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山清水秀 地傑人靈

  • 發佈時間:2016-02-15 21:30:32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呂祝明  責任編輯:羅伯特

  黃山東麓,洪溪河畔,有一個村莊,叫洪川村,與高甲村的上洪溪相互遙望。洪川村屬旌德縣白地鎮,東晉時期大約在西元310年左右建村,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芮姓人是洪川村的第一大姓氏,于西元840年從溧陽遷徙過來在洪溪河南面聚居。西元900年左右,廟首呂姓人又從二十多裏外南遷來到洪川村,在洪溪河的北岸建起村子,隔河而居的兩大姓氏從此在這裡定居下來。1957年至1961年之間,又有110多戶庫區移民到洪川村落戶、生根開花結果。

  洪溪河因葛洪在這裡的幽竹山修道煉丹而得名。西元303年,葛洪為避戰亂南下路過這裡,發現這裡山清水秀宛如世外仙境,是修道煉丹的好去處,於是在幽竹山建觀修道煉丹,洪川村即取名自取葛洪的名和字。葛洪發現了當地的雙仁棗能夠治療天花,從此天花這個死亡率極高的傳染病得到了控制和治療,葛洪所編著《肘後方》“天行發斑瘡”是全世界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葛洪在這裡煉丹時,在溪水畔發現了河溪中的石頭細潤如玉,葛洪就鑿石為硯,從此洪川就有了硯雕的手藝人。由於葛洪的緣故,洪川的石硯走出了大山,進入了皇宮,擺上了文人雅士的案頭。芮姓族人因葛洪而信道,把子弟送入道觀學道煉丹,造就了傳説中的芮公道士許多離奇的故事。

  洪川村村口的那座衝霄雁塔,承載著洪川村曾經的榮耀。衝霄雁塔又名洪源塔,建於1561年。塔身內壁神龕上曾經供奉的神像如今已不可見,留下這斑駁的痕跡與殘損的塔頂,上承天光、下接地氣,帶給人些許回味。在南面二層塔檐上懸挂著一副扁額,上書“奎文耀鬥”四個大字。“飛甍雕砌與雲齊,文筆從今獨擅奇,應詔公車多俊秀,好將姓名上頭題。”據芮氏族譜記載,明嘉靖年間洪川的芮姓人家有個叫芮弘鑑的,16歲考取進士,被朝廷任命為長沙府通判。芮姓人即建造此塔,旌表其功名才學,告誡族中子弟勉力效倣。

  洪川村人多地少,當年人們開墾的梯田旱地高至海拔近700米的山坡,有水的地方都有水田。在洪溪河下游的石壁灣以上的許多地方,現在都能發現斷磚碎瓦和人們居住的歷史痕跡。雀嶺腳下、月溪之濱的芮家村內,曾經是高墻大院,店舖林立。由於人口眾多,當地的資源不能滿足人們的生存需求,許多芮姓人到外地經商,將所賺的錢財帶回家鄉,芮家人就將這些錢財用來造橋、建塔、修祠堂,當年芮家村曾經是“三祠並立”稱為到府祠、中門祠和下門祠,跨月溪而建的石橋幾乎是一個挨著一個,有“二十四座橋不出村”之説。到今天,仍有六座石橋橫臥在這幾里長的月溪之上,溪流潺潺、青藤垂蔓,小橋流水人家。

  沿洪溪河出村不過一里,有一座三孔石拱橋名洪溪橋,明弘治十年(1497年)為呂姓人所建,長十丈余、寬兩丈、高丈八,橋北立有三門路亭,古樸蒼桑。亭的北面月一塊扁額,上面刻有“蔚然深秀”四個字、亭的西面一塊門額上有“萍水相逢”四個字。

  雀嶺古道將徽寧古道與徽青古道連接起來,當年的洪川村呂家曾設有驛站和官廳,供過往官員和路人歇腳。傳説洪川村最興旺時,有好幾個個騾馬隊專門從事日常的物資運輸,常年來往奔波在這雀嶺古道上。

  時過境遷,洪川村依然生生不息。在呂家村中,一條二尺見寬的碓溝,終年常流不息,全長2000多米,差不多穿過家家戶戶門前,其年代已相當久遠。將水引入村中的河壩和圍堰分別叫煙火碣和煙火堰,是呂家和王家的活命水,所以叫煙火碣。煙火碣引水入村並在呂家建有水碓,如今水碓早已被毀,只有這源源不斷的流水至今仍滋養著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在洪川,對於外來人最具吸引力的大概便是芮棗了。芮棗,又名禦棗。因其核內有雙仁,因此又叫雙仁棗。相傳當年明太祖朱元璋一皇子出天花,有芮姓人在皇宮中當侍衛,用家鄉的芮棗煎水治好了皇子的天花。朱元璋龍顏大悅,以侍衛姓為棗名,賜名“芮棗”,並將其列為貢品,從此這雙仁棗便名聲大振,身價倍增。民國初年,芮棗在南京等地的賣價曾高達一斤10塊銀元。當年洪川村南的幽竹山盛産芮棗,如今仍有少量芮棗樹存在。傳統的雙仁貢棗製作工藝,幾乎要瀕於失傳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