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高虎城:TPP並非針對中國並非與RCEP對立

  • 發佈時間:2016-02-23 16:07: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2月23日電(記者 袁晗 蔡夢曉)23日上午10時, 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介紹2015年商務發展情況,並答記者問。高虎城説,各國的發展水準和階段不同,這種評估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我們不認為TPP是針對中國,我們也不認為TPP和RCEP是對立的,而我們恰恰認為是並行不悖的。

  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今年1月中國的進出口下滑了9.8%,你怎麼看今年的外貿形勢,全年外貿的目標是多少?第二個問題,有關“一帶一路”,今年是中國全面落實“一帶一路”的關鍵年頭,您怎麼看“一帶一路”如何抗衡美國的亞太再平衡的策略?尤其是現在我們看到美國領導的TPP已經完成了談判。還有,“一帶一路”將如何和中國倡導的亞太自由貿易區形成互補?謝謝。

  高虎城:關於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問題,1月份我們看到了中國外貿進出口仍然在下滑,除了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民工大量提前返鄉等因素之外,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進出口都是下滑的。我這裡有一組數字,我就不一一講了,大部分都下滑10%以上。應該説,從全球的貿易和經濟發展上來説,中國1月份的外貿持續了2015年的形勢。

  關於中國的對外貿易,我想借這個機會談一下2015年的情況,可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2016年中國外貿的發展。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當中,2015年全年的外貿進出口預期目標是增長6%左右。全年實際進出口按美元計算是8%的負增長,其中出口下降2.9%,進口下降14.1%,進出口總額是39600億美元。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這是近期很多人關注的一個問題。

  在我給大家介紹這個差異之前,我想先説明一件事,就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中國外貿平均每年以15.3%的速度增長,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的時候,進出口額只有5000億美元左右。去年預期目標和實際結果之間存在較大落差,實際上近20年來這個落差始終是存在的,一些年份甚至比去年還大。只是我們在高速增長的時候不注意這個事情。我舉一個例子,2003年的政府報告提出進出口增長7%的預期目標,實際的結果是增長37.1%。再比如,2007年我們提的是“出口增速保持較高水準,進口規模適當擴大”,並沒有提出具體預期目標來,結果增長23.6%。再比如,2009年我們預期增長8%,實際下降了13.9%。我查了一下,近20年來,預期目標和實際結果相匹配的年頭沒有超過5年。為什麼大家不注意這個情況?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高增長,不習慣負增長,認為負增長有問題,實際上2015年全球貿易都在負增長。最近世貿組織公佈了2015年71個主要經濟體的進出口數據,出口下降11%,進口下降12.6%。剛才我説,中國的外貿仍然是一份滿意的答卷,就是當全球貿易都在增長的時候,中國的增長速度是高於其他主要經濟體的,當全球的貿易都在下降的時候,中國的下降幅度是最低的。中國仍然保持著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位置,而且在全球貨物貿易的份額當中有了比往年更快速度的提升,由佔全球貿易總額的12.2%提升了一個百分點達到13%以上。6%的預期目標到8%的下滑,在這20年當中並不是一個突出的或者非常明顯的現象。我們也應該調整思維,我國外貿確實到了傳統行業要提質增效、新的行業要創新發展的階段,這裡面也有一個速度的轉換,這也是我們提質增效和創新發展必須要邁過的一個檻。

  接下來回應一下記者朋友的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2014年底測算2015年外貿進出口增長數並不是沒有依據的,因為2014年當年實現了3.4%的增長,為什麼要定6%左右呢?當時的國際機構普遍認為2015年的經濟形勢要好于2014年,最低的認為增速提高0.2個百分點,最高的認為提高0.5個百分點,這是當時全球對2015年形勢的一致判斷,我們也基本上是同意這種判斷的。舉一個例子,當時55美元一桶的原油價格,業界、學界,方方面面都認為已經到底了。很多産油國國家的財政預算,最保守的也是按60美元來做財務預算的。所以當時認為,大宗原材料、能源産品的價格是會逐步回升的。但是大家知道,去年大宗商品價格是斷崖式的下跌,原油從年初的55美元一直下跌到30美元左右。其他的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像農産品、礦産品、能源産品等等大宗産品降價幅度都在20%-50%之間,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另外一個變化,在2014年末、2015年初,我們都沒有估計到2015年地緣政治,部分地區動亂,以及各種疾病,比如説埃博拉、登革熱等一系列突變因素。局部衝突、恐怖主義等事件在不斷蔓延的同時,對經濟的影響是很大的。對這一點,我們認識到是複雜的、是嚴峻的,也判斷可能會有很多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但實際情況確實超出了我們的預料。而且到現在,這些問題走向如何,怎麼解決,在座的任何人都不能給出確切的答案。有的可能會得到有效的解決,有的可能繼續發酵。

