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沂源蘋果憑啥走紅(鄉村觀察)

  • 發佈時間:2016-02-21 08:24: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  劉成友  責任編輯:羅伯特

  車到沂源,像進了一個大果園。拐拐繞繞,眼看導航快用不上了,就到了中莊鎮蓋冶村的盛全山莊基地,2000多畝全是果樹。“6畝蘋果,畝産6000多斤,去年價格低一些,一斤也賣了2塊多。”37歲的村民王富平説。

  山東沂源,70萬畝經果林,蘋果佔了近一半,年産7億公斤。一條蘋果産業鏈帶動30多萬農民。2015年,“沂源蘋果”以146.62億元的品牌價值首次上榜中國品牌産品。小蘋果為啥這麼“紅”?

  好地怎麼長好果?

  自主品種帶來“果樹革命”,技術有規程,管理有記錄,品質可追溯

  咬上一口沂源蘋果,你能聽到酥脆的開裂聲,吃完半小時舔舔嘴唇,還甜呢!味道密碼從哪兒來?

  “源自獨特的自然環境。”沂源縣農業局副局長王聖業介紹,沂源有“山東屋脊”之稱,特殊的頁巖土質,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這裡是名副其實的優質蘋果産業帶。

  可好地未必就結好果。上世紀80年代,沂源農民大量種植國光、紅玉等品種,年景不好時,1斤賣不上幾毛錢。沂源人意識到,要在市場上站穩,還得有自己的品種。

  上世紀90年代,西裏鎮村民李兆春在果園發現一株枝條不長、但花芽飽滿的品種,帶著一絲好奇,他嫁接了兩株,沒料到第三年就進入盛果期。從最初兩株果樹,自主培育、適度擴繁,“沂源紅”在當地掀起“果樹革命”。

  一個個老果園機器轟鳴,沂源蘋果不斷進行“新老交替”。“‘沂源紅’口感好,市場上一個能賣10多元錢,相當於原來半筐蘋果的錢。”前西裏村書記高良文説,村裏一年就改造了5000畝老果園。

  好蘋果還得有好技術。縣裏的科技特派員駐村入戶,手把手教農民,從剪枝、施肥到打藥,縣裏都有技術規程。“殺蟲劑基本不用了,每畝地節省二三百元,關鍵是效果好,看不見蟲梢蟲葉了,果子結得又大又甜。”吳家北峪果農高漢元對殺蟲燈讚不絕口。

  技術有規程,管理有記錄,産品有編號,品質可追溯。全縣規劃建設蘋果標準化基地48個,“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無激素不打蠟”,讓沂源蘋果有了品質保證。正因如此,沂源蘋果成為“奧運果”“世博果”,有了響噹噹的金字招牌。

  “論名氣,我們不如棲霞蘋果和洛川蘋果,但比糖分、比脆甜,沂源蘋果更勝一籌。”王聖業説,認定發展路徑,沂源蘋果沒有走過大的彎路,尤其是這些年,價格沒有大的起落,沒造成果賤傷農。一家有兩三畝蘋果園,每畝地收入一萬多元,是很平常的事。

  好果咋賣好價錢?

  組織化、規模化,按糖度賣蘋果,從“説了不算”到有市場話語權

  好蘋果要賣好價,要打通市場瓶頸。

  距基地四公里,盛全果蔬有限公司的冷庫外一片繁忙:三十多名婦女正在選果裝箱,蘋果個個紅潤光鮮。幾個工人把一箱箱蘋果裝上兩輛大貨車,“這車發湖南,那車發安徽,今天已經發了七車。”工作人員張永勝説。

  “這裡存了800萬斤蘋果,有公司收購的,也有農戶存的。一直到“五一”,蘋果還像現在一樣新鮮。”公司董事長張善全説。

  張善全名片上有六個頭銜,都圍著農業轉。“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了800多名社員一起致富。

  “合作社統一銷售,價格有保證。”耿莊村村民張永才説,前年6畝蘋果産了4萬斤,每斤賣了4.6元,比其他地方貴好幾毛錢。

  沂源蘋果能這麼“牛”,並不容易。張善全坦言:“過去好東西賣不上好價錢,很尷尬。現在抱團發展,有了規模,逐步有了更多的市場話語權。”

