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聽不懂引力波,該相信科學家嗎?

  • 發佈時間:2016-02-22 03:31:5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高 博

  近來“引力波”成了熱詞。然而許多網民被媒體啟蒙之後,仍然表示不懂。一些激烈的批評者甚至懷疑發現的有效性。在科學極端專業化的現代,普通人如何才能認同雲裏霧裏的科學結論?

  曾就讀于中科院的理論物理學博士鮑得海,在部落格中提出了7個問題,質疑LIGO的結論太誇張,“就一段0.5秒的一次性觀察記錄”,無法既證明愛因斯坦的引力波理論又證明一次雙黑洞併合事件。鮑得海的質疑看起來簡短又“不專業”,但在網路上廣為轉載,還引來了LIGO科學家的逐條辯駁。

  “科學家證實了引力波存在的消息迅速傳遍各種媒體,仿佛大家都非常熱愛物理學。”科學文化觀察者、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劉華傑説,“媒介和大眾憑什麼相信科學家的新聞發佈?為什麼更相信這次而不是那一次?圈外人士有辦法‘理性’地判別‘事實’嗎?坦率地説,不容易或者幾乎不可能。”

  “大科學時代,我們獲得的相當多知識,都基於我們相信科學家,而不是基於我們自己理解了並檢驗過了他們的結果。”劉華傑在部落格文章中説,“科學和社會都需要秩序,愛因斯坦100年前給出了一幅令人動心的大理論,此理論描繪了科學家需要的特別秩序。愛丁頓的觀測以及今日的LIGO實驗結果被迅速接受、傳播,都符合對這一秩序的渴望。”

  劉華傑提到:“當年愛丁頓的觀測據説完美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但科學史家事後的分析表明並非如此。當時人們(科學家、媒體、百姓)太希望那是真的了,那次日食觀測結果誤差被大大低估(涉及溫差、底版品質、數據的取捨等),因而不能算‘證明’。”

  “雙黑洞併合”的民間大熱,會不會是“愛丁頓日食觀測”事件的重現呢?實際上,探測神秘的引力波,本來就是個容易引起爭議的題目。1960年代,美國人韋伯利用壓電裝置(微小形變影響金屬塊的電位)去探測引力波。並且很快聲稱成功,直到2000年去世前他還陸續宣佈成果。但別的實驗室很快發現無法重復。這件事損害了引力波探測的聲譽。

  在2004年出版的900頁的《引力陰影:搜尋引力波》一書中,社會學家哈裏·柯林斯詳細報道了韋伯和LIGO幾十年來的科研活動,以此來展現大科學時代的科研是怎麼一回事。柯林斯的研究顯示,對引力波的探測中,科學數據實際上是有相當的解釋靈活性的,而且科學爭議的解決有時並不那麼“科學”。柯林斯的一系列研究頗受科學界的認同和關注,以至於《自然》雜誌在去年報道謠傳發現引力波時,還採訪了柯林斯。

  然而,在盲從科學家和質疑科學家之間,柯林斯持中間立場,他審慎認同當代科研的有效性,而且刷新了人們對“專家”的認識。

  柯林斯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他多年浸泡在引力探測學的圈兒裏,成了這個社區的半個成員。“我跟我的新同事在餐館、食堂和咖啡吧聊天,我發現我開始談論物理了——有來有去的科學閒聊。有時候我建議他們在實驗室裏試試別的,我的話並沒有被一笑置之。”在2008年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柯林斯説。

  柯林斯説這讓他感到有趣——“一個只有社會學學位的人,跟物理學家聊物理。我不會數學、設計電路或者焊電線,我也不會為論文做出貢獻,但我就是能談引力波物理學。”柯林斯從而悟出了當代科學的“專業性”實質是“互動的專業性”。

  柯林斯採訪的一位曾任職LIGO的大腕兒科學家,在大科學裝置團體辯論應採取何種技術方案時能一錘定音。這位科學家回憶説:“當我説話的時候,屋裏子的人看著我,好像在説‘他是有譜的,他全考慮到了,他是對的’。但如果有人説:‘好吧,我們同意,現在去設計這個系統吧’,那我幹不了,我沒法坐下來寫出公式。但我能畫出一張各部分運作圖,以及為什麼各部分技術可行,最難的部分是‘我懂這門語言’。”

  柯林斯把“懂這門語言”,或者説“互動的專業性”,看作是一種技能,這種技能就像騎自行車一樣,是能感覺但不好描述的。在一張“專業性週期表”中,柯林斯列舉了科學家的20種“專業性”技巧。

  由此,柯林斯不贊同大眾對科學專業性的貶低。儘管他認為,科學和技術帶不來社會主流需要的確定性,但仍應該對之持一種中間立場。大眾可能永遠無法搞懂引力波物理學家在幹什麼,但如果貶低專業性,相信每個人都能在這一問題上像專家一樣發言,那對社會也是危險的。

  在給科技日報記者的郵件中,柯林斯説,問是否應該相信LIGO“就像問第一次登陸月球是不是在亞利桑那州的沙漠裏造的假”。

  “答案總歸是社會邏輯學的,”柯林斯説,“怎麼會有牽扯到這麼多人的一個大陰謀?我認為人們要相信LIGO的發現,否則將意味著不相信我們社會運轉的方式。”

  (科技日報北京2月21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