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經濟新常態下如何促進就業

  • 發佈時間:2016-02-28 08:29:00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陸海娜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經濟新常態下如何促進就業,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重要一環。我國目前就業形勢面臨人口紅利減少,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的挑戰,良好的有針對性的就業促進政策有利於緩解矛盾。就業促進工作除了在經濟發展層面提供更多崗位以外,還可以從以下方面努力。

  強化公共就業服務,加強就業創業培訓,緩和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公共就業服務包括崗位資訊收集統計、職業介紹、公共就業創業培訓等諸多內容。一個有效的就業服務體系可以減少就業市場的資訊不對稱,緩解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即解決求職者的技能與空缺崗位的需求不匹配的問題。這一方面可以避免人力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用工荒”的現象。目前我國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在城市較為發達,而在鄉鎮與農村的發展較為緩慢。按就業人口比例適度增加在農村鄉鎮的就業服務機構,提高就業服務品質,將有助於促進農村人口就業和加快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此外,目前我國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在崗職工培訓在數量上已相當可觀,但培訓品質有待提高,各類型的就業培訓普遍存在專業設置與市場脫節、培訓方式簡單、效果不明顯等問題,培訓師資的專業素質也有待提高。對此,應加大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提高培訓的針對性。

  繼續完善社會保障機制,為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解決後顧之憂。經濟結構調整必然會引發新一輪的企業重組,部分企業還會破産,這就需要繼續完善現有的社會保障機制,比如擴大失業保險覆蓋面、理順養老保險轉移續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等。經濟新常態要求政府減少企業負擔,其中降低社保費用是一個重要措施。這有助於提高企業參保的積極性,使更多的勞動者可以被納入社保體系。同時,還需提高社保給付標準,使其切實發揮“保生活”的社會穩定器作用。借鑒國際經驗,我國可以適當提高失業保險標準,雖然其短期成本會高一些,但長期來看有利於市場和勞動力資源的匹配,減少結構性矛盾,降低經濟結構調整的社會成本。

  做好針對農民工的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加快農民工市民化。穩定就業不一定指在某個具體崗位長時間從業,而是指勞動者獲得了較高的就業能力,在崗位調整或消失時能夠迅速再就業並適應新崗位的要求。加大農民工職業培訓工作力度,提供針對不同類型、不同需求的農民工的“精準”就業培訓,將農民工納入終身職業培訓體系,有助於提高農民工的就業能力,獲得穩定就業。政府應當加大培訓資金投入,改進培訓補貼方式,鼓勵企業組織農民工進行培訓並對企業給予培訓補貼。此外,還應加快發展農村新成長勞動力職業教育,創新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繼續完善和落實促進農民工就業創業的政策。

  結合“精準扶貧”政策,關注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解決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應與“精準扶貧”政策結合起來。分批分類理念是精準扶貧思想的基礎,同樣適用於解決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其中,通過扶持生産和就業發展一批,就是要加強就業培訓和培育計劃,因地制宜地制定特色扶持政策,採取提供公共就業崗位等措施,幫助一批具備就業能力的貧困人口快速脫貧。此外,政府應加大對企業的監管力度,防止和處罰企業濫用殘疾人就業促進機制、規避相關義務;提供有針對性的救助和服務,提高貧困兒童的教育水準,使其成人後可以通過就業擺脫貧困。在政策體系上,應當理順、整合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政策,統一幫扶救助標準。

  (陸海娜,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