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小馬鈴薯餐桌唱大戲

  • 發佈時間:2016-03-01 03:33:11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馬鈴薯當主糧——農業部日前出臺關於推進馬鈴薯産業開發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快把馬鈴薯作為主糧産品進行産業化開發。實際上,馬鈴薯地位的迅速上升,將會使中國人的食品更加豐富,同時推動馬鈴薯新品種選育加工技術及裝備更快發展。

  農業部這一指導意見下發到全國幾個指定省區,浙江就是其中之一。省農科院專家表示,我省在馬鈴薯的産業開發中大有可為。

  熱捧馬鈴薯

  並非是糧食不夠吃

  把馬鈴薯引入中國人的主糧行列,是看中了這種作物既有營養,又耐旱、耐寒、耐瘠薄,對資源和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小

  馬鈴薯是一種舶來品,在中國落地生根數百年了,北方人習慣管它叫“馬鈴薯”,在南方也稱“洋芋”。不少網友一聽説要把馬鈴薯列為“第四主糧”,腦海中就浮現出遭遇饑荒的人們沒有米、面可吃,只好啃馬鈴薯的畫面。

  馬鈴薯專家、省農科院作核所吳列洪研究員説,國家提出以馬鈴薯為主糧,並不是因為中國的糧食生産出現了什麼問題。相反,近年來我國糧食産量持續穩增,玉米甚至還出現了結構性過剩,倉庫裏都裝不下了。

  據介紹,把馬鈴薯引入中國人的主糧行列,是看中了這種作物既有營養,又耐旱、耐寒、耐瘠薄,對資源和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小。在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種小麥,農業用水壓力與日俱增;種馬鈴薯則用水少得多,能夠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在南方,包括我省,水稻收穫後留下大片冬閒田,以及丘陵山區,也都可以加以利用,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

  “我省光、溫、水資源較好,馬鈴薯從12月下旬到3月上旬都可以播種。”吳列洪説,“我們指導的一些馬鈴薯種植大戶,為了避開年前的極端低溫天氣和連陰雨,這幾天才剛剛播下種子。”馬鈴薯的生長期短,不到60天,收穫後不耽誤種水稻等其他作物。

  飯菜兩用

  馬鈴薯“變身”饅頭年糕

  馬鈴薯産業化開發的前景廣闊,不僅包括馬鈴薯饅頭、馬鈴薯麵條,還有以馬鈴薯製成的年糕、餅乾等糕點,還包括薯條、薯片、馬鈴薯泥等休閒食品

  馬鈴薯營養豐富,蛋白質高,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成分。全球有大量人群把馬鈴薯當做一種主糧。

  不過,在浙江人的功能表上,馬鈴薯長期以來是作菜用的。我省目前馬鈴薯栽培面積約100萬畝,主要集中在寧波,最大的馬鈴薯消費市場也在這裡。前兩年在寧波市有一項調查,顯示市民最喜歡的蔬菜是“烤洋芋”:挑個頭適中、圓溜溜的馬鈴薯烤得外焦裏嫩,再拍扁成餅狀,吃一口噴香。

  如果深入考察浙江人的馬鈴薯消費,也能發現“飯菜兩用”的例子。過去漁民出海,就帶上許多馬鈴薯,既當主糧,又能補充維生素。

  馬鈴薯産業化開發的前景廣闊,不僅包括馬鈴薯饅頭、馬鈴薯麵條,還有以馬鈴薯製成的年糕、餅乾等糕點,還包括薯條、薯片、馬鈴薯泥等休閒食品。延長産業鏈,加工技術與裝備至關重要。

  省農科院自主研發的一套馬鈴薯加工設備和工藝,可以把馬鈴薯製成全粉,並保留其營養價值。創新之處在於發明出一種“乾濕回填”的工藝,以柔和的攪拌代替機器硬粉碎,不破壞馬鈴薯的細胞結構。由此製成的馬鈴薯全粉,加工性能介於米粉和麵粉之間,可以和這兩種食材混合,再製成各類食品。馬鈴薯粉和小麥粉混合製成的“馬鈴薯饅頭”,咬起來比普通的饅頭似乎更帶韌勁兒。

  “總的來看,通常由低筋粉加工而來的食品,更適宜用馬鈴薯粉製作。”吳列洪分析説,馬鈴薯粉更像米粉而不像麵粉,粘性不高,用來做曲奇餅乾、年糕則口感上佳。2015年省農博會上,省農科院科研團隊現場加工馬鈴薯年糕,吸引市民爭相品嘗。

  “這樣加工出來的馬鈴薯全粉,加水就可以變成馬鈴薯泥,就是我們在肯德基、麥當勞等西式快餐店裏吃到的那種。”省農科院專家説,過去國産的馬鈴薯粉都是“雪花粉”,做不成這種口感的薯泥,現在這一空白有望填補。

  我省此前幾乎沒有馬鈴薯加工企業。省農科院科研團隊這套已經進入中試階段的馬鈴薯加工裝備成本低、適合小規模加工,已經吸引多家企業成為合作夥伴。

  選育新品

  一顆馬鈴薯藏百粒種

  立足浙江實際,省農科院科研團隊正在選育一種粉、菜兩用的的品種:水分少、澱粉含量高,同時口感好,入口軟糯,肉色也是黃的

  據介紹,菜用品種的馬鈴薯水分多,幹物質少,燒出來口感爽脆;富含胡蘿蔔素,肉色是黃色的。而加工成主糧産品的馬鈴薯品種則需要澱粉多,水分少,肉色是白色的。

  馬鈴薯的水分多,加工成粉的成本就高。“同樣是加工1千克馬鈴薯全粉,菜用品種需要8千克,而加工用品種只需5千克。”

  立足浙江實際,省農科院科研團隊正在選育一種粉、菜兩用的的品種:水分少、澱粉含量高,同時口感好,入口軟糯,肉色也是黃的。“浙江人還是認黃肉的馬鈴薯。”吳列洪説。

  此前,省農科院科研團隊還成功培育了浙江土生土長的馬鈴薯“種薯”。馬鈴薯是通過薯塊繁殖供應生産用種的,過去,為了種馬鈴薯,我省每年要從東北以及內蒙古等地用火車調運3萬噸以上“種薯”。如此千里迢迢,不僅成本高企,而且影響“種薯”品質。我們日常吃的是馬鈴薯的塊莖而不是果實。馬鈴薯果實像青色的小番茄,一顆裏面藏著數百粒種子,每粒種子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優良的新品種。但在浙江的自然條件下,馬鈴薯不會開花結果,省農科院科研團隊通過營造人工小氣候,成功地使高産馬鈴薯品種能開花結果,從中培育出的4個新品係中,産量最高的畝産鮮薯可達3000公斤,同時解決了相關繁育難題,每畝用種量降低了近一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