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當公眾遇到“引力波”:科學的“身段”還能更低點嗎?

  • 發佈時間:2016-02-21 01:30:3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週末特別策劃

  本報記者 遊雪晴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艱澀難懂的理論物理學沒有預兆地高調了一把:“引力波”在朋友圈刷屏,如果你還不知道發生在13億光年遠處那兩個黑洞糾纏的故事,可就真out了!

  微網志、微信公號、網站、傳統紙媒都在以各種形式推送著這一重大科學發現,某科普網站的相關文章閱讀量幾天時間就突破了200萬,一夜之間,似乎只要被這“時空漣漪”波及到,人人都成了忠實的“科學迷”。

  這種盛況讓做科研工作,尤其是搞基礎研究的專業人士大呼意外。“雖然近幾年科學新聞比以往被關注得更多,但在社會中依然不是主流。這從近年來基礎學科專業招生比較困難也可以看出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綜合處處長魏紅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基礎科學的門檻還是比較高的,不論是知識儲備還是職業情懷。”

  的確,對於這次“引力波”新聞,圖文、漫畫、視頻……不論科普達人們用哪種手段進行解讀,大部分讀者看後的反應還是不明覺厲,看個熱鬧。“我們整個社會公眾的科學素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資深科普作家史軍,常年帶學生出國進行深度科普遊學,他對此感觸頗深,“這可能與歐美各國的科研機構有意識地放低身段,向公眾開放、讓公眾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研究工作有關。”

  史軍認為,這種情況與歐美國家的科研體制有關,對於沒有任何實際産出而花費巨大的基礎研究而言,如果想得到政府或者基金會的資金支援,就必須將研究項目解釋清楚,讓公眾了解。而從公眾層面講,這應該算是一種科學福利,科學素養的提高也就順理成章了。

  初二學生單樂與今年寒假可是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這種科學福利!對於熱愛天文、物理、太空探險的他來説,春節假期在美國休斯頓航太中心度過的一天,他説,太令人興奮了!置身於真實的太空梭、國際空間站、阿波羅登月艙、土星5號大推力火箭之中,切身感受航太員的太空生活,宛如科幻電影、網路遊戲再現。

  而最讓他意猶未盡的則是進入毗鄰的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約翰遜宇航中心研究辦公區域參觀,坐在當年指揮阿波羅登月的控制中心裏,聽工作人員講述曾經發生的故事。“如果趕上週五,就有機會與宇航員一起午餐啦!”這一切,在國內幾乎是不敢想像的。(單樂與的參觀感受參見他寫的《NASA,我來啦!》)

  “與博物館、科技館單純地展示科研結果和知識介紹相比,進入科研機構內部實地體驗會獲得不一樣的感受。親臨其境地了解科學研究過程,看到那些絢麗結果背後的艱苦、枯燥、煩悶乃至失敗和挫折,都會對公眾理解真實的科學研究有幫助。”史軍説,“而對於孩子來説,這種深度體驗、與科研人員交流會對他們養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大有裨益。”

  史軍告訴記者,其實近年來在國內,這種讓公眾走入科研院所的活動也時有舉辦,只是由於次數較少,時間過於集中,許多活動還是形式感太重。“不過有一些科研機構在這方面做得不錯,值得鼓勵和借鑒。”

  每週兩節的校園科普課堂、網路公開課、科普開放日、科技創新大賽輔導、關注人數超過10萬的科普微信公眾號……中科院物理所在科普和科學傳播方面的工作算是有聲有色,頗引人矚目。

  “我們所領導常説,作為國立科研機構,又是全額由國家財政支援的基礎學科科研院所,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讓公眾了解科研工作的意義和過程,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魏紅祥如此介紹他們這樣做的初衷。

  “雖然做不到像NASA那樣常態化地讓公眾走進我們的實驗室,但每年科技週期間的公眾開放日,我們都會接待上千人來所裏參觀,每個實驗室和大型實驗設備前都圍滿了人,公眾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是非常高的。”魏紅祥説,“公眾科學素養的提高,我們這些科研人員責無旁貸。”

  魏紅祥介紹説,其實現在年輕的科研人員進行科普的熱情還是很高的,只是現在科研任務重,工作壓力大,而科普工作很多都不計入工作考評範圍,沒有硬性指標,全憑大家的熱心和責任。“也許從制度上保證才是解決之道。如果今後科技部和自然基金委的項目結項驗收時,都需要交一份讓研究領域外的公眾看懂的要旨介紹,就像歐美國家那樣,那對科普工作的推動就會大很多了。”

  魏紅祥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家住雲南大山深處貧苦家庭的高中生,因為關注了物理所公眾號,而立下報考國科大、進入物理所深造的志向。“對科學的嚮往成為了他發奮努力的動力,而我們的工作只是讓科學之光照到了那個偏遠的角落。不過這再一次證明了讓公眾走近科學的重要意義。”

  (科技日報北京2月20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