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雙創成為發展新動能

  • 發佈時間:2016-02-25 06:06:1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創”)是國家基於轉型發展需要和國內創新潛力提出的重大戰略,旨在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的無窮智慧和創造力,讓那些有能力、想創業創新的人有施展才華的機會,實現靠創業自立,憑創新出彩。國家為推進雙創已出臺了很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創新創業環境,人們選擇就業或創業的餘地增加了,在不少領域出現了很多創業創新亮點,新的經濟增長點也不斷涌現,雙創在支撐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趨凸顯。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並不是謀求讓所有人放下本職工作都去創業,但卻又與多數人相關,畢竟創新創業不是少數人的專利;創新創業既要政府支援,又必須讓市場在其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如何更好地發揮二者作用,創造一個更良性的創新創業環境,這是搞好雙創工作的核心。為防止雙創工作被片面化理解,防止曇花一現,防止行為扭曲,需要進一步明晰雙創的內涵和戰略意義,厘清工作思路,完善政策體系,加快構建雙創生態系統。

  一、推動雙創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重大戰略

  雙創是基於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發展需求,致力於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進入新階段後,我們已徹底不能再延續傳統的發展方式,必須從根本上依靠創新驅動,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發展品質。雙創是探索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條新路徑,通過雙創産生更多“鋪天蓋地”的創新,與“頂天立地”的科技突破相輔相成,構成有系統、多層次的國家創新體系。更重要的是,雙創將創新與創業相關聯,用創業牽引創新,用市場需求拉動創新,實現産學研自然貫通,讓市場在創新中起決定性作用。在雙創中會産生很多新業態、新産業、新模式,並使傳統的服務業領域被大大拓展,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涌現,這樣積少匯多,積小匯聚,雙創就會逐漸成為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依託。

  雙創是基於我國人力資源豐富、國內市場大、工業體系完備等特有優勢和巨大潛力,致力於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上個世紀80年代的土地承包制改革,激發了億萬老百姓的勞動積極性,現在我國有13億多人口、9億多勞動力,如果把這其中蘊藏的無窮智慧和創造力再次激發出來,人民面貌將會發生重大改變。中國的市場潛力巨大,即使一個細分的邊緣市場都可以支撐成千上萬個企業發展。我們還有多年形成的完備工業體系,有了創意、設想、創新技術,實現産品化、規模化非常容易,也更加快捷。再加上全球化帶來的便利,創業的機會、成功的概率都會大大提升,這反過來更能提升人們對創新創業的信心和期望。

  雙創是基於人們對機會公平、權利公平的內在追求,致力於探索勞動致富、共同富裕、社會公平的新路徑。人們靠雙創有了更好的出路,過上更好的生活,無收入者變成有收入者,低收入者更多變成中等收入者,收入分配結構得到改善。大學生不一定畢業就進機關、進大公司,有本領、有能力的畢業就可創業,或者有過一段工作經歷後再創業,人生通道變多了,就業矛盾也會得以緩解。雙創一旦蔚然成風,社會風氣也會因此改觀,人們不再去膜拜權勢,而是追求靠本事建業、立業,社會也會更加公平、公正。

  雙創是基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致力於尋找更多的改革突破口。從歷史經驗看,最宜取得成功的改革是與百姓利益最相關、能讓人們儘早受益的改革。雙創關乎每一個人,人們在創新創業中最關心的事,就是改革要率先突破的領域。如要給創業者釋放更多的機會,這需要加快推進要素市場改革,尤其是壟斷行業、金融改革;要降低創新創業門檻,這需要推進政府改革,簡政放權,降低創業成本;要調動創新創業積極性,這需要完善社會信用機制、創新激勵機制、社會保障機制,讓人們放心去創新,安心去創業,減少後顧之憂。

  二、雙創帶來了新變化

  創新創業環境得到改善。政府通過實施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改革,出臺減少小微企業稅費、化解融資難等政策,推動“網際網路+”、“中國製造2025”等行動,一些長期束縛創新創業的障礙得以消除消減,創業門檻得以降低。在一些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城市,由於持續改善本地的行政、市場、融資、司法、公共服務等綜合環境,創新資源不斷向這些地方集聚,甚至在深圳這些城市還吸引了大量來自美國矽谷等地的外國創客、極客等來創業。這進一步説明,改善環境是推進雙創的重中之重。