  去年中國外貿的成績來之不易。簡單講,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一是中國的工業體系非常完整,産業鏈條很長,配套能力很強;二是中國有很強的創新能力,實際上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企業已經開始主動調整。中國的基礎教育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非常好,我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包括國家,包括每個家庭都很大。創新精神是不可或缺的,這也是中國非常強的一個競爭力;三是新興業態的發展,包括傳統産業的轉型,也包括新興業態的創新,比如説跨境電子商務,杭州進行的跨境電子商務的試點,當年一年就新增出口100億美元。最近有評論説,今年開年第一件事就是擴大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點,在12個城市推開,這是創新中的亮點;四是政府大力為企業創造一個便利化、高效率、法治化的營商環境,簡政放權,清理各種稅費,提高辦事效率,減輕企業負擔,在這方面有著明顯的改善,特別是在解決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上下了很大的力氣,各個金融機構都給予了很多支援,採取了多種形式幫助外貿企業發展。我相信這些好的趨勢在2016年還會繼續延續下去。

  時間關係,這個問題我就先説到這裡。因為這位記者朋友提了好幾個問題,我就接著回答一下你關心的“一帶一路”問題,介紹一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情況和意義。

  “一帶一路”是中國在新時期對外開放和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是新時期中國對全球合作發展、共同繁榮的一個中國建議和中國方案。習主席提出這樣一個重大的合作倡議,實際上是借用一個歷史的“絲路”符號,推動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這就是我們理解的絲路精神。它的一個重要基礎是什麼?“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不是以意識形態、發展道路、發展模式或者發展水準等標準來劃定界限,而是以政策、貿易、貨幣、基礎設施、人文等方方面面的交流合作來實現互利共贏,秉承共商、共建、共用原則,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合作倡議。我認為這是和其他倡議最大的區別。所以,“一帶一路”倡議是促進全球合作共贏發展的倡議,是一個中國方案。

  兩年來,這個倡議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響應、關注和熱議,全球著名的一些研究機構都開始研究“一帶一路”的實施,都在研究它給全球合作和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目前已經有60多個國家積極響應,一些國家同中國進行了戰略對接,並且提出了具體的合作想法。正如總書記曾經在演講中講的一句話,“一帶一路”不是中國的獨唱,而是各國的合唱。兩年多來,“一帶一路”建設已經取得了一些收穫,一批重大項目已經開工,中國的西部成為了在新形勢下對外開放的一個前沿,中部的開放加快推進,東部迎來了再一次的産業升級、合作升級。

  我們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在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白俄羅斯、泰國、埃及、肯亞等等,可以舉出很多例子來。現在我們在世界各地已經設立了75個境外經貿合作園區,為所在國創造了大量稅收和就業。據統計,近四年來境外中資企業向投資所在國繳納的各種稅金超過了1000億美元,2015年末在境外中資企業工作的外方員工近90萬人。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共商、共建、共用的原則,就能夠和世界各國一道集思廣益、相向而行,“一帶一路”建設將取得更多的合作成果,惠及更多的國家和人民,共同推動全球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回到你所關心的TPP,我已經幾次對TPP作過一些回應。首先回顧一個聲明,2014年中國主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的聲明當中指出,TPP和RCEP都是亞太地區推動亞太自貿區建設的路徑選項,所以,中國對任何持開放、包容、透明的地區自貿協定安排是持開放態度的。TPP今年2月4號在奧克蘭簽署之後,正式文件才全文公佈,英文是600頁左右,附件3900頁左右,現在在商務部所屬的對外貿易國際合作研究院的網站上中文已經全部挂出來了,供有關的業界、學界人士去研究和評估。我們認為,各國的發展水準和階段不同,這種評估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我們不認為TPP是針對中國,我們也不認為TPP和RCEP是對立的,而我們恰恰認為是並行不悖的。在2014年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啟動了亞太自貿區建設的戰略性框架研究,我們還會繼續推動這項工作。

  最後我想説的是,歷來我們看全球貿易和投資規則的演變,都是兩個輪子在轉,當多邊體制的輪子快的時候,區域的就慢一點。當多邊的輪子稍微慢一點的時候,區域的就快一點,但是最後一定要回到一個統一的、全球規範的多邊貿易體制框架當中,為什麼?很簡單,因為任何一個自貿協定,無論他的標準如何,開放度高低,首先是適用於成員國和成員方發展水準的,但是最終要形成一個全球通用規則的話,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必須要有市場,無論標準是什麼,如果不考慮市場因素,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RCEP就兼顧了這一點,RCEP是各方面差異性最大的一個區域貿易的安排,這是在2011年由東盟率先提出的,因為東盟通過5個自貿協定,同6個國家建立了自貿區,其中通過一個自貿協議同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建立了自貿區,同中國有自貿區而且今年實現了升級,同南韓有,同日本有,同印度有。RCEP就是通常所説的“10+6”,即10個東盟國家加6個國家的談判。

  為什麼説差異性很大呢?大家看這“10+6”是怎麼組成的,從發展道路和政治體制的選擇上差異很大,從每人平均GDP上來説,有不到1000美元的國家,有超過5萬美元的國家。從國土面積上來説,有幾十平方公里的,十幾萬平方公里的,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差異性是非常之大的。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RCEP當中有7個成員本身就是TPP的成員?我認為儘管發展水準不同,各方面差異很大,但在包容、開放、透明的原則下,TPP和RCEP都是通向亞太自貿區的途徑和選項。謝謝!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