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企業順勢精準化改革
- 發佈時間:2016-03-02 09:30:45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不等不靠抓改革,敢闖敢拼謀創新……新春伊始,記者來到民營企業聚集的閩南地區,在廠房車間,在研發基地,聽到最多的聲音都是“改革”。在市場有些寒意的開年之際,閩南企業家的改革意志和創新精神帶來了陣陣暖意。
“要讓聽見炮聲的人做決策”
經濟增速放緩,産能過剩嚴重,高端供應不足,結構調整加快。在廈門、泉州、漳州組成的閩南金三角,企業家們深切感受到了供給側結構性失衡的壓力。
以製造業重鎮泉州為例,2015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産成品佔用資金和應收賬款佔用資金合計達40.3%,其中紡織服裝業39.8%、鞋業46.7%、建築建材48.8%。企業庫存積壓告急。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在衛生巾、紙品龍頭企業恒安集團總部辦公室,年逾六旬的CEO許連捷直截了當地説。
面對寒風凜冽的市場,以許連捷為代表的閩南企業家更加清醒地意識到——打得開天窗,才能看得清方向;接得了地氣,才能把得準潮流;抓得住細節,才能控得住成本。
恒安集團的經理們説,過去從新疆、東北發回的市場報告,至少需要10天才能處理完,等到回復給一線業務員,可能市場早已變了模樣。
“要讓聽見炮聲的人做決策!”面對國際同行的挑戰,許連捷愈加重視“車間”和“市場”的建議。作為擁有3萬員工的企業,恒安實施全員提案制度、啟動研發團隊合夥人制、聯手IBM打造大數據産業系統,曾經的“千里傳書”,如今24小時便能辦結。
商場如戰場,在不少閩南企業家眼裏,“野蠻生長”時代已成過去,精準化改革才是生存王道。
“通過報表就能看到改革。”安溪茶企中閩魏氏總經理魏貴林在賬目中發現,公司85%的茶葉依靠送貨到府而非門店銷售,但門店成本卻佔據了總營收的55%。外人眼中光鮮無比的門店陣容,成了企業因循守舊的“苦果”。
未等市場開始轉變,魏貴林便大刀闊斧進行改造。2年內,他關停了118家門店中的80家,轉而推廣會員制和茶品定制。“輕裝上陣”的中閩魏氏,在接下來的茶市“寒流”中成功逆襲。
在晉江內坑高鐵物流園,福建陸地港集團執行董事李圓圓從貨車身上看到了改革空間。“企業對物流成本越來越敏感,更願與專業服務商合作,每箱可節省300元成本。”
脫胎于傳統物流企業,陸地港集團立足客戶反饋而不斷進行改革,從單一的物流服務,到報關保稅、國際快件、跨境電商……成立3年,公司已拿下2100多家外向型企業客戶。“今年開春,我們將推進跨境電商全業態綜合服務模式,預計營業額還會有30%的增長。”
“市場永遠是最好的教科書”
沒有人比企業家更能感受市場的步步緊逼,無論“冷熱”,“市場永遠是最好的教科書”。
“過去就是悶頭生産,現在既要抬頭看路,更要追趕市場需求。”在百宏實業控股有限公司CEO吳金錶看來,市場無時無刻都在敲響改革警鐘,而改革一定要接“市場”地氣。
作為國內化纖材料行業領先企業,百宏過去並不重視與下游的互動,現在卻堅持每年和服裝公司到巴黎時裝周參展,攜手捕捉市場資訊,從最新時尚趨勢來設計産品。
從村口小工廠到香港上市公司,如今的百宏擁有近400人的研發隊伍,産品種類從200種一路創新到800種。今年開春,公司已瞄準2019年及以後的趨勢進行産品研發。
閩南企業家們認為,市場是一本看得出門道的教科書,企業需要睜大眼睛觀察市場信號。在他們眼中,市場更是供給側改革的第一牽引力。
曾經營著家族企業的汽配生意,“創二代”蔡偉強敏銳地從用工荒裏察覺到智慧生産的潛能。儘管市場尚未成熟,他已迫不及待地設立了泉州微柏工業機器人公司,研發VR減速機,開始工業機器人設計。
“傳統市場已飽和,但新需求空間永遠無限。”專注于智慧可穿戴設備研發,廈門簡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韓步勇認為,企業家眼界有多寬,市場的空間就有多大。
52名員工中擁有40名海內外高級科研人才,簡極通過高度專注的設計引領模式,在閩南體育産業集群中另辟蹊徑,與李寧公司合作開發了我國首款智慧足球,今年的生産訂單已全部排滿。
“會拼才能四兩撥千斤”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
這首曾伴隨無數閩南企業家闖蕩四海的生動名曲,如今再次成為他們面對經濟下行壓力而唱響的“同一首歌”,但是最響的音已經從“愛拼”變成了“會拼”。
“拼”,曾是草根老闆起早貪黑“學技術”,是業務員千山萬水“跑市場”。如今,“拼”更意味著洞察形勢,堅定不移地改革創新。
“‘拼’不會過時,只是‘拼市場’要講新辦法。”從拉板車賣貨的小商販到千億市值企業的掌門人,許連捷堅信,哪怕是一張紙、一雙鞋、一根螺絲釘,都還可大有作為。在辦公室,他隨手抽出“心相印”紙盒中的一張紙巾説,薄薄的一張紙,從未停止創新。
審視自我、看得見問題,是“會拼”的前提。記者所到之處,企業家不忌諱“企業研發佔比低”“品牌國際影響力不夠”“現代公司治理尚未完全建立”等問題。正視現實的閩南人找到了“拼”的方向,更明白如何靠“精神側”發力。
“靠砸錢,靠廣告,我們比不過阿迪達斯、耐克。但我們要有勇氣,用中國人的情商在國際市場拼一拼。”在匹克集團董事長許景南眼裏,知己知彼,揚長補短,才是成熟的改革心態。“從1991年提出打造國際品牌開始,匹克不斷從自身找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來不敢放低對自己的要求。”
在洛杉磯設立研發中心,贊助國外體育強隊,匹克不僅將“中國製造”品質帶到了全球,更將中國人的拼搏精神傳遍了世界。許景南相信,只有“會拼”,中國品牌才能“四兩撥千斤”。
崛起于漳州,曾因一部DVD機“紅遍大江南北”的萬利達集團,在“網際網路+”浪潮中,同樣不敢放慢腳步。
研發UMS聯合管理系統,逐鹿智慧家居藍海……萬利達董事長吳凱庭認為,不僅要“愛拼”,更要“會拼”,以永不停息的創新拼勁應對各種挑戰,才是市場競爭的真正贏家。
一年之計在於春,閩南企業發力改革、勇闖市場,與春相向而行。有理由相信,在這片經濟高地上,又會是一年好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