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誓讓麻懷換新顏

  • 發佈時間:2016-02-29 03:00:2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吳秉澤 王新偉

  麻山的春天來得要早些。

  2月18日,《經濟日報》記者走進位於麻山深處的貴州省羅甸縣沫陽鎮麻懷村。這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山區,“九山半水半分田”,錐形的山峰聳立,潔白的民房散落在山腳。

  雖然立春不足半月,但在山間洼地的幾塊小壩子上,村民已忙著種植糯玉米,起壟、覆膜、覆土,一絲不茍。

  “鄧主任來了。”順著村民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一位身著白色滾邊藏青色上衣的中年婦女,手提兩捆蘿蔔,沿著田埂走了過來,跟正在幹農活的村民打招呼。

  她是鄧迎香,現任麻懷村委會主任。

  建成隧道天地寬

  走在麻懷村的穿村公路上,放眼四望,周圍滿是高聳的裸露石山。

  一山之隔兩重天。由於山高坡陡,麻懷村民自小就吃夠了交通不便的苦頭,外出必須攀越懸崖峭壁,爬一山又下一坡,需耗費兩個多小時。生活物資拉不進來,農産品運不出去,這裡仿佛是“世外桃源”。

  “趕鄉場賣農産品,清晨4點就得起床。晚去點的話,新鮮的蔬菜就會蔫掉,賣不上價錢。”村支書汪貴才説。

  最麻煩的還是學生上學問題。孩子們翻山越嶺去學校,9點上課,早晨6點就得從家出發。“由於路程遠,村裏的孩子上學都要晚幾年。”村民鄧鵬回憶自己的求學經歷時説,當時他們因為要早起趕路,上課時經常打瞌睡,學習成績普遍不好。

  “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看著陡峭的廣山坡,任誰都不敢做搬走大山的夢。

  1999年,國家實施農網改造工程,然而由於大山阻隔,電線桿無法抬進村裏,村民安全穩定用電的願望,不得已落空。

  面對橫亙在面前的大山,麻懷村民決定以廣山坡半山腰一個40余米長的溶洞為突破口,挖出一個通往外界的隧洞。

  説幹就幹,在村兩委的帶領下,村民集資1500多元,購置大錘、鋤頭及蠟燭、煤油等物資,于1999年農曆正月初八正式開工。到2001年冬,全長216米的隧洞基本打通,雖然交通工具無法通行,但已足以把電線桿抬進村裏,村民出村的時間由兩小時縮短至15分鐘。

  此後,麻懷村民又多次施工拓寬隧洞,到2004年初,摩托車和馬車已能勉強通過,麻懷與外界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山裏的新房也多了起來。

  2010年國慶假期,鄧迎香外出務工的女兒李瓊回家辦婚事。適逢雨天,隧洞裏都是齊膝深的泥水。婚車開到洞口時,穿著婚紗的李瓊不得不脫下皮鞋,換上塑膠拖鞋,挽著新郎在低矮的隧洞裏踉蹌前行,還有幾次險些跌倒,潔白的婚紗上沾滿了泥。

  看著狼狽的女兒、女婿,已是村幹部的鄧迎香決心帶領村民把隧洞拓寬、拓高,“像真正的隧道一樣,能過汽車”。

  回到家,鄧迎香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丈夫李德龍,得到了一句“做夢”的回應。她組織村民開會商量此事,結果50多位村民七嘴八舌地足足吵了4個小時,找各種理由推脫,最終不歡而散。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鄧迎香見無人支援,在2010年冬月,獨自一人走進洞內,掄開鐵錘,風風火火地幹了起來。她的執著感動了丈夫李德龍和村民,全村人再次走上拓寬隧洞的工地。

  然而,由於資金缺乏、炸藥不足,工程一度擱淺。

  為解決資金難題,鄧迎香四處“化緣”。最終,縣環保局資助了3萬元,她覺得擴洞有了希望。

  有人質疑花3萬元能否拓寬隧洞,鄧迎香不服氣地説,“有3萬要幹,沒3萬也要幹”!她和村民花7800元買來拖拉機,又用餘下的錢購置炸藥、雷管等材料,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

