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供給側改革五問 去庫存如何增加有效需求

  • 發佈時間:2016-03-02 08:48:58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十三五”開局之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成為引領發展新常態的抓手,也是全國兩會上的一大關鍵詞。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圈定,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而會同退休養老京津冀等領域的供給側改革都將成為本屆兩會的焦點。

   降稅費 如何有的放矢

  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實行減稅政策,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並再次強調加快財稅體制改革。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郭傑早在三年前就提出了“結構性減稅”的概念,在他看來,減稅降費首先要減總量,卸掉各行各業身上的部分稅費負擔。另外,是否減降稅費也不能一視同仁,比如對一些環保方面的投資額所得稅就可以適當減免。

  而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則表示,減稅不能只提總量,一定要落實到減什麼稅、減誰的稅。“本輪供給側改革強調要減企業所得稅,企業繳稅也確實是我國稅收收入的主體,針對企業減稅就要研究清楚減免哪些稅種才能真正為企業減負,而不要‘一鍋煮’、‘一勺燴’。”高培勇説。

  不過,減稅降費也不能期望“一口吃成個胖子”。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就建議,減稅必須要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推進,可以先給那些小微、新興企業更大力度的減免。與此同時,還可以合併一些稅種,並對繳費偏高的領域進行適當調節。

  實際上,此前就有學者多次提出應降低養老保險費率為企業減負,但也有分析指出,就現在養老保險的運作狀況而言,一旦大幅降費率,基金的收支不平衡也將愈演愈烈。

  去産能 如何平穩過渡

  在供給側改革中,去産能一直是重中之重。在砍掉過剩産能中,鋼鐵、煤炭兩大産業成為最先發力點。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最新表態中稱,化解過剩産能將造成一部分職工被分流安置。據初步統計,煤炭系統涉及約130萬人,鋼鐵系統約50萬人。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伴隨新一輪産業結構調整,傳統産業受到一定衝擊、部分産業工人在短期內面臨調整已經成為必然。建議相關地區和國家有關部門對面臨失業或潛在失業人員數量進行調查統計和科學預測,並在此基礎上提早制定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具體應對措施辦法,防範和化解社會矛盾。

  “人員安置是去産能能否順利推進的一大核心問題,在做好內部安置、轉崗培訓等工作之餘,政府也必須要起到兜底作用,”徐洪才説,“另外,産能的減法一定要和新經濟增長點的加法一起做,淘汰落後産能的同時,要補服務業、高科技等領域的短板。”

  去庫存 如何增加有效需求

  自2月以來,短短20余天裏,央行、發改委等10多個部委相繼出臺了五項重磅措施,幾乎每週都有樓市政策出臺。亞太城市發展研究會房地産分會會長陳保存表示,化解房地産高庫存,如果著眼于短期效果,主要從需求側制定措施,比如貨幣、金融、財稅等,很可能進一步降準減息,刺激需求推動存貨的消化。他認為,兩會去庫存的討論可能涉及放鬆限購令等刺激房地産發展的措施,並可能談及房地産稅制的整體改革。

  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一口氣推出包括農業轉移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就業地落戶、鼓勵各方購買庫存商品房出租、鼓勵房企降價等措施。但在陳保存看來,一二線城市的庫存壓力較小,中央會議上提出的大多數去庫存政策方向主要針對三四線城市,尤其是庫存量較大的商業地産領域。針對上述情況,三四線城市去庫存需要加快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養老 新模式如何落地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進入供給側改革時間且快步前行的養老,同樣值得期待。在業內看來,以房養老就是供給側改革下的養老産業發展新模式。2014年,保監會發佈《關於開展以房養老試點的指導意見》,讓傳言已久的以房養老從概念變為現實。

  今年全國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上,保監會仍然明確表示將進一步擴大以房養老試點範圍,並確定了配套政策完善時間表,明確今年將會同相關部委,逐步完善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配套制度。專家表示,在今年的兩會期間,配套制度的制定進展,尤其是保監會將如何助力以房養老越過市場寒冬勢必會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

  此外,各級政府近年來頻繁提到的“醫養結合”,也被看做是會成為主流操作方向的新熱詞。在業內看來,醫養結合實現的瓶頸之一就是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或者社區內醫療機構未獲得醫保資格。對此政府已經有所注意,北京等地已明確為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獲得定點醫保資格開闢“綠色通道”,讓這些機構不用再長期排隊等候醫保申請。

  京津冀 如何補齊短板

  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一直面臨多項挑戰,既要通過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清理北京市內的過剩産能,也要推動産業及技術轉移補齊津冀的産業短板。一位業內人士指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與供給側改革目標一致,步調相符。

  “過去由於京津冀行政區劃的阻隔,三地的産業基本是各自為政,雖然先後有環渤海經濟區、首都經濟圈等戰略,但都未達到預期效果”,北京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賴陽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隨著2014年國務院牽頭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北京相當一部分層級較高的産業轉移至天津河北等地,幫助當地淘汰過剩産能,優化産業結構。此外,大量人口的疏解也帶動了津冀服務業的發展。”他認為,接下來,京津冀協同發展越深入,三地供給側改革的步伐也會更堅實。

  談及未來京津冀發展仍需補齊的短板,賴陽認為,目前三地在産業環境、執法標準等方面仍有差距,如何儘快統一是應思考的問題,“另外,京津冀地區管理人才觀念方面也存在不小落差,需要北京主動為河北、天津提供人才交流與培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