  創業熱情高漲。創業主體更加多元化,創業“新四軍”的帶動效應明顯。首先是留學自主創業大幅增加,2008年,留學人員回國自主創業人數約5萬人,2014年達到了36.48萬人,自主創業人員佔歸國人員比重超過了15%;其次是科技工作者帶動的科技型創業備受矚目,有一技之長、帶著成果轉化、看準市場需求去創業的科技工作者相比其他創業者更具優勢,更有成功把握,創業的財富溢出效應也更明顯;其三是大學生選擇創業的比例明顯提升,2013年為2.8%,2015年達到6.3%;其四是農民工自主創業人數增加,回鄉創業、在打工地創業,成為新階段農民工致富的重要途徑。

  創業創新路徑多元化。過去在技術和社會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創業比較困難,創新也更多是在大企業內開展的技術活動。在網際網路普及和技術變革時代,只要看到了市場需求,或者有技術突破的能力,就很容易誕生一批新生企業和新興産業。這兩年在“網際網路+”或者“+網際網路”大潮中,電子商務、網際網路醫療、交通互聯等新業態出現了井噴式發展,形成了創新創業的叢林。過去的一些工業大企業也從封閉式創新轉向開源創新、平臺創新,過去的內部研發人員利用大企業平臺,既自己創業,又為大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創意、新技術,實現了共贏。眾包、眾扶、眾創、眾籌等創新方式也迅速發展,一些新興的創新載體如淘寶村、電商平臺、眾創空間、新型孵化器、轉化基地等也大量涌現,據初步統計,全國淘寶村已超過200多個,電商園區510個,各種類型的孵化器超過1700家,有8萬家企業在孵。在北京的中關村還出現了很多“創新係”,如聯想係、新浪係、金山系等,主要是由大企業和一些從大企業出來創業的員工開辦的眾多新生企業組成,之所以稱係,是因為新生企業從事的業務多是大企業不想做或者看不到、做不了的事,他們相互之間彼此多多少少有關聯,他們之間少了同業競爭,多的是合作、相容、互補、共生,其中很多還是原企業資助或參股的,這些創新係構成了一種新的創新生態。

  就業結構發生大變化。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一些傳統産業要去産能去庫存從而減少就業崗位的情況下,新增就業更多地要依靠中小微企業,依靠發展服務業。通過商事制度改革,2014年我國新增各類市場主體達到1200萬戶,2015年平均每天有1萬戶企業誕生,31個大城市失業率保持在5.1%左右,經濟增速放緩但就業平穩,主要歸因于新生市場主體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從産業對就業的貢獻看,一些重資本型産業如鋼鐵、化工等,投資量大,但工廠自動化、智慧化程度越來越高,吸納的勞動力非常有限,一個千億元投資的鋼廠其就業人數不超過2000人,平均5000萬元創造不到一個就業崗位。如果説創造經濟增長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就業,雙創雖然短期內不能成為支援增長的支柱性力量,但對就業的貢獻確實更大,假設一下,如果1000億元投向雙創,其就業人數會是一個鋼廠的幾千倍、上萬倍。

  社會投資更加活躍。多元、海量的市場主體必然會拉動和放大投資,投向創新、創業的資本也越來越多。如2015年上半年主要以小微企業和早期創業者為投資目標的天使投資額達到約48億元,同比增加了200%,初創期投資項目佔比超過60%。截至2016年2月5日,在新三板上市的公司有5687家,總市值約2.57萬億元。眾籌融資供需規模都很大,2015年上半年眾籌行業成交額逾50億元,超過2014年的兩倍,行業全年交易規模有望達到150億元至200億元,其中絕大部分是股權眾籌。

  三、尊重規律,科學作為

  雙創有豐富的內涵,也有其自身規律性。須端正認識,尊重規律,既要主動作為,又要防止亂作為,關鍵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明晰二者邊界。在調動和保護各方積極性的同時,也須及時糾正實踐中一些違背規律的做法。

