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徐振強:創建適應氣候變化試點城市 實現智慧引領

  • 發佈時間:2016-02-18 10:2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6年2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發佈《關於印發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的通知(發改氣候(2016)245號)》,從以往的應對氣候變化,升級到主動適應氣候變化,並提出到2020年創建30個適應氣候變化試點城市的目標。適應氣候變化、增強城市韌性和提高城市管理水準,有望成為今年“兩會”熱議的亮點。該政策的出臺將對於增強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改善城市宜居水準和緩解城市病起到引導作用。這與國家綠色建築行動計劃、綠色生態城區、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和城市綜合管廊等相輔相成,並體現了融合推進的思維,同時反映了對民生的關切和大國履責的響應,是構建生態文明的重要依託,也是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新版氣候報告城市專章的關鍵回應。

  由於氣候變化的全球效應,使得世界絕大多數城市都已經受到由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衝擊風險。2012年國家科技最高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吳良鏞曾指出:如今不僅不能忽視建築與城市的安全問題,而且要從規劃佈局上對可以預防的方面予以更根本的考慮。氣候變化是目前影響城市安全的最直接例證。伴隨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我國城市巨系統的發展,在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承載力等城市外部性影響逐漸深化對城市肌體影響的背景下,城市災害對城市的韌性構成嚴峻挑戰。權威研究表明,氣候變化直接誘發城市洪災,瑞士保險對全球616個中心城市內17億市民面臨的自然災害風險進行對比,發現水災威脅的人數超過其他災害風險,而亞洲城市所處的水災風險最大。2010年巴基斯坦去年遭遇特大全國性洪災,大約2000人喪生,1100萬人無家可歸。2011年9月洪災導致巴基斯坦最大城市卡拉奇陷入癱瘓,街道因積水無法通行、汽車受困、加油站受淹,市政部門缺乏有效排水手段。2013年6月12日-27日,印度北部連降暴雨,導致洪水氾濫、山體滑坡,數百個村莊受災,共造成約5000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11億美元。如印度東部北方邦的戈勒克布爾市,該市是中恒河平原上增長最快的城市,但是該市正面臨嚴峻的洪水和其他涉水問題,對未來氣候變化的影響響應相當脆弱。發達國家同樣面臨嚴峻的脆弱性問題,根據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對美國361個城市的評測,美國40.2%的城市彈性處於差或極差的狀態,其中較為知名的城市包括邁阿密(R317)、洛杉磯(R302)、亞歷山大(R263)和奧蘭多(R261),它們應對衝擊的能力也較弱。

  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城市就發生過嚴重內澇。1931年7月,武漢三鎮連續降雨十多天,8月15日,武昌大堤潰決,全城陷入水中,直接受災難民約50萬,20萬人無家可歸,淹死餓死數以萬記。近年來,我國城市在氣候變化相關領域,如洪澇、空氣污染和暴雪等方面也暴露出了嚴重的問題,如北京721水災(2012.7)、京津冀、長三角灰霾(2013.12)和北京延慶52年來最大暴雪(2012.11)。2012年7?21北京及其周邊地區遭遇61年來最強暴雨及洪澇災害。房屋倒塌10660間,160.2萬人受災,79人因災死亡,經濟損失116.4億元。2013年7月,陜西延安連續出現5次區域性大暴雨,延安市區域平均降水量397.6毫米,是常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的5倍,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持續暴雨誘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造成4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20多億元。近年來,我國北京、上海、深圳、武漢、杭州和南昌等多個城市頻繁出現城市內澇,受災城市數量、規模、經濟損失程度和人員死傷均呈顯著上升的態勢。2015年,全國31省(自治區、直轄市)中縣級以上城市受淹超過300個,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500多億元。因此,伴隨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綜合負載的加大、氣候變化等生態環境要素而導致的城市問題等,使得城市的脆弱性,正逐漸成為影響甚至制約城市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

  為了應對城市受到的內外部衝擊或挑戰,國際範圍內正在討論彈性城市理論方法體系如何提升城市彈性能力。彈性城市是指城市較快恢復到原有狀態,並且保持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能力。城市人口規模、用地規模、能源消耗總量和溫室氣體排放量等將存在上升的潛勢。與之協同的是,氣候變化、生態過載、能源環境污染和經濟結構局部失衡等問題所造成的城市災害顯著地衝擊了城市的抵抗能力,因此,城市脆弱性或城市彈性的問題成為現階段全球城鎮化進程中,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對發展中國家城市的影響,聯合國開發署于2010年11月在阿拉伯啟動了氣候變化彈性倡議(Arab Climate Resilience Initiative ,ACRI),聯合國減災署于2012年啟動了亞洲城市應對氣候變化彈性網路(Asian Cities Climate Change Resilience Network;ACCCRN)。為了促進彈性城市的研究,國際上自發組建了彈性聯盟(Resilience Alliance)、彈性組織(Resilience Organization)和彈性城市組織(Resilient City Organization)等專業性的學術或産業交流合作組織。面對當前城市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為了提升城市對外界影響的彈性適應能力,彈性城市成為美國近期的規劃話題熱點,2013年美國和歐洲規劃院校聯盟)聯合年會將“規劃彈性的城市和區域(Planning For Resilient Cities and Regions)”作為主題。與歐洲的緊湊城市和美國的城市精明增長相比,彈性城市的理念,正逐漸在美國和歐洲規劃界得到廣泛認同和應用。美國直接將彈性城市作為規劃頂層思維予以考慮,而歐洲將彈性城市作為城市更新的核心組成部分。聯合國減災署在2013年3月的報告中指出,建議在全世界範圍建設“彈性城市”,來應對自然災害。亞洲正在開展城市應對氣候變化彈性網路項目,中國不是參與方,因此,依靠外界力量直接提高我國城市的適應能力現階段不可行。

  2016年2月,我國兩部委聯合業已啟動的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試點工作的推進將為我國城市創建提供政策平臺和自主建設的可能,對指引城市管理現代化、科學化具有前瞻意義。試點城市的創建,應以主動適應氣候變化為綱加速實現低衝擊開發(LID),科學識別城市氣候災害風險成因並開展風險區劃,合理估算氣候適應需求領域和範圍,注重國內外經驗借鑒建設微創LID系統,將適應氣候變化體制機制逐步健全並納入城市日常建設管理之中,針對不同地區氣候適應關鍵節點、片區、重點建築和重要基礎編制實施方案,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搭建智慧監控平臺並與管理運營對接,加快各級政府涉及氣候適應型城市與建築相關激勵政策的設計,有效引導公眾參與和行業育成,探索適應氣候變化建設資金的多元籌措模式,特別是PPP、政府購買服務和特許經營等模式。

  (作者徐振強係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數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博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