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要打五張牌

  • 發佈時間:2016-02-16 05:29:39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訪談

  “十三五”是四川全面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決勝階段。到2020年,綠色屏障將環繞千里川江。那麼,“十三五”期間,四川應該怎麼做?近日記者走訪了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

  □本報記者 王成棟

  民眾對生態環境參與程度提高

  問: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四川取得了哪些階段性成果?

  答:根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四川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36.02%,過去五年,全省森林覆蓋率增加了1.2個百分點,也比全國高出14個百分點,全省的森林面積增加了920萬畝。

  應當説,這個成果超出了“十二五”的預計目標。但讓人驚喜的不只是這些,而是民眾對於生態環境的敏感程度、保護意識、參與程度在不斷地提升。

  這裡可以對比一組數據,在造林主體上,“十二五”期間,非公有制經濟主體年均造林面積超過200萬畝,佔全省年均造林量的三分之二。這説明,伴隨著集體林權改革等深入,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在造林上,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

  問:那麼,四川林業的“十三五”規劃目標是什麼?這些目標是如何制定出來的?

  答:根據此前制定的標準,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要達到37%以上,全省林地保有量控制在3.54億畝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18.1億立方米;濕地保有量控制在2500萬畝以上;治理和保護恢復植被的沙化土地面積不少於800萬畝;實現林業總産值5000億,農民每人平均林業收入超過1600元。

  上述目標的制定,是根據全省的森林資源、濕地資源和林地資源及分佈狀況得出的。眾所週知,四川森林資源數量不足、品質不高,林業防災減災形勢嚴峻。此外,局部地區生態惡化趨勢仍在繼續——川西北大量沼澤濕地退化,45%的天然濕地尚未建立有效的保護平臺,近2300萬畝荒漠化土地亟需治理。林業産業大而不強、品質不高現實仍在,有數據為證——人工林地産出率僅為全國平均水準的56.2%。

  用改革創新辦法抓長江生態保護

  問:到2020年,四川要全面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這是硬任務。那麼,“十三五”期間,四川應該怎麼做?

  答:在強化長江流域保護的大背景下,四川林業必須找準自己的定位。換言之,要用改革創新的辦法抓長江生態保護、要保障和提升全省森林、濕地、荒漠三大生態系統總體功能。

  具體來説,做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首先,圍繞生態産品只增不減這個目標,強化天然林保護和公益林建設。在“十三五”期間,四川會繼續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出臺省級重要濕地認定辦法,實施濕地修復。推進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完成野生植物資源調查。

  其次,根據四大片區和森林資源富集區高度重合的現實,發揮林業在脫貧攻堅中的獨特優勢。今後五年內,四川將60%以上的中央和省級林業建設資金投入四大片區,並引領林農利用好生態補償資金髮展相關産業。

  再者,提升林業産業競爭力,加強産業基地品種改良、低産低效林改造,走集約經營之路。提高生態旅遊節會品質和品牌效益,編制實施全省“十三五”森林康養總體規劃,推動森林體驗、森林養生發展。

  第四,開展新一輪綠化全川行動,並破除社會資本和市場力量參與的機制、體制性障礙。依託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建設工程,持續增加森林面積。統籌推進城鄉、通道綠化美化及防護林網建設。

  第五,完成部分林業重點改革。重中之重,就是啟動國有林場林區改革、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分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現實緊迫問題。同時,創新林業資源管護機制,劃定縣級林業生態紅線,完善生態脆弱地區生態修復建管機制,擴大省級濕地補償試點。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