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餐飲業回歸大眾化 2015年邁上3萬億元新臺階
- 發佈時間:2016-02-18 18:32:51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北京2月18日電 題:我國餐飲業回歸大眾化 2015年邁上3萬億元新臺階
新華社記者
中央八項規定實施三年來,各地高端餐飲企業或逐步退出市場或經歷“大浪淘沙”謀求轉型,餐飲業回歸大眾化消費。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餐飲收入首次突破3萬億元,同比增長11.7%,行業發展亮點頻現。
擠泡沫 重洗牌 大批企業“成功轉身”
2015年7月,一桌飯動輒數千上萬元的高檔餐廳“湘鄂情”關閉了北京最後一家門店,徹底退出餐飲業。而在四川成都,高檔酒樓“獅子樓”總店改頭換面,砍掉了628元一份的“佛跳墻”,把部分停車位改為存放電瓶車,讓曾經“過店不入”的普通百姓變成了常客。
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馮恩援介紹,2012年底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後,寄生於公款和奢侈消費的高端餐飲業首當其衝受到影響,一批高檔餐飲企業相繼停業,2013年全國餐飲收入增速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點9.0%。
“儘管整個餐飲業因此‘發了次燒’,但對行業自身發展來説卻是好事。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落實等於是幫助餐飲業把不正常的泡沫擠掉,重新回到健康發展的軌道上來。”馮恩援説,2013年的觸底是讓中國餐飲業回歸本質和理性消費的契機,一批轉向大眾消費的高檔餐飲企業得以在此輪“洗牌”中“成功轉身”。
記者在湖南長沙“57度湘”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新開的門店“小豬豬”店看到,這間標榜“中國最萌的烤肉餐廳”裏卡通玩偶遍佈,黃金時段消費者需要排長隊等位。“200平方米的店,一天翻臺可達7次,客流達1000多人。”該公司市場總監肖賽峰介紹説,其實幾年前“57度湘”主打的是高檔餐飲會所品牌,2012年高檔餐飲品牌的營收佔全公司60%以上。如今公司旗下8個餐飲品牌中,中檔消費約佔75%,2015年,公司新增的124家店面幾乎全是中檔門店。
多元化、多層次:大眾餐飲市場份額超八成
整個餐飲業穩中有升的發展態勢顯示,大眾化市場需求是行業逆勢回暖的最大動力。商務部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大眾化餐飲市場份額已超過80%。據中國烹飪協會統計,過去全國餐飲百強中基本都是高端餐飲,但目前快餐類企業已有19家,營業收入佔全國餐飲百強總營業收入的近4成。
馮恩援認為,我國餐飲業發展正呈現出“三小三大”的新特徵:
“小店面大後臺”,産業鏈條全面延伸。中華老字號“全聚德”圍繞品牌産品開發副産品、發展食品加工業,並將銷售北京特産的“京點食品店”開到了北京南站、首都機場等地。2014年,“廣州酒家”食品加工業佔總營業收入的74%,達10億元以上。
“小産品大市場”,連鎖經營漸成規模。創立於杭州的“外婆家”餐廳主打杭幫菜,就餐環境時尚精緻,市場定位卻很“親民”,平日裏基本每家店都有排隊等位的場面。目前“外婆家”餐飲集團在60多個城市推出了“蒸年青”“動手吧”等十幾個子品牌,全國連鎖門店數超過160家。
“小群體大眾化”,高端市場仍可深耕。杭州市餐飲旅店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尹麗華認為,隨著人們消費觀念、品質意識的變化,大眾消費中仍存在一定的高檔需求。比如每人平均消費300元左右的“大董烤鴨”在北京的門店不降反增,從2012年的3家擴大到2015年的10家,其具有創新專利的烤鴨、飽含文化創意的“大董意境菜”等,成為吸引高端消費者的賣點。
風氣正、政策好:正本清源助力餐飲業再發展
談及餐飲業此次“化繭成蝶”度過轉型期,業內人士紛紛表示,中央八項規定把餐飲業的發展拉回正軌。成都市美食之都促進會會長何濤説,公務消費帶起的畸形消費理念受到遏制後,餐飲業逐漸回歸服務本質,這促進了餐飲業的良性、健康發展。
有關部委出臺政策引導餐飲業“除舊疾、樹新風”也起到積極作用。商務部在2014年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大眾化餐飲的指導意見》,並於2015年在杭州、廣州、成都3市開展了優化餐飲業發展環境試點。試點城市採取簡化行政審批、減輕企業稅費負擔等措施,引導餐飲企業迎合大眾需求,提供平價特色服務。
“雙創”浪潮中,作為傳統創業增長點的餐飲業也在新一輪的技術創新中煥發新生,搭上了“網際網路+”的順風車,掀起一股運用新模式、新技術、新服務實現多元化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雙創”風尚。
借助於“網際網路+”的餐飲外賣業在2015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中國烹飪協會的調查顯示,目前通過網路和企業APP訂餐的比例已達到40%。北京“宅食送”合夥人谷盈陽告訴記者,2015年受國家“雙創”政策鼓舞,她下海與幾個朋友共同創業。“宅食送”作為垂直外賣O2O品牌,主要針對寫字樓白領人群,提出了“名廚美食外賣”“煮飯洗菜都用凈化水”“30分鐘內送達”等服務承諾,在不同商圈開出多家連鎖店,創業不到1年就獲得1500萬元首輪融資。(記者楊舟、呂昂、楊迪、謝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