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機器人産業:厘清時代需求與發展路徑

  • 發佈時間:2016-02-22 03:52:4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機器人,這顆鑲嵌在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近幾年掀起了産業化的熱潮。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應用市場,市場規模擴張速率連續4年超過50%。據統計,我國40多家高新區規劃了機器人産業園,30多個城市把機器人作為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重點支援,直接和間接的機器人企業已有4000多家,近50家上市公司開始從事機器人産業。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機器人在“量”的猛增背後仍存“質”的隱憂,機器人産業短缺和過剩並存——

  産業發展要熱更要實

  ——訪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先進製造處研究員劉進長

  本報記者 董碧娟

  機器人熱潮催生了一些冷思考:機器人是不是過熱了?我國機器人産業面臨哪些挑戰,該如何突破?帶著這些問題,《經濟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了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先進製造處研究員劉進長。

  記者:有人認為當前機器人發展過熱,對此您怎麼看?

  劉進長:對這個問題要作綜合且客觀的分析。可以説,機器人産業的“熱”是我國經濟新常態下應該出現的,因為它是經濟轉型必不可少的利器。我國是製造業第一大國,但大而不強,生産效率低,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上升。全球製造業一方面開始回流發達國家,另一方面又流向東南亞等地區,使我國製造業面臨“後有追兵,前有堵截”的兩難境地。當前,我國機器人的密度,即每萬名工人當中裝備機器人的臺數,不到世界平均水準的一半;在我國市場銷售的工業機器人中,國産佔比不到30%,這些都説明我國機器人發展還有巨大的空間。

  再從基礎條件角度談,我國從1986年開始大力支援機器人研發,培養了大批機器人領域人才,也掌握了機器人的相關基礎技術。同時,在産業領域也涌現出了瀋陽新松、安徽埃夫特、廣州數控、南京埃斯頓等一批明星機器人企業,合力完善了産業發展的基礎。綜合以上各層面,可以説,現在談機器人過熱為時尚早。

  記者:您認為我國機器人産業面臨哪些挑戰?

  劉進長:我國機器人産業正步入黃金髮展期,但同時也面臨很多挑戰。雖然近些年國産機器人市場份額不斷增加,但總體份額仍然較小。在基礎件方面,作為工業機器人三大基礎件的減速器、電機和控制器都需要進口,導致國産機器人成本壓力很大,難有競爭力。

  在技術方面,雖然我們“十二五”之初就啟動了倣生機器人研究計劃,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但在可靠性和智慧控制方面與國外企業比仍有差距。同時,我們在倣人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方面也落後於國外先進技術。所以説,我國機器人産業不僅要“熱”,更要“實”,應敢於直面挑戰和瓶頸,而不是簡單地模倣。

  記者:我國該怎樣系統推進機器人産業發展?

  劉進長:我國機器人産業發展需要依靠三個方面。首先,依靠政府。要緊扣機器人産業發展的脈搏,不斷探索完善相關政策。這個過程中,政府應該進一步強化對機器人領域的人才支撐,吸引更多人才“體面地”創新創業,不斷提升創新能效,強化機器人産業發展的基礎。

  其次,依靠金融。當前我國雖然有很多産業基金,但真正投在機器人領域的仍然較少,大部分還持觀望態度。因此要鼓勵和引導産業基金進入機器人領域,把資本的力量用足、用到位。

  此外,還要依靠市場。機器人産業的發展必須瞄準市場需求。如果機器人製造出來了沒有人用,滿足不了社會發展的需求,機器人産業將難以快速發展。

  記者:現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涌動,很多人開展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創新。創業者應該著力於哪些方面?

  劉進長:當前至少有四大技術領域應該重點關注——

  一是與人共融的人機協同技術。人機協同是機器人發展的重要趨勢。機器人和人要共同工作,就需要安全技術保證機器人不傷害人,同時還需要一系列智慧技術,讓其領會人的意圖,與人和諧共存。

  二是面向大數據的雲機器人技術。通過發展雲機器人技術,增強機器人的適應能力,使機器人通過數據挖掘自學習、自成長來不斷完善自身功能。

  三是可重構和自適應技術。可重構技術就是説,我們生産一種手機的生産線,可以在短時間內重構成生産另一種手機的生産線,甚至生産其他電器。

  四是感知技術和環境理解技術。當機器人進入非結構化的陌生環境後,能夠很快將其變為結構化環境,這對機器人服務人類至關重要。

  記者:更多企業進入機器人領域,將會帶來更激烈的競爭。企業該如何應對?

