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陸良引社會資本解農田水利“最後一公里”問題
- 發佈時間:2016-02-29 07:2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鄒興年把水卡往裝在地裏的智慧水錶上一刷,水就沿著管道依次噴出。鄒興年是雲南省陸良縣中壩村種菜大戶,他告訴記者:“原來用水不交錢,但要用車拉水上山,用1立方米水需要花費10元到13元。水改後田間水利工程建好了,我又在菜地建了噴灌設施。這段時間我用了3張卡,按每張卡100元能用600立方米水來算,最少省了1萬多元錢。”
鄒興年種了70多畝青花菜,還墊資鋪設了噴灌管道、墊款幫農民買菜苗,帶動周邊很多農戶種起了蔬菜。因灌溉有了保障,現在中壩村1年可以種三四季蔬菜,村民種菜的積極性很高。鄒興年説:“現在水渠修好了,要趕快讓它發揮作用。”
“原來用水要從其他地方調水,每立方米4分錢很多農民都覺得不划算。現在每立方米水要6角錢,大家覺得也能接受,要用水只要用卡一刷就行了。”中壩村黨支部副書記劉建國説。陸良縣水務局黨委書記王俊告訴記者:“以前水價低,無法保障水利設施管護人員的工資、工程的運作成本等,導致供水保障率很低,老百姓的繳費積極性受到影響。”
如今中壩村出現的這些變化,源於2014年6月陸良縣開始的農田水利改革試點。當時,水利部將陸良縣恨虎壩中型灌區創新建管機制列為全國農田水利改革試點項目,按照“先建機制、後建工程”的總體要求,探索新時期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的新模式、新經驗。
恨虎壩中型灌區被納入水利改革全國試點後,陸良縣圍繞引入社會資本和投資主體參與農田水利建設、運營和管理這一核心目標,探索建立水權分配、水價形成、節水獎勵、田間工程管護、社會資本和合作社參與等7項機制推進改革。恨虎壩中型灌區項目建設引入社會資本和農民用水合作社按照7:3的比例出資組建陸良大禹節水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為農田水利投資、建設、管理主體。大禹公司負責人介紹:“廣大農民在管好、用好水利工程的同時,還共用投資管理紅利。”
據悉,自恨虎壩中型灌區項目工程建設以來,吸引了包括社會投資646萬元在內的總投資2712萬元,新建泵站2座,鋪設干支管道243公里,建設田間管網1111公里,配套建設田間計量設施472套和用水自動化控制系統,實施微灌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萬多畝。經測算,項目的建成使用,讓項目區灌溉水利用系數從0.4提高到0.85,畝均年節約用水45.24立方米,每年可節水45.6萬立方米,畝均收入增加1777元。
陸良縣恨虎壩中型灌區項目的建成使用,有效破解了農田水利“最後一公里”問題,初步實現了農田水利設施完善、工程良性運作、供水有效保障和農民持續增收等預期目標,形成了社會資本參與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運營和管理的新模式。(經濟日報記者 周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