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姜俊賢:供給側調整到位 餐飲業衝刺5萬億

  • 發佈時間:2016-02-24 07:2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三年前,“國八條”的出臺倒逼餐飲業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創新,如今,一個結構基本合理的供給側恰好為全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在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看來,“十三五”期間,隨著小康社會的發展、年輕一代消費習慣的改變以及供給側能力的全面提升,中國餐飲業有望保持10%以上的中高速增長。預計到2020年,中國餐飲業銷售額有望接近甚至達到5萬億元。

  供給側調整基本到位

  供給側改革是今年經濟領域的熱詞,無論是房地産、鋼鐵還是金融,各領域都開始推進結構調整、提升供給品質,以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但是對餐飲業而言,受中央“八項規定”出臺的影響,供給側改革早從三年前就已經開始。目前,經歷了風雨洗禮的中國餐飲業已經重回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據姜俊賢介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餐飲業一直以平均15%左右的增速高歌猛進了20餘年。2012年底,中央“八項規定”的出臺令餐飲業遭受巨大影響。這也倒逼全行業轉變觀念、調整結構來應對市場變化。歷經三年調整,如今餐飲業終於重新回歸兩位數增長。

  一組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出餐飲業近年的變化軌跡。2012年,中國餐飲業的增速是13.6%,2013年則跌落到9%,2014年緩慢回升到9.7%,2015年則重回11.7%的兩位數增長。

  轉型調整的過程中,有些餐飲企業離開了市場,如湘鄂情;有些重新調整了經營定位,如北京宴;有些則因契合消費需求反而獲得了更快發展,如西貝。在姜俊賢看來,“八項規定”的出臺,雖然給餐飲業帶來了陣痛,但也恰恰鍛鍊了行業,倒逼餐飲企業去研究市場,改變傳統的粗放式經營,向模式創新和精細化管理要效益。

  尤其可喜的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思潮的影響下,近年來,大批高學歷的年輕人進入餐飲業,改變了餐飲業師徒傳承、技術型人才為主的傳統創業模式。這些以資訊化、網際網路思維經營的創新型企業,也為整個餐飲行業帶來了新的動力與活力。

  五年將新增2萬億元

  姜俊賢預測,“十三五”期間,中國餐飲業仍將保持11%、12%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如果按未來五年保持10%的增速計算,那麼到“十三五”末,中國餐飲業的市場規模將接近甚至邁上5萬億元的新臺階。這意味著,五年間,中國餐飲業營收將新增2萬億元。

  中國餐飲業達到目前的3萬億元花費了數十載,而未來五年就要新增2萬億元,如此樂觀的估計,究竟底氣何在?面對北京商報記者的疑惑,姜俊賢闡述了信心的由來。

  首先是市場需求的存在。“十三五”期間,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意味著,人民的生活水準將得到大幅度提升,消費能力自然也會得到提高,而吃在消費中歷來佔有很大比重。此外,隨著“80後”、“90後”新一代年輕人成為消費主力,餐飲的消費習慣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化餐飲成為主流。而無論是下館子、叫外賣,還是購買半成品、準成品回家做飯,都會增加餐飲營業額。

  而從供給方來看,經過三年調整,中國餐飲業高中低的業態配置已趨合理,消費者選擇餘地大,結構健康的供給側也為市場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可能。從企業層面看,“四高一低”的存在既是壓力,也倒逼餐企提高管理水準、創新經營模式、提高單位面積的運營效率。“現在具備一定規模的餐飲企業幾乎都有自己的中央廚房,一旦這些中央廚房的作用得到充分釋放,餐飲業的供給能力將大幅提升。”姜俊賢説。

  看好團膳、美食商城

  在姜俊賢看來,未來中國餐飲業最具潛力的機會點還在一些新興業態,如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團膳就是其中之一。

  前不久,中央提出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北京市也提出了促進生活服務業的行動計劃,而這些都為團膳發展提供了機遇。目前不僅大型廠礦、機關在用團膳,不少宿舍家屬院、大型社區也開始走團膳的路子。團膳的顧客群相對穩定,餐品品種也是由企業主導,雖然看似利潤較薄,但卻是穩穩噹噹掙錢。

  姜俊賢一直有個遺憾,那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為運動員、教練員供餐是由國外團膳企業承擔的。他相信,憑著餐飲業如今的水準,中國餐飲人完全有能力承擔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餐飲供應服務。

  此外,中小餐飲井噴式增長,以及零售業受電商衝擊大量退出商業地産,未來匯聚眾多小餐飲的美食商城也將迎來發展機遇。為適應這一趨勢,中國烹飪協會專門成立了中華小吃專委會,並策劃成立小吃推廣公司,希望以專委會為平臺,整合全國各地小餐飲,聯合起來去與各地的商業地産對接,通過專業化服務促進這一業態更好發展。北京商報記者 徐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