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宸:金融創新風險不容忽視
- 發佈時間:2016-02-23 06:4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是金融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商業銀行的生命線。金融創新提高了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提高了金融業運作效率,推動了金融的深化和發展。但金融創新也是一把“雙刃劍”,在推動經濟金融發展的同時,也可能帶來新的金融風險,如果處理不當,它會加大金融風險,引發金融危機,甚至會對整個經濟造成破壞性影響。
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曾經打過一個形象比喻:“金融創新如同飛機,它為人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能夠讓人們更快地到達目的地。不過一旦墜毀,後果將非常嚴重”。從英國巴林銀行破産到美國雷曼兄弟公司、華盛頓互惠銀行倒閉,從東南亞金融危機、拉美金融危機到美國次貸危機,無不表明金融創新使得金融機構面臨更多的風險。因此,金融創新風險不容忽視。
金融創新意味著要進入新的領域,易帶來新的風險。在金融創新中,金融機構往往要從事不熟悉的業務,使用新的流程,建立新的渠道,以及接觸不熟悉的客戶。當一種創新産品和業務出現時,收益往往易於確認,但如何識別並量化其中的風險常常並無先例可循,由於確認收益和風險的不對稱性,在創新的過程中,金融機構容易提高風險偏好。
金融創新産品發展變化迅速,增加了風險的複雜性。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金融衍生品規模極度膨脹,設計越來越繁複,往往是靠複雜的數學模型估值,定價難度很大且缺乏必要的透明度。而且對其基礎資産品質缺乏有效管理,經過多次打包後,創新的衍生産品日益脫離實體經濟需求,投資者很難理解其結構和風險鏈條。與此同時,風險管理責任不明確,很多金融機構對於自身在這些産品上承擔了多少風險敞口也並不清楚。由此造成風險的複雜性、突發性和傳染性均大大增加。
一些金融創新以監管套利為目的,增大了風險的隱蔽性。監管套利實際上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鑽空子”,主要指金融機構利用監管差異和模糊地帶,選擇按照相對寬鬆的標準展業,以此降低監管成本、規避管制和獲取超額收益。這種對於監管、會計、稅收等制度的套利行為,對經濟社會的附加值不大,但使得風險更加隱蔽。甚至還有一些機構打著創新的幌子,從事非法集資等違法違規活動。這些監管套利行為游離在監管範圍之外,其風險性質和規模不易確定,增大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和金融風險,嚴重妨礙了公平競爭,並削弱了監管的公信力,應引起高度重視。
一些金融創新脫離實體經濟需求,容易加大系統性金融風險。近年來,國際上金融創新的一個重要表現是迅速發展的影子銀行。一些游離于監管體系之外的影子銀行産品,並非出於實體經濟發展需要,實質是參與者獲得超額利潤和監管套利、“自娛自樂”的平臺,成為此次國際金融危機迅速深化和蔓延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我國金融體系運作總體穩健,影子銀行作為傳統銀行體系的有益補充,在服務實體經濟、豐富居民投資渠道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對其中可能存在的系統性風險隱患不能掉以輕心,要增強大局意識和憂患意識,在發揮金融創新積極作用的同時,將負面影響和系統性風險降到最低。
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是—對矛盾的結合體,過度追求金融創新而忽視風險管理,引發的風險會侵蝕銀行資本和利潤,嚴重時還會導致銀行破産;反之,過分強調風險管理而抑制金融創新,則會導致銀行的活力不足、客戶流失、市場份額減少,從而難以避免利潤損失甚至被兼併收購的命運。因此,商業銀行要保持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在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之間尋求適度的平衡。
作者簡介:歐陽宸, 中國金融創新聯盟秘書長。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