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山東:轉型升級有新招

  • 發佈時間:2016-02-05 05:48:1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極地漩渦攜帶大寒潮將達渤海灣附近時,《經濟日報》記者來到山東這個工業大省。

  世界性的經濟不景氣,全國經濟增長持續下行,正像極地漩渦一樣給這個省的許多企業帶來一股寒潮。

  如何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怎樣適應新常態?記者走園區、進企業、訪幹部、聽實情,一個最深的感受是:當前的中國經濟,困難客觀存在,希望充滿原野!只要保持一股幹事創業的“精氣神”,激發活力,抓住機遇,就一定有光明前景。

  政府怎麼做——

  濰坊:精準服務解難題

  2015年,濰坊大力節能減排,完成了PM2.5減排27.8%的剛性目標,實現了8.3%的GDP增長。濰坊市委書記杜昌文感慨地説,“我們打了一場惡仗,也打了一場勝戰。GDP、財政收入要保持增長,節能減排的任務必須完成,一增一減非常艱難”。“發展動力轉換,經濟運作列車要轉入新的軌道確實不容易,就像扳道岔一樣。要以問題為導向,圍繞問題找辦法,探索形成新機制”。

  精準發力,壯士斷腕“布新局”。

  濰坊産業結構偏重,去産能任務繁重。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實施“386環保行動”,舉全市之力,用3年時間,圍繞三個目標、打響八大戰役、強化六項保障,確保到2015年底實現環境品質進一步好轉。其間,關停並轉了80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同時,加速構建“1669現代産業體系”,在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

  在去産能的同時,一系列制度創新在強力推進。

  濰坊市經信委副主任楊希春説,政府採取多種措施為企業提供精準服務。第一招,建立企業問題需求直報制度,開通網上直報平臺,企業遇到問題無需層層轉達,通過平臺直報管理部門,解決的情況和進展還能實時查詢。經信委成立了企業對接服務中心,15個工作日內及時反饋。第二招,實行領導協調解決會商機制。遇到經信委解決不了的問題,由分管副市長召集相關部門開協調會,如果還解決不了,市長直接協調。去年9月起,市長劉曙光已6次召集現場協調會,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難題。第三招,建立每季度企業問題上報、解決通報制度,督促有關部門落實。

  為深化財政金融體制改革,濰坊市財政局主動向自己的權力開刀,將原來用行政手段分配的財政專項資金改為市場化運作。以此為突破口,率先在全國設立市一級現代産業發展基金,出資20億元成立濰坊市金融控股集團,運用現代産業發展基金支援現代産業體系。

  濰坊市金融控股集團董事長助理楊金柱説,“濰坊推行這項改革支援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建立起完善的政府引導基金體系,撬動了社會資本”。目前,金融控股集團聯合各類金融及社會資本成立了28隻基金,形成了包括天使基金、VC基金、風險緩釋基金等在內的中小企業基金群,服務於中小企業全生命週期。

  搭建平臺,服務助增“加速度”。

  在濰坊市,有個電子商務孵化器。這是濰坊市商務局與中國電商委合作建設的,包含智炎孵化中心、雁陣實訓基地、電商平臺路演中心等,對企業進行孵化和培訓。

  走進智炎眾益合多語種外貿開拓孵化中心,記者看到,這裡有許多為中小微企業量身打造的實訓孵化平臺,對不同語言環境下的行銷策劃、網上接單、詢盤還盤等進行培訓輔導,並直接進行實務連結。

  “我們幹了件新鮮事,線上上做了個B2B2C的國際站,為中小企業搭建起小語種網路平臺,優選中國的好企業,讓國外買家精準地找到供應商。”濰坊市進出口企業聯合會會長肖永剛説,“有些企業做內貿很強,但不會做外貿。我們的教練團隊幫助這些企業學做外貿”。他説,這個平臺2015年5月試運作,通過模式創新,選擇有定價權的“中國好工廠”,為國際買家提供一對一詢盤,提供點對點服務。

  目前已輪訓孵化企業1634家,327家企業實現了外貿“零”突破,實現進出口額5000萬美元。

  在中國·濰坊3D列印技術創新中心,各種3D列印的産品琳瑯滿目,這裡是政府投資的技術服務平臺,主要為企業提供3D列印技術服務。濰坊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張龍江説,“如果企業都購置3D印表機,成本高、使用率低。我們這個中心就像開了家公共列印店,園區企業只需很低的價格就能得到技術支援”。這等於延伸了政府公共服務。

