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大隱于市的美食,散落江湖的佳肴
- 發佈時間:2016-02-29 01:19:17 來源:北京晨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什剎海鴉兒衚同李記燒餅
5個爐一天出品上萬個燒餅
“哪怕是顏色稍有差別,都會有老顧客説我們”
“燒餅出鍋嘍!讓一下了,您吶!”在什剎海附近的鴉兒衚同裏,“李記”的夥計身穿白色廚師服,將一筐剛出鍋的芝麻燒餅從廚房端到了售賣窗口。芝麻的香氣混雜著麵粉的甜味撲面而來,酥脆的外皮在從爐中取出倒入長形的草筐中的那一刻,零星已經折斷其中,讓人不自覺地咽了一下口水。
“阿姨,您來啦?這次您要幾個?”夥計小哥問排在隊首的大媽。這一筐二三十個燒餅,也就只夠一兩位顧客的需求。
據店長李榮飛介紹,李記的歷史很長,可追溯到民國。最早只是鴉兒衚同裏一個不起眼的小作坊,只有一個爐。但現在,幾乎整條鴉兒衚同的館子都是“李記”家的店面,僅僅燒餅就有5個爐,從早到晚不停地製作燒餅,一天要做上萬個。
“做燒餅雖然看著簡單,但如果火候、芝麻醬等調料,哪怕是顏色稍有差別,都會有老顧客説我們。”李榮飛告訴北京晨報記者,芝麻醬是自家調製的,但這火候即便是如他已經在店裏呆了好幾年的人,不是天天做也不能完全掌握。
李記做燒餅的後廚,就在衚同口處,廚房敞開誰都能看到。“來來,拍我吧,我的特點就是臉大。”見北京晨報記者前來採訪,一位正在做燒餅的夥計十分興奮,雖然手裏的活時刻不停,但早已習慣了被採訪的小夥子們面對鏡頭和記者,顯得十分自然。
只見他將已經蘸好芝麻的燒餅,芝麻向上著摔倒爐面上。餅子隨著爐子的熱氣,逐漸膨脹著。幾分鐘後,他將爐面下的抽屜取出,將半熟的燒餅挨個放置在鏤空的鐵質抽屜裏。又幾分鐘,抽屜再度被拉出,燒餅的顏色已經開始加重,香氣溢出。夥計將抽屜裏的燒餅翻了個個,再次放入抽屜裏。從白色夾帶著芝麻醬的面餅,到金黃色香氣逼人的芝麻燒餅,大約也就只用了5分鐘左右。
小小的燒餅,從剛開始只是街坊鄰里來吃,演變成了天南海北的人慕名而來。一位從通州趕過來買燒餅的女士向北京晨報記者介紹,十年前在住在附近的親戚家吃到了這燒餅覺得特別好吃,從此便每隔一段時間,就來買些帶回去。
“如果配上我們家的醬牛肉,那就更算得上是美味了。”李榮飛笑著説,有不少顧客向他們建議,能不能在其他地方開設分店,方便住在附近的人購買到燒餅。“今年將在和平裏北街附近開設一家分店,但我們不想擴張太快,畢竟品質和口感是第一位的。”
北京晨報記者 姜樊
友誼醫院門口兒 白毛煎餅和有名大煎餅
三家煎餅攤兒各佔一隅
每個煎餅攤兒都有排著長隊的忠實“粉絲”
就像豆漿要搭油條,包子要搭炒肝兒一樣,説起醫院門口的固定搭配,總少不了推小車的流動煎餅攤兒。
北京友誼醫院門口的煎餅攤兒便頗成氣候,最有名的要數北門的“白毛煎餅”,東門的“有名大煎餅”,以及友誼醫院對面留學路衚同裏的山東大煎餅三家兒。這三家煎餅攤兒各佔一隅,每個煎餅攤兒都有排著長隊的忠實“粉絲”。食客們對於所支援的煎餅攤兒的喜愛是排他的,反而是煎餅攤兒的攤主很淡定。
北京人趙大姐經營的“有名大煎餅”就在醫院東門外,已經開了十來年了,是唯一一個有著固定攤位的煎餅攤。她家的煎餅主打“乾淨”,來買煎餅的既有來看病的和附近的居民,也有不少穿“白大褂兒”的。每天早上7點開始準時點火,一般在下午2點前賣完。説起自家煎餅,趙大姐頗為自豪地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我們家的煎餅比私攤兒上的乾淨,原材料有保證,口味十多年了,一直沒變。”趙大姐説,煎餅是自己琢磨出來的,最大的特色是辣醬和薄脆。“面是綠豆雜糧面,薄脆都是自己炸的,用的都是好油。辣醬也是我自己配的,跟四川師傅學的方子。”年過五旬的趙大姐説起話來爽快,還特別善於學習年輕人的新鮮詞兒,她告訴北京晨報記者,好幾回都聽見排隊的人邊啃煎餅邊説“巨好吃”,她就把這名兒記下了,成為最貴的“二個雞蛋、一份薄脆、一份生菜、一份火腿”11元煎餅套餐的代名詞。“光吃煎餅有點幹,加點菜、加點肉更有營養。”