  正確理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內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並不是讓所有人不計條件、不計失敗地去創業、去搞創新,就像當年的大煉鋼鐵一樣,全民煉鋼,一哄而上,造出的卻多是廢品、次品。大眾與萬眾本質上強調的是人民創造力,創業與創新一定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從創新實踐看,有過工作或創業經歷的人、有一技之長的科技人員創業風險相對較小,而大學生熱情更高,但由於經驗不足失敗風險偏高,因此在校或剛畢業的大學生是雙創的重要參與者,但不是主體。

  正確認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小眾成功的關係。相比于常規經濟活動,創新是高風險的,特別是創業,失敗率更高,發達國家的創業成功率也只在5%左右。當然衡量創業成功的標準不一樣,有些小企業在發展初期很快被賣掉,從統計上看這是不成功的,但從創業者來看,可能就是一次資産變現,甚至是成功轉型。為什麼這麼低的成功率、這麼高的風險性還有人願意去創呢,主要歸因于激勵引導和風險分擔。一旦創業創新成功,其個人和社會收益是巨大的,這會産生非常強的正向激勵,而且經常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大家都可能有機會。因此支援政策的重點要放在對激勵機制的創造和保護上。失敗的創新也是有益的,至少是減少了全社會的試錯成本,因此國家和社會有責任來為之分擔風險、分擔失敗,做到讓他們沒有太多的後顧之憂。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必須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同時政府也要承擔必要的投資與金融風險。只要這樣,我們才會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創業創新者不斷成長起來,用不著人為地扭曲創新規律來製造假的成功率。高收益性、低成功率恰恰是創新的魅力所在。

  防止用工業化和運動式思維來推進雙創工作。創新創業是主體多元、分散決策,政府在其中很難像過去推動大工業那樣,可以定方向、定項目,甚至由政府直接操作。這就需要我們用創新的思維、方式、手段來推動雙創,不能再老調重彈。一些地方用跑馬圈地的方式建了很多雙創園區,用招商引資的方式引進來一些創客或平臺,看上去很熱鬧,但由於沒有形成完備的創業創新生態,缺乏有內在關聯的經濟關係,如果不及早提升或轉型,這種方式建立起來的雙創基地、園區難以持續下去。更要注意在雙創中走形式主義和搞運動,甚至有些地方把菜市場簡單改造後一夜之間就挂上了創客空間的牌子,典型的勞民傷財,毀了雙創的名聲。更有一些地方急著樹典型,出業績,把一些沒有實質性創新的項目包裝成成功案例,天天拉著去介紹經驗,這樣下來,即使是好企業,也容易死在傳播經驗的路上。

  加快完善支援雙創的政策體系。創新創業需要支援,但不能溺愛,既要做到支援有力和確保已有政策落地,更要防止一些地方大把拿錢粗放撒錢的做法。目前雙創的政策短板主要體現在金融、人才、政府辦事三個方面。銀行應在雙創上有更大作為,但早期並不是主力,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金融産品創新、社會資本在支援創新創業融資中的重要作用,讓資本鏈無縫對接創新鏈和産業鏈,讓創新創業者在不同發展階段都能得到相應的金融支援。要進一步解放科學家和科技人員,支援更多的科技型人才走上創新創業道路,使之成為雙創的引領性力量。政府改革仍任重道遠,什麼時候創新創業者更容易與政府打交道了,他不違法,不找你,你就不再去找他了,這可能是創新創業者最期盼的情景。

  努力構建創新生態系統。創新創業需要一個棲息地,有適宜的土壤、空氣和陽光,有些東西可能看不到,但是必需的,市場化、競爭、資訊、經濟關係就是這個棲息地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創新創業與市場化程度是相向而行的,更相信和依靠市場、經濟成分和市場主體更加多元、社會環境更具包容的地方,雙創才會有生長的土壤。雙創不是盆景,往往是競爭中野蠻成長起來,是創業的叢林,競爭就是“叢林法則”,雙創不依託公平競爭的環境,就等於樹木失去了空氣。資訊交流對創新創業者是非常渴望的軟環境,這就是為什麼大城市更能吸引創新者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那裏大家可以有更多交流與碰撞。在一個地方有幾家成長好的大型企業和好一些的大學及科研機構,這對雙創非常重要,這有利於形成緊密的産業關聯和低交易成本的經濟關係,大家各自分工,大學有技術外溢,大企業進行産業化和創新整合,創新創業者與前二者或緊密或鬆散,共同構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體系。

  (張軍擴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永偉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