  力促聚集,提升産業“含金量”。

  濰坊高新區裏,藍色智谷産業園赫赫有名。夜幕下,北京大學燕園科技園、清華大學啟迪之星孵化基地、中科創新園三大創新平臺的標識熠熠生輝,這是濰坊為促進企業創新升級搭建的引資引智項目。

  中科創新園是中國科學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與濰坊高新區管委會共建的科技創新綜合體,集創新創業、成果轉化、風險投資、孵化加速等於一體。濰坊的産業與中科院的資源對接後,一批新項目很快涌出。中科創新園2015年7月開園,已有7個項目入駐,目前還有7個項目在評審,春節後入駐。

  濰坊孕寶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園區孕育的新企業。這家公司的員工是一群80後、90後。“公司去年4月成立,已經開發了三種産品,正在籌備第四款。我們依託中科院的技術,生産了這種爆款奶瓶。你看,把開水倒入奶瓶,不到1分鐘就能把水溫降到40攝氏度,還能保溫30分鐘,很適合年輕媽媽們需要。”該公司銷售經理亓偉開心地説:“在第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上,我們獲得了新材料領域山東省第一名和全國總決賽優秀獎!”

  在清華大學啟迪之星孵化基地,智慧電單車、氧衛士家用臭氧農殘凈化器等項目讓人眼前一亮。“我們三家創業園各有特色。我們以‘孵化服務—創業培訓—天使投資—開放平臺’四位一體運營模式,對種子項目‘孵化+投資’。”濰坊啟迪創業孵化器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李耀華説。産業集聚效應讓濰坊這個“世界風箏之都”站在了起飛的風口。現在,美國矽谷濰坊創源孵化器在此掛牌運營,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山東省資訊通信技術研究院、東北大學新材料研發中心等一批創新機構紛至遝來,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在這裡落地生根。

  企業怎麼幹——

  煙臺:主動轉型“三個去”

  煙臺是山東工業企業集中度大的城市。世界性的經濟不景氣,給中國經濟特別是工業企業帶來壓力。然而記者在煙臺看到,不少企業似乎很從容。2015年,煙臺工業增加值增長7.9%,不少企業報出超兩位數的增幅。用煙臺市經信委主任劉福生的話説,“這個冬天並不太冷”;“拓開去、走出去、做上去”,煙臺的企業正在謀求新的發展。

  第一招,拓開去,向延伸産業鏈要效益。

  電解鋁産業是産能過剩的“重災區”,産品低端化、同質化,讓不少企業陷入價格戰的“泥潭”無法自拔。可走在煙臺最著名的兩家鋁加工企業——南山鋁業和叢林集團的車間裏,隨處可見等待下線的鋁制型材和忙碌的工人,讓人很難將産能過剩和它們聯繫在一起。

  叢林集團有限公司總裁蘇振佳道出了其中“奧秘”——找準鋁産業下游應用的“穴位”,專注鋁型材的深加工和終端産品的研發,推動高端鋁型材應用從航空航太和軌道交通拓展到輕量化汽車、鋁合金船舶等新興産業領域,延長生産鏈條,解開了鋁製品應用的“死結”。

  市場不好,很多是結構性問題,不一定是市場飽和。“只要産品應用多了,符合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就能化解産能過剩。”蘇振佳説。

  在山東招金集團的招金銀樓內,一款名為“金猴獻瑞”的金鈔産品特別吸引人。通過掃描附贈的幻彩卡片,一隻活靈活現的孫悟空便會躍然在手機螢幕上,輾轉騰挪,一本“活”的動畫書就能呈現眼前。消費者既買了保值黃金,又買了文化趣味。

  招金精煉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綿慧透露,1克純金的金鈔産品售價高達598元,遠高於金價,即便如此仍受到市場熱捧,銷量突破120萬張。同樣的黃金,同樣的金價,由於加入巧妙的設計和創意,收穫了不一樣的市場。雖然近年來金價下滑,但2015年招金集團仍實現銷售收入450多億元,利潤突破7.5億元。“應對礦業寒冬,公司決定往兩頭拉長産業鏈。手機、電腦,國內只要有金材料應用的地方幾乎就有我們的産品。”山東招金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路東尚充滿豪情。

  為了更好地發揮全工藝生産優勢,招金集團將生産能力重新分配,一部分用於繼續生産批量化、大眾化産品,一部分用於重點研發高端禮品、收藏品、個性訂制的高附加值差異化産品。如今,招金集團近三分之一的利潤來自於主業務煉金之外的領域。

  第二招,走出去,向全球要市場。

  新形勢下,煙臺企業對“走出去”做出了更深刻的反思:“走出去”依然是企業逆境求生的重要路徑,但要走新路——搞“升級版”,要輸出高端的産品,更要輸出管理、資本、技術和文化。