話題還是扯到了競爭對手“白毛煎餅”上。這家煎餅攤兒在友誼醫院這片兒名氣最大,是個流動的私攤兒,因攤主是位滿頭白髮的老大爺得名。北京晨報記者趕去採訪時,“白毛”還沒出攤兒,可醫院北門報刊亭旁地面上的油漬麻花證明“白毛”早上還來過。據説“白毛”每天一早出攤兒,賣完就回家,中午再出來一回。據吃過的食客講,“白毛煎餅”的特點是個兒巨大,裏面加花生米,一個人根本吃不完,味道很好。當然價格也很好,最有特色的是加花生米的,16塊錢,是友誼醫院這塊兒最貴的煎餅了。臨近12點,本該準時出現的白毛遲遲未到,報刊亭旁邊已經聚集了幾個年輕人,其中不少人都是看了大眾點評網特意尋來的。
北京晨報記者剛在馬路對面上車準備離開,一對兒五十多的夫妻推著小三輪車停在了那片“油漬麻花”上,四散在報刊亭周圍的人群迅速排成一路縱隊。從老頭帽子下滋出的白髮,可以斷定,他就是白毛。他家的煎餅真有那麼好吃嗎?恐怕只能下回再來試試了。
北京晨報記者 韓元佳
燈市西口 國強蘭州拉麵
吃一碗拉麵,到人藝看戲
“我們吃的不僅是面,更是情誼,是回憶”
吃一碗拉麵,出門拐個彎就到人藝看戲,這已成為很多人的習慣。
上週三晚上,燈市西口,商務印書局北側,國強蘭州拉麵館內已經座無虛席,進出大門的不少人手中都攥著演出票。“到哪兒了?快點啊,一會兒話劇就開始了,我剛等到座兒,你們吃什麼?我先點上。”坐在麵館二樓的一位男士正打電話催促同伴。
鄰桌坐著一對青年男女,桌上放著一個裝有演出票的信封。“吃完也看話劇去,我就住附近,麵館哪年開的我不知道,反正從我出生就一直在這兒吃。我89年的,算起來麵館開了應該快30年了吧。”女士吃著拉麵,笑呵呵地跟北京晨報記者介紹,這麼多年來麵館生意一直很好,每逢人藝有演出,更是人滿為患,“從下午6點半左右就得排隊等位子,這兒24小時營業,看完戲也有不少人來吃。我每次點牛肉麵都得加一個雞蛋,我也説不上哪好,就是一種習慣。”
麵館一層有兩小間屋子,右側小屋一進門的位置,家住在報房衚同的張先生一邊喝著啤酒,一邊津津樂道地跟身後一桌食客介紹國強的“發展史”。1984年前後開業,那時候還是用糧票,門口也經常站著排隊等位子的人,“當年我還年輕小夥子呢,現在就只剩半口兒牙了,那也無妨,30多年來每天不吃一碗麵,就覺得差點兒什麼。以前吃細面,現在只能點寬面,牙掉了,吃細面塞牙。”在張先生的眼中,國強蘭州麵館就是他的第二廚房。
身後一位自稱來自河南的食客有些疑義,“您覺得國強的拉麵就是最好的?好在哪兒?”聽到這話,張先生有些急了,立馬提高了一個聲調,“我就覺得北京蘭州牛肉麵裏國強最正宗,無論湯還是面,沒得説。你不能體會,我們吃的不僅是面,更是情誼,是回憶。在這裡,還見證了人藝的發展,從當年的藍天野,到現在的濮存昕、馮遠征……”
國強蘭州麵館經理汝先生為人老實低調,問及麵館曾有那麼多明星藝術家光顧,為何不留些照片借勢宣傳?他淡淡地説,“他們來了我們也都當作一般食客對待,沒往那方面動過心思。”或許正是這樣一種不刻意,讓明星藝術家們能在麵館就餐時沒有壓力。去年北京晨報記者跟汝先生交流時,汝先生曾表示希望能開一家面積更大、稍顯氣派的麵館,這次他卻感嘆,“房租費太貴、人工工資又高,這個計劃可能要暫時擱置了。”北京晨報記者 楊奕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