瞄準區域”轉變為“瞄準個體”,合理確定貧困認定標準,精準識別到人,建立貧困對象的動態管理機制。從“養懶漢”轉變為“扶真貧”,杜絕粗放式扶貧,做到有進有出,有幫有扶,有約束,堅持精準扶貧分類實施。從“大水漫灌”轉變為“精準滴灌”,讓扶貧政策落到每一個貧困戶家裏。以精准考核助力精準扶貧,從“軟任務”轉變為“硬約束”以激勵約束促扶貧。

  “精準扶貧的精髓在於‘因貧施策’,要根據致貧原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定要把矛盾吃透,從而解決它。”范小建委員説,在調研中發現,致貧的原因非常複雜,既有宏觀原因也有微觀原因,既有群體原因也有個體原因,既有體制機制原因也有生態原因以及社會進化發展的原因。例如所謂“代際傳遞”成因複雜,除了素質型,還有健康型以及綜合型等,要根據不同原因考慮解決問題的辦法。需要什麼措施就採取什麼措施,這就體現了精準,要強調到村到戶,最終落實到人。

  2

  怎樣發展:找準稟賦

  全國政協常委陳錫文認為,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與當地的資源稟賦有關,如果發展方式與資源稟賦不匹配,矛盾會越來越突出。因此,政府應當幫助群眾轉變發展思路,並建設好基礎設施、社會服務保障,為貧困地區提供均等的發展條件和機會。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輝縣市張村鄉裴寨社區黨總支書記裴春亮認為,政府加大對貧困地區特色資源、優勢資源的開發力度。圍繞地域特點開展産品創新,例如:鄉村旅遊、特色種植業等,支援符合當地實際且與貧困戶利益相關的産業扶持項目,加快扶貧進度,提升扶貧效果。

  扶貧攻堅五個一批,首先是發展生産脫貧一批。貧困地區産業發展落後的一項所倚之福就是生態環境較少受到破壞,從而成為其一項新的資源。在全民參與的扶貧工作實踐中,社會各界也開始反思這樣一些問題:貧困地區的發展是工業化、高污染的扶貧還是生態保護性的綠色扶貧?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藍表示,如今的發展階段來看,為了避免重復發達地區邊發展邊污染、高速發展嚴重污染的發展模式,貴州、雲南和廣西等省區先後提出了生態扶貧的新思路,把“生態保護+産業發展”作為扶貧的新模式和新方向。在這種扶貧觀念的指引下,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産業,發展迴圈經濟,發展特色産業,促進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的良性互動,開發與保護並重,在保護生態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生態。從而改變了貧困地區的生産生活環境,使貧困地區在保住青山綠水的同時,還實現了産業和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

  在一些貧困地區,太陽能就是一項重要的資源稟賦。2015年,國務院扶貧辦確定實施“十大精準扶貧工程”,其中,光伏扶貧赫然在列。全國政協委員、漢能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介紹説,光伏扶貧通過開發太陽能資源、連續25年産生的穩定收益,實現了扶貧開發和新能源利用、節能減排相結合。2015年,全國光伏精準扶貧試點建設規模達1836兆瓦,年均收益22.6億元,投資收益率接近13.72%;近43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增收,其中包括8.8萬戶失能貧困戶,解決了956個貧困村無集體收入的問題。

  3

  何處發力:金融扶貧

  貧困問題,説到底還是農民收入問題。事實上,許多貧困地區農村不缺資源,不缺才智,更不缺決心。但農村金融供給不足,還是讓貧困地區守著資源稟賦而無米下炊。

  當前,“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在農村地區和扶貧領域表現比較嚴重。目前,參與扶貧的金融機構數量仍然較少,金融供給還不足;信貸技術與服務手段不完善,扶貧效率不夠高;金融生態環境與政策體系不夠完善,精準扶貧機制尚未健全。這些都對金融扶貧工作形成了制約。

  “金融扶貧也有個‘因貧施策’的問題,在政策的制定與落實方面,針對不同類型、不同致貧原因、不同勞動能力的貧困對象採用差別化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提高項目安排、資金使用和措施到戶的精準性。”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閆冰竹認為,要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合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特點,包括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大型農機具等在內的農村特色抵押貸款産品。同時,進一步探索和創新針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金融服務手段,增加貧困地區與貧困人口的金融可得性,提高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金融扶貧的有效性。

  目前,在我國832個貧困縣中,有451個縣年均等效發電時間超過1100小時,適合發展光伏精準扶貧。在光伏扶貧中的最大難題是資金。

  李河君建議,銀監會指導金融機構出臺光伏扶貧金融政策,由承建企業統一對接金融機構,解決資金缺口問題。

  4

  如何除根:下沉上浮

  “不光‘扶錢’,更要‘扶智’,讓他們具備脫貧的知識和技能,通過知識和技能不斷地創造財富,改變自身的命運,這才是最關鍵的。”裴春亮認為。

  “要避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要‘斬窮根’,避免貧困現象‘代際傳遞’。這就要求我們辦好醫療和教育。對此我們建議:醫療下沉,教育上浮。”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委錢學名説,有兩種情況是導致家庭貧困的重要原因。一是家庭成員患病。二是家庭子女多。政府如何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做到精準扶貧,選擇合適的路徑極為重要。

  錢學名進一步闡釋:“醫療下沉,就是要辦好鄉鎮衛生院,讓農民就近看病,減少醫療費支出。2014年廣西上林縣開展縣鄉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改革,實行‘三不變’和‘三統一’:機構設置和行政建制不變,鄉鎮衛生院承擔的公共服務職能和業務不變,收費標準不變。縣醫院對縣鄉兩級實行人員統一調配,業務統一管理,財務統籌安排。縣醫院整合了資源,提高了效率;衛生院有了醫生,提升了服務能力;群眾在‘家門口’看病,不再難不再貴,實現了‘三贏’。”

  錢學名介紹:“教育上浮,就是實施教育移民。民建中央從2009年至今作了6年試驗,在全國10個省(區)開辦了80多個教育移民揚帆班,把貧困山區的小學畢業生直接安排到縣城中學讀初中,併為學生提供每月200元的生活補助。截至去年,已經有近2000名學生畢業,絕大多數考上了市、縣重點高中,少數上了職業高中。效果極其明顯。每年2400元的生活補助,實際上直接達到了脫貧線。沒有了撫養孩子的負擔,家庭也容易脫貧了。可以説,精準脫貧,立竿見影,簡單易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