  年輕時烙過鍋餅、燒過磚窯的張善全,靠販賣蘋果撈得第一桶金,之後建冷庫、建基地,成立合作社,他註冊的“中莊”牌蘋果,成為中國馳名商標。

  如今的銷售模式也在變,從論堆賣到“按糖度賣”。記者在基地看到,工人將蘋果放在輸送平臺上,機器轉動幾下,就能把蘋果分出不同檔次來。這套無損檢測分選設備,可以按糖度分出7—20度的蘋果。“如果分選技術在全縣推開,蘋果産值可以增加30%以上。”張善全説。

  生産組織化,沂源培育山川果品、華聯果業等龍頭企業48家、農村合作組織150多個。打造品牌,穿上“金嫁衣”的“沂源紅”不僅打入大潤發、沃爾瑪等大型超市,而且遠銷俄羅斯、印尼、馬來西亞等地,年出口1200多萬公斤,創匯2000余萬美元。

  “網際網路+蘋果”成為新力量。在盛全山莊“淘寶蘋果採摘基地”,山東信源電子商務公司負責人王金剛説:“寫上字的蘋果,一個能賣九塊九,去年平安夜,一天賣了一萬個。”

  “線上行銷直接帶動線下銷售,更提高了品牌知名度。”沂源縣電子商務協會會長張偉介紹,目前,沂源進駐第三方電商平臺的蘋果企業有50多家,建設本地自營平臺4家。“一口一個親”,越來越多的果農念起電商經。

  如何“接二連三”?

  帶火鄉村旅遊,從賣蘋果到賣文化,四種模式推動産業升級

  好吃的蘋果,更火了採摘遊、鄉村遊。

  雖是冬閒,張善全卻閒不住,他正在擴建基地。“每年蘋果成熟季節,熱鬧的採摘能持續一個月時間,萬畝蘋果採摘園、特色葡萄長廊、純正農家土菜是我們的特色。每天都要接待200多人,去年光采摘就達7萬多斤。”老張邊走邊説。

  “蘋果+旅遊”,沂源依託生態優勢,首批集中建設16個示範點20個美麗鄉村,“每到秋天,一個採摘園外,汽車一停幾公里長。”王聖業説。

  張家坡鎮陽三峪村成立旅遊公司,社員入股,年底分紅。去年國慶小長假,就接待遊客近1萬人次,30多戶採摘園,總收入達150多萬元。

  “部分果農搞苗木輸出和技術培訓,效益更高。”王聖業介紹,目前沂源逐步成為一個蘋果集散地,帶動了儲運、餐飲、農資經營等服務産業,全縣有30萬人從事蘋果相關産業。

  從“燒火棍”到“工藝木雕”,蘋果帶來的效益不斷延伸。“你看,以前廢棄的蘋果木,現在精雕細刻上龍、鳳、福字等圖案,身價倍增。”西裏鎮杜氏木製品公司董事長杜繼剛介紹,“沂源紅”蘋果名氣大了,木藝生意也越來越火,通過果木加工,能創造幾十倍利潤。

  王聖業不諱言沂源蘋果的問題:園區規模偏小,佈局不均衡;産業水準低,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帶動能力弱,果品加工一直在低位徘徊。“一二三産業融合的目的,就是要拉長産業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作為山東省一二三産業融合試點縣,沂源申報了實施方案,將圍繞農民合作社融合、龍頭企業融合、農業産業聯盟型、休閒農業股份合作型四種模式,推動産業升級,生産、服務、加工、銷售“四位一體”融合發展。

  作為新型經營主體,張善全的想法是,投資搞果汁果醬加工,把市場瞄準國外,目前已和中國蘋果研究所開始研究合作。“蘋果連肉帶皮一起加工成飲料,要上就上別人沒有的。”

  “在蘋果産業鏈上,商機無處不在,就看你能不能抓住。”王金剛説,他網上銷售的蘋果,最高價一個28.8元,而精緻的包裝小木盒,卻要從魯西南的曹縣購買,這難道不是商機?

  沂源蘋果,又邁向新目標。

  《 人民日報 》( 2016年02月21日09 版)

蘋果 詳細

漲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北玻股份 3.55 9.91%
2 共達電聲 11.80 6.21%
3 歌爾股份 14.11 5.14%
4 超聲電子 10.11 3.59%
5 南洋科技 18.68 3.49%

跌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長園集團 17.19 -3.54%
2 浪潮資訊 23.85 -3.17%
3 藍思科技 24.94 -2.88%
4 立訊精密 23.50 -2.81%
5 長盈精密 18.20 -1.99%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