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老郭的“引力波”不是科學的引力波

  • 發佈時間:2016-02-22 03:32:0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劉 莉

  一夜之間,很多人發現網路上“引力波”的第二輪熱潮來襲。而掀起這輪熱潮的是一段5年前的視頻。初中畢業的下崗工人郭英森參加電視節目《非你莫屬》,在闡釋他“發現”的一種可以讓汽車不要輪子,讓人長生不老的理論時,提到了“引力波”一詞。視頻中,他遭到主持人和嘉賓的冷嘲熱諷。隨即,今天朋友圈中便出現了這樣的標題《拱手相讓的諾獎 下崗工人5年前首提“引力波”遭無情打壓》,“尊重知識何其難”、“我們欠他一個道歉”……事實真是這樣的嗎?

  “這段視頻我看了。説他與諾獎擦身而過,為他鳴冤抱屈,這件事很荒唐。”從事科學史研究的清華大學教授劉兵告訴科技日報記者。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1916年,愛因斯坦在此框架下發表論文,提出了引力波的理論構想。今年2月11日,美國鐳射干涉引力波觀測臺(LIGO)宣佈直接觀測到引力波。這是一個物理教科書中可以找到的名詞,説郭英森是“首提”顯然是誤傳,説他自創的理論能衝擊諾獎也是無從談起。

  “這個人是典型的‘民科’。”劉兵這樣評價視頻中的郭英森。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田松與他的看法不謀而合。何為“民科”?曾對這一群體做過多年研究的田松對它的定義是: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他們或者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或者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者致力於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但是他們卻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本範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總的來説,他們的工作不具備科學意義上的價值。這裡的科學共同體,通俗意義上可以理解為主流學界。而“民科”和那些“業餘科學愛好者”是有區別的,後者可以愛看星星愛收集蝴蝶標本,但絕不會去推翻顛覆天文學的重大理論。更關鍵的是後者會用科學共同體認可的方式與主流科學界交流。

  田松把“不能交流”看作鑒別“民科”的核心判據。他有一個誇張的説法:如果“民科”給你打電話,你放下聽筒離開十分鐘,回來後你會發現,他完全沒有察覺到你的離開。“很多‘民科’只想傾訴,不願傾聽。這反映了其偏執的心理特徵。”田松説,“民科”大多偏執地認為自己懷揣著天下最了不起的科學理論,任何人的不同意見他都聽不進去,認為你不懂,或者認為權威在打壓他,或者認為別人要剽竊他的理論。

  由於偏執,“民科”往往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甚至與世俗社會也難有正常交流。他們中的很多人為了心中的“科學理想”妻離子散、九死而不悔。正是因為太想被認可,所以即使知道別人會取笑他,他還是會去參加《非你莫屬》這樣的節目。

  很多人説,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時是伯爾尼專利局的審查員,華羅庚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轟動數學界時也只是金壇中學的一名庶務員。他們算不算“民科”?田松認為,他們不算,因為他們都是用科學共同體認可的發表科學論文的方式與科學界交流,並獲得認可,他們是“業餘科學愛好者”。但“民科”卻不會這樣做,他們甚至寫不出符合最基本條件的科學論文。

  在田松看來,如果要説道歉,節目組應該因為他們對郭英森沒有起碼的禮貌和尊重而道歉,而絕不是因為他的科學理論。

  “民科”幾乎在每個國家都存在,但像中國這樣大的規模卻不多見。田松認為這與我國特殊的歷史環境有關。“民科”大多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接受普遍的理想主義教育,1978年科學大會召開、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等又將科學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讓很多沒有受過系統科學教育,但又有濃厚理想主義色彩的人開始獨闢蹊徑研究“科學”。“年輕人中‘民科’就很少,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那些特殊的歷史階段。”

  劉兵在接受採訪時特別提到,出現為郭英森抱屈的荒唐事件,應該讓我們認識到,“我們對引力波的科普傳播本身有問題,表面上一個科學發現的事件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其實這種傳播並沒有讓更多人了解引力波到底是怎麼回事,它的發現有什麼意義,只是把它作為一個話題,新鮮事,獵奇的概念來傳播”。

  (科技日報北京2月21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