  冬日的中集來福士煙臺基地深水碼頭焊花閃閃,5座在建的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依序排開,一座座萬噸海上“巨無霸”與水面成群嬉戲的海鷗相映成趣。“這種景象全世界都難以看到。”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副總裁姜雋興奮地説,“目前世界深水半潛式平臺市場萎縮,我們手握全球26%的市場份額。全球目前在建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共27座,中集來福士就佔了7座”。

  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是海工平台中建造難度最大、技術含量最高、應用範圍最廣的産品,長期以來被國外壟斷。中集來福士通過自主創新,目前已具備生産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第七代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技術。憑藉過硬的實力,世界級海工産業中心正在向中國轉移。

  萬華集團是亞太規模最大的聚氨酯供應商和全球最有競爭力的MDI製造商。走進萬華工業園展廳,一張集團領導與國外公司負責人同坐一桌簽署收購協議的照片格外醒目。2011年,正是通過收購匈牙利最大的化工公司——寶思德化學公司,萬華集團由“萬華中國”向“萬華世界”轉變的戰略方針踏出了堅實的一步。

  萬華收購處於嚴重虧損狀態寶思德化學公司後,通過資本、管理、人才和技術的輸出,使該公司生産成本大幅下降,産品品質大幅提高,員工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博學表示,此前萬華的産品在中國市場佔有率已達到40%,並且擁有定價權,但如果僅僅安於國內市場,就不會具備如今參與全球競爭的實力。

  第三招,做上去,打造持續發展引擎。

  新常態下,只有技術創新,邁向高端、邁向一流,才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強勁引擎。

  蒲公英也能做輪胎,這不是科幻電影,在山東玲瓏輪胎股份有限公司展廳內,一款性能過硬的蒲公英概念胎已經呈現在人們眼前。這種全新材料製成的輪胎在耐磨度等性能上都好于普通橡膠。

  “天然橡膠生長週期長,對土地、水資源消耗巨大,且我國僅有海南、雲南等少數地區適合種植,長期受國外壟斷。”山東玲瓏輪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鋒告訴記者,公司投入5000萬元研發的蒲公英輪胎技術已成型,現在要做的就是提高單畝蒲公英出膠率。“蒲公英種植對氣候、土壤要求低,適合在荒地種植,我國這種土地資源巨大。推廣後,可替代天然膠,打破橡膠被國外壟斷的局面。”

  除了蒲公英輪胎,環保輪胎、雪地輪胎、高性能子午胎……如今在玲瓏輪胎,每天都會有2個新産品的輪胎得到開發。2010年,玲瓏輪胎自主研發的“低斷面抗濕滑低噪音超高性能轎車子午線輪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5年,“節油輪胎用高性能橡膠奈米複合材料的設計及製備關鍵技術”又捧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煙臺市委書記孟凡利説,“煙臺過去的發展靠創新,現在的發展靠創新,未來的發展更要靠創新。我們必須把創新放到決定城市地位和未來命運至關重要的戰略高度來對待,以全球視野謀劃創新,以戰略眼光佈局創新,以強烈使命推進創新,加快建設創新力、競爭力顯著提升的創新型城市”。

  機遇怎麼抓——

  威海:借自貿東風謀發展

  2015年6月1日,《中韓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簽署,威海市與仁川自由經濟區被選定為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威海成為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被寫入自貿協定的中國城市。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威海可謂佔了“先機”。如何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在威海,一些新的變化正在發生。

  變化一,抓住商機做大。

  1月18日上午9點,威海港,凜冽寒風中,一條班輪正在緩緩靠岸,乘客們排隊下船乘坐巡回巴士,同時卸貨的工作有序展開。

  “這是‘中達永安’號客貨班輪,裝載乘客500多人、集裝箱216個。昨晚7點從南韓平澤港開船,今天早上抵達威海。”威海港集團集裝箱分公司經理夏利明説,“威海港是我國距離南韓最近的港口,夕發朝至,貨物運輸實現了空運的速度、海運的價格。隨著中韓自貿區建設的推進,今年,我們預測中韓之間的貨物運輸量將增加5%到8%”。

  “明天我就要飛南韓。”威海九日進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旭光每年有一半時間在南韓,“我們公司2008年成立,開始主要做南韓商品代理。2009年,轉型做自有品牌的産品,産品在南韓生産,銷往中國。去年産品的銷售額達到5億元,其中自有品牌佔了一半”。