  就這樣,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援下,鄧迎香帶領全體村民,終於在2011年夏天基本完成麻懷隧道的主體工程,寬度增加到3.9米至5米,高度增加到3.5米至5米,能通過5噸重的小貨車。

  2014年底,羅甸縣交通部門整合資金180多萬元,對麻懷隧道進行加固維修。

  平坦的水泥路,圓了深山裏世世代代村民通達村外的夢想。麻懷村以及鄰近田壩、甲哨等6個村民組數千名村民的出行難問題得到徹底解決,為麻懷村脫貧奔小康奠定了重要基礎。

  據不完全統計,麻懷隧道動工以來,共點了2300多支蠟燭、100公斤煤油,打了2000多個炮眼,挖出砂石約1.5萬立方米。

  發展産業奔小康

  2013年,鄧迎香當選為麻懷村委會主任。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任,落在了她的肩上。

  看著村民期盼的目光,鄧迎香決心為麻懷村找到一條發展新路。“作為共産黨員和村委會主任,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我責無旁貸。”

  儘管隧道通了,但村民的生活水準還很低,大多數人還在貧困線上下徘徊。鄧迎香深知,麻懷的脫貧之路剛剛起步,需要克服的困難還很多,坦言“壓力很大,晚上都睡不好”。

  憑著一股不服輸的“牛勁”,鄧迎香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她四處考察,尋找適合麻懷的項目。在隧道口的一塊壩子上,她與人合作試種鐵皮石斛,還制定了養殖肉牛、綠殼蛋雞、種植中藥材、果樹的産業發展規劃。

  憑著在村民中的威望和合情合理的溝通,鄧迎香説動了幾個村裏的“能人”,拿出手頭積蓄,辦起麻懷村第一個種植專業合作社。同時,鄧迎香積極鼓勵村民將自己的土地流轉給合作社,“不僅能拿租金,還可以到合作社打工賺錢”。村民的發展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在鄧迎香的動員下,不少外出務工的青年決定回鄉創業。袁端生就是其中的一個。

  一直在福建務工的袁端生,今年回鄉過春節。鄧迎香多次到府做工作,講政策、談變化,最終説動袁端生返鄉創業。

  “看到鄧大姐的幹勁,我對回鄉發展充滿信心。”袁端生告訴記者。

  沒上過學的鄧迎香深知“知識就是力量”,“要讓孩子們不受窮、不受苦,還得靠多讀書”。

  對於村裏上學的孩子,鄧迎香始終很關心。現就讀于遵義師範學院的曹太敏,至今仍記得鄧迎香經常過問自己學業、鼓勵自己好好讀書的情景。

  為讓孩子讀好書,鄧迎香在2014年初成立了草根助學基金會,為需要幫助的學生和有捐助意願的人士搭建平臺,村中多位學生因此受到社會資助。

  在鄧迎香的帶領下,麻懷村面貌已今非昔比。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2000多元,不少村民開上了農用車、麵包車甚至轎車,80%以上的村民住上了新房,村裏有了文化活動場所,越來越多人擺脫了貧困。

  鄧迎香的功績,村民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把她的事跡編成快板傳唱——“……共産黨員鄧迎香,巾幗英雄響噹噹。攜手丈夫李德龍,誓叫大山把路讓。發動全村齊動手,一鋤一鎬挖山忙。不等不靠不伸手,麻懷隧道連鄉場。昔日愚公是傳説,今日愚公在身旁。”

  鄧迎香多次被黔南州、羅甸縣授予“優秀共産黨員”稱號,先後獲得中國消除貧困獎感動獎、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扶貧先進個人等榮譽。她説:“成績屬於過去,獎牌也不能代表什麼,只會讓我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根據鄧迎香的設想,到2018年,麻懷村將發展刺梨1300畝,種植蔬菜300畝,養殖黑毛豬1500頭、家禽2萬羽,全體村民實現脫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