  劉進長:企業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的方向。領軍企業應該瞄準未來,目標更長遠,敢於啃硬骨頭、瞄準前沿難題前進,有爭做世界一流的心氣。小企業應該更務實,聚焦當下,深耕于細分領域,做優做強,通過專注贏得競爭力。

  清醒看待機器人“井噴”

  ——訪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公司總裁曲道奎

  本報記者 孫潛彤

  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應用市場,機器人企業也在短短幾年間從幾十家發展到幾百家,市場規模擴張速率連續4年超過50%。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機器人産業仍然存在三大問題,一是技術空心化;二是應用低端化;三是市場邊緣化。針對這些問題,《經濟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了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公司總裁曲道奎。

  記者:目前大多數人認為機器人産業的“黃金時代”來了,從行業內的角度如何看待機器人産業井噴式的爆發增長?

  曲道奎:目前我國機器人産業的短缺和過剩是並存的。機器人“量”的猛增背後仍存“質”的隱憂。

  從宏觀和市場潛力上看是短缺。機器人全球平均密度是0.62%,中國只達到0.3%。機器人發展了半個世紀,全球也只有200萬台,作為一個産業來講這個數字微乎其微。同時,在工業領域之外,如養老、醫療等服務於人們生活的機器人還有很大市場空白。國際機器人聯合會認為,發展工業機器人的最大動力是各國工業4.0及類似舉措的實施,預計到2017年,全球機器人産業規模將達690億歐元。

  過剩是指國産機器人多集中于低端應用領域,低附加值産能過剩。比如,論複雜程度,多關節機器人市場國外公司佔了90%;論作業難度(主要體現在焊接領域),該領域國外公司佔84%;論行業高端應用(集中在汽車行業),國外公司佔該行業的90%。而國産機器人種類主要是搬運、碼垛等低端機器人,應用領域多在家電、基礎製造領域。可以説我國機器人在技術層面、作業層面、應用行業層面都處於劣勢地位。

  記者:徘徊在産業鏈低端的並不只有勞動密集型企業,像機器人這樣的技術密集型行業怎麼改變被邊緣化的命運?

  曲道奎:機器人核心技術有設計技術、編程技術、控制技術、作業技術,關鍵部件有驅動器、伺服系統、高精度的減速器等。中國大部分企業在核心技術、核心部件有欠缺,這就是一個大問題。雖然我們的市場發展起來了,但真正的核心部件“空心化”,由此不可避免地促成應用市場“低端化”,被主流市場“邊緣化”。

  解決這個老毛病,僅靠企業自覺是不夠的,還要國家和社會的支援。例如歐盟目前每年出資近8000萬歐元支援機器人新研究項目,覆蓋從技術研發到産品部署的完整價值鏈,並與産業界和學術界達成戰略合作,“政、産、學、研”合作項目涉及工業和服務機器人,在這批項目中,歐盟出資7億歐元,産業界出資21億歐元。因此,部署和實施“中國製造2025”時,要將智力資源引向重點行業,實施集中突破。比如,傾力建設機器人研發平臺、檢測平臺、標準平臺,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率先突破機器人共性核心技術,通過機器人創新聯盟進行技術合作、擴散。

  記者:當中國傳統經濟遭遇資源瓶頸及勞動力紅利漸失的衝擊,機器人唱主角的無人化工廠正在掀起生産模式變革,中國機器人産業準備好了嗎?

  曲道奎:當前,很多企業固守傳統,把不景氣歸結于經濟週期,其根本的因素是生存發展模式改變了。當“網際網路+製造業”蔚然勃興之際,傳統機器人還沒有跟上。目前機器人正處在一個由機器向人的轉捩點上,也就是智慧的提升。傳統機器人既沒有感知系統,又沒有靈巧的作業系統,只能在結構工作環境下做程式化、規定性的工作,不能和人協同工作,其已經進入到低附加值時代。機器人“進化”,從計算智慧進入到感知智慧再到認知智慧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眼前需要重點突破的是感知智慧領域。而要在該領域中有所突破,當務之急是要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在新一輪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

  新一代機器人必須滿足大數據、雲計算、網際網路支撐起來物物相連、物物相通的新要求。新的機器人和傳統機器人內涵上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製造業只是機器人介入的領域之一,另外在醫療、國防安全、服務生活領域,新一代機器人的發展空間大到不可想像。儘管服務機器人的前景被看好,但大家都看不清會在哪個細分領域爆發,市場何時啟動,盈利模式是怎樣的,都需要探索。

  中國機器人産業園區現在有40多個,有機器人概念的上市企業超過百家。但做好機器人産業不能光靠“概念”,片面追求量的滿足,要看到差距,要厘清時代的需求和現實的發展路徑。

機器人(300024) 詳細

機器人 詳細

漲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藍英裝備 10.95 10.05%
2 光啟技術 27.78 10.02%
3 紫光股份 80.14 10.01%
4 賽為智慧 18.52 9.98%
5 上海機電 22.65 6.59%

跌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華昌達 10.89 -6.76%
2 韻達股份 47.84 -4.32%
3 雅化集團 12.83 -4.25%
4 海源機械 16.64 -3.70%
5 美的集團 52.84 -3.10%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