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扶貧“三聯動”富了秦嶺深山人
- 發佈時間:2016-02-16 09:30:5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陜西省留壩縣地處秦嶺腹地,坐擁青山綠水,是南水北調水源保護地,但留壩全縣只有耕地4.5萬畝。經濟發展一産受阻、二産受限,大山裏的貧困群眾脫貧難。近年來,留壩縣另辟蹊徑,做足“山水文章”,把旅遊與扶貧有效結合,以“三聯動”模式,帶領深山的貧困群眾一步步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十二五”期間,留壩縣70%的貧困戶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旅遊産業中,每人平均因旅遊增收2000元以上。
讓貧困戶成為旅遊直接從業者
每到週末的“留侯老集”日,留壩縣留侯鎮廟臺子村村民趙羅明,都忙得不亦樂乎。雖然忙,老趙心裏卻甜,因為“那些苦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以前以務農為主的趙羅明一年忙到頭收入甚微。但自從開集後,他便在家裏辦起了農家樂,賣起了農村地道的“八大碗”。老趙説:“趕集的人多賣得好,我現在一年收入有5萬元。”
2014年,留壩縣打造的以“逛老集、購山貨、尋鄉愁”為核心旅遊産品的“留侯老集”,形成了日漸興旺的旅遊業態,目前已累計接待各地遊客8萬多人次,帶動旅遊綜合收入1500多萬元,成了周邊十里八鄉貧困戶售賣自家土特産的集散地。
留侯鎮閘口石村的貧困戶夏建清,從2008年開始便在附近的紫柏山景區做起了保潔工作,年收入近兩萬元。看著父親在自家門口就能掙到錢,兩個兒子也尋思著要搭上留壩旅遊這班“新列車”,他們先後在縣旅遊公司找到了工作,每人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夏家人嘗到了旅遊産業帶來的甜頭後,又瞅準新的商機,在紫柏山頂建了個“蒙古包”小賣部,每逢旅遊旺季都能賺個盆滿缽盈。
近幾年來,留壩縣累計整合資金6.4億元,在原有張良廟、紫柏山等景區景點的基礎上,新建格桑花海、留侯老集等一批特色景區,其中90%的就業崗位安置縣內貧困戶成員。
同時,留壩縣以景區為中心,輻射發展農家樂、農家賓館近200戶。現在,每個景區都成了“精準扶貧點”和脫貧致富的“龍頭企業”。到2015年底,留壩縣旅遊直接從業人數達3000多人,輻射帶動貧困戶1000余戶,實現收入1.5億多元。讓貧困戶成為旅遊商品提供者
“以前割了蜜到處打聽買主,自從加入了合作社,有了‘留壩棒棒蜜’這個金字招牌,我家的蜜不僅不愁賣了,還賣出了好價錢。”留侯鎮桃園鋪村74歲的貧困戶巫祥順,想到去年被一搶而光的50多公斤土蜂蜜,就樂得合不攏嘴。
為了讓盡可能多的農民都能參與到旅遊産業發展當中來,留壩縣推進特色農業與旅遊發展相結合。2014年以來,已成功申請留壩土蜂蜜、板栗等6個國家地理標誌認證産品。
目前,留壩縣推出了以棒棒蜜、土雞、火燒店等傳統農業研學旅遊基地、板栗採摘園、蜜蜂公園等一大批深受市場認可與歡迎的特色旅遊産品,年産值5000余萬元,讓農産品變成了旅遊商品。
“十二五”期間,留壩縣已累計為貧困戶發放旅遊創業貸款1200多萬元,幫助4200戶貧困家庭主要勞動力掌握了兩門以上實用技術,農民每人平均收入達到8485元,4393人在參與旅遊中實現了脫貧致富。2015年,留壩縣被國家旅遊局、農業部命名為國家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讓貧困戶成為自信自立創業者
如何讓貧困戶自立、自信是貧困戶徹底擺脫貧困的根本。對此,留壩縣馬道鎮沙壩村食用菌合作社集中了全村20多戶貧困戶。一些貧困戶剛開始不習慣,不願接受合作社管理。合作社一方面將原來年底一次性分紅調整為按生産週期逐次分紅;一方面規定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的每次從本金中扣除100元。
制度的約束讓貧困戶逐漸樹立起了集體觀念、紀律意識。貧困戶陳啟興坐在小凳上邊裝袋邊與記者聊天:“合作社是大家的,也是自己的,我們好好幹,合作社好了大家跟著好。合作社搞垮了誰也好不了。”
像陳啟興一樣,通過旅遊扶貧,啟智、立信、主動發展旅遊産業的群眾越來越多。在留壩縣火燒店鎮堰坎村,60歲的村民馬廣脾氣倔,以前人緣並不好。
2015年初,縣上、鎮上鼓勵他將自家閒置的房屋改造後辦起了農家賓館。乾淨、閒適、地道的陜南農家特色小院、香甜可口的農家美食給老馬帶來了絡繹不絕的客源。老馬像是換了個人,不僅童叟無欺、貨真價實,還主動請遊客免費去自家板栗園、果園採摘,客人走時再送點兒自家的臘肉、腌菜。2015年馬廣收入了7萬多元,“老馬客棧”成了聞名遐邇的品牌農家樂。
留壩縣還引導農戶家家建起花園、果園、菜園、經濟園扮靚農家小院,建起垃圾池、污水池,垃圾不亂倒、污水不亂潑。通過幾年的持續用力,留壩縣不僅保住了青山綠水,還從深山裏走出了脫貧路。
“旅遊産業的發展,不僅改善了群眾生産生活條件,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更重要的是貧困戶在從事旅遊服務業的過程中接受新思想、養成好習慣,也獲得了從思維方式到行為模式的全方位革新。”留壩縣委書記許秋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