  中韓自貿協定生效後,已實施兩次降稅。“降稅後,每個集裝箱少交2000多元的稅金。更大的利好是自貿區帶來的影響力,過去,我們在全國招代理商不容易。現在,人家主動到府,代理商比之前增加了一倍。”他説,“進口食品的銷量也翻了幾倍,目前僅海苔每月能走30個集裝箱,年銷售額在1億元左右”。

  借助開放機遇,九日公司開始謀劃新的發展。發力電商業務,公司新建了電商二部,拓寬産品線。同時,建設電商基地,為創客搭建平臺,為入駐基地的創客提供産品和物流服務,推廣自己的品牌。

  感受到變化的還有威海港。“早在1990年,威海與仁川開通了中韓之間第一條海上航線。有人説,一條小船推動了中韓自貿區這條大船起航。如今,中韓開通了15條航線,其中5條在威海,中韓貨運量威海佔總量的30%以上。”威海港集團黨委副書記唐宗嶺躊躇滿志,“去年,我們新裝備了2個5萬噸的集裝箱碼頭。今年,我們正在進行大閘口建設,實現資訊化通關”。

  變化二,適應競爭創新。

  自貿區建設,推動了創新熱潮。在威海市環翠區,有個韓品線上南韓生活實景O2O深度體驗中心。在這裡,小橋流水間,韓式客廳、餐廳、美發室依次展開,消費者品嘗美食,試用美發用品,選擇茶具、日化品,在體驗中增加了對商品的了解。這種業態創新點燃了消費者的需求。

  “我做中韓貿易26年,去年是最忙的。”山東新大東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本昌説,“去年12月31日,這裡剛剛開業。我是南韓日用品最大的中國進口商,獨家代理很多南韓日用品。中韓自貿區的建設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更多挑戰,讓我們加快從1.0時代邁入2.0時代”。

  劉本昌説,利用中韓自貿區與“網際網路+”帶來的機遇,他們正在發力電商業務“二次創業”。線上,開通韓品線上自營平臺;線下,與新大東現有的1000家經銷商合作,向1萬家線下終端進行擴散,通過線下向線上導入客戶流量,實現營業額的迅速放大。“我有個夢想,建設南韓創新創業中國離岸産業園,引入100家南韓的動漫、文化等企業到此孵化,孵化成功的産品再從威海向全球市場首發,進入企業3.0時代”。

  威海國際物流園利用已建成的閒置配送區,升級為“中韓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産業園”。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局副局長賀琳説,目前物流園在南韓平澤港設立了3000平方米海外倉,為貿易企業和跨境電商企業提供從南韓生産廠家到物流園保稅庫再到客戶端的“門到門”全程物流鏈“一站式”物流配送服務,推動了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國內物流向國際物流的轉型創新。

  在全國外貿雙下降的情況下,2015年,威海與南韓貿易額59.8億元,增長14.5%,其中出口38.7億美元,增長32.3%。威海口岸對韓進出口225.7億美元,增長10.5%。實際利用韓資增長18.2%。

  變化三,開放給力改革。

  中韓自貿區給雙方帶來大量商機,也促進自貿區改革不斷深化。

  通關速度在加快。“中韓自貿協定簽署後,對我們搞電商的公司最直接的利好是海關通關模式的改變,通過掃碼放行、政策放寬等大大節省了通關時間。”山東英航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經理王麗告訴記者,從這裡到南韓走海運能突出價格的優勢,通關時間短可以規避時效的劣勢。從南韓經威海到廣州的商品,最快3天就能送到買家手上。

  審批手續在簡化。威海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協調辦公室專職副主任于明濤説,去年,威海品牛燒烤設備有限公司獲得中國首張檢驗檢疫部門與商務部門頒發的原産地證企業備案與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兩證合一”證書,標誌著“兩證合一”制度試點工作正式啟動。企業從跑兩個部門改為由商務部門統一受理,成本大幅降低。

  給消費提供制度保障。威海市消費者協會與南韓仁川消費者聯盟簽署消費者權益保護合作協議,建立了消費糾紛跨國調處機制。去年上半年,市民李女士在仁川一家商場買了件大衣,歸國後發現大衣存在品質問題。經過雙方協調,商家為她更換了新大衣。

  抓住新機遇,威海確立了發展目標——打造中韓合作制度創新試驗田、中韓自由貿易先試平臺、中韓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中韓産業融合先行高地。“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威海努力創造出一批可借鑒、可複製的經驗,包括創新中韓陸海聯運等業務模式、實施了關檢合作“三個一”口岸通關模式、開展電子口岸試點。這些創新的背後得益於改革的加速推進。

  “中韓自貿區建設給威海帶來了巨大機遇。”威海市委書記孫述濤説,“我們要充分發揮威海獨特的區位優