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積極行動

  • 發佈時間:2015-09-27 07:31:0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近年來,我國本著合作共贏的原則,團結廣大發展中國家,保持與發達國家的交流與溝通,積極參與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綠色低碳發展等多個領域取得進展。中國政府將堅守“言必行,行必果”,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積極採取行動,為保護全球氣候環境作出積極貢獻。

  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在步入新的歷史時期,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任務更加艱巨。

  中國一直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視為負責任大國應盡的國際義務,更作為實現自身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十二五”期間,中國首次將單位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7%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到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適應氣候變化、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近日,福建省政府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2015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的意見》,要求2015年度福建全省單位地區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必須下降3%。

  為完成這一目標,福建省將要加快調整優化産業結構,推進節能降耗,增加森林碳匯;落實資金保障,推進低碳發展試驗試點;開展全社會低碳行動。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重點領域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不斷調整産業結構、加強節能降耗、優化能源結構、增加森林碳匯、控制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

  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底,全國單位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累計下降了15.8%,第三産業比重上升至48.2%,單位生産總值能源消耗量比2010年下降了13.4%,非化石能源比重上升至11.2%,森林覆蓋率上升至21.6%,五項指標均超額完成預期工作進度,一些指標甚至提前完成了“十二五”目標要求。

  記者了解到,我國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啟動省市、城(鎮)、園區、社區、産品、碳捕集利用等不同層面的低碳試點示範工作,探索低碳發展道路。目前,全國42個省市的低碳省區低碳城市試點探索了一批有特色的低碳發展模式,其餘試點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隨著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不斷深入,我國也在積極探索利用市場機制,開展環境保護與氣候變化減緩工作。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説,截至2015年8月,我國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已全部實現上線交易,累計成交量約4200萬噸二氧化碳,累計成交金額約12.4億元人民幣。通過交易試點,我國正在碳交易領域迅速積累經驗,並將盡全力於2017年建成全國性碳交易體系。業內人士認為,全國碳交易市場若開啟,規模將高達千億元。

  記者了解到,根據中國國情、發展階段、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國際責任,中國政府已經確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動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為了完成這一目標,中國將在已採取行動的基礎上,在國家戰略、區域戰略、能源體系、産業體系等方面持續不斷地作出努力。

  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的提高以及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繁出現,應對氣候變化對於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國家根本利益的意義越來越凸顯。

  2013年,在充分評估了氣候變化當前和未來對中國影響的基礎上,我國發佈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明確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提出了適應目標、重點任務、區域格局和保障措施,為統籌協調開展適應工作提供指導。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介紹説,隨著《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的實施,我國在生産力佈局、基礎設施、重大項目規劃設計和建設中考慮氣候變化因素,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逐步加強。

  近年來,我國在農業、林業、水資源、氣象、衛生健康等重點領域和生態脆弱地區、海岸帶等重點地區實施了一批適應氣候變化重點項目,研發推廣了一批適應氣候變化技術,減輕了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産生活的不利影響。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水利部全面推進了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啟動實施了重點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加強應對水旱災害能力。氣象局加強推進氣候觀測數據共用和氣候關鍵區綜合觀測基地建設行動計劃,建立集氣象災害風險普查、識別、預警和評估于一體的氣象災害風險業務體系,研發城市內澇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服務系統並在試點省(市)開展風險預警服務。

  在農業生産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援糧食、棉花等農産品生産基地建設,加強以小型農田水利為基礎的田間工程建設,提高防災減災能力。農業部與全球環境基金(GEF)共同在糧食主産區開展為期5年的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的試驗與示範,增強作物生産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

  國家海洋局組織開展了省級海島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組織實施了海島整治修復項目,推進海洋氣候監測和影響評估工作;繼續開展海岸侵蝕、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監測與評價工作。同時,進一步加強海洋預報與防災減災工作,開展了面向沿海重點保障目標的精細化預報工作,提高了預報服務保障能力;進一步完善海洋漁業生産安全環境保障服務系統。

  國家林業局穩步推進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和林地保護,嚴格落實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責任制;實施林地規劃管理和林地用途管制,嚴格控制林地流失,進一步加大天然林保護;全面推進自然濕地保護和退化濕地恢復。

  環境保護部提出了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相互影響的評價指標體系,並對東北地區、青藏高原等典型區域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進行了評估,開展了氣候變化對我國水環境品質的影響及其適應性對策研究。

  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在剛剛結束的中美氣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會上,中美雙方共同簽署了新的《關於加強低碳發展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明確將繼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綠色低碳發展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中美雙方採取了一系列落實聯合聲明的積極行動:一是雙方加強了在氣候變化多邊進程中的對話溝通。中美與其他各方一道共同推動去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利馬會議取得了積極平衡的成果,為今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會議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雙方各自提交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明確了2020年後行動目標。三是雙方繼續推動中美氣候變化務實合作取得進展。

  近年來,我國本著合作共贏的原則,團結廣大發展中國家,保持與發達國家的交流與溝通,積極參與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在當前氣候變化談判中發揮了積極建設性作用。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説,我國積極推動歷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會議取得進展和積極成果;廣泛開展氣候變化國際交流對話與務實合作,與美國、歐盟、巴西、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積極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2011-2015年共安排4.1億元資金用於支援小島嶼國家、最不發達國家、非洲國家等應對氣候變化。

  今年6月底,中國政府正式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文件,明確了中國2020年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和政策措施。

  上述目標對形成低碳發展倒逼機制、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意義重大,將極大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程。這是基於自身的發展階段、現實國情、實際能力出發制定的,既是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負責任大國應盡的國際義務,是有足夠力度的,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才能實現。中國政府將堅守“言必行,行必果”,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積極採取政策與行動,為保護全球氣候環境作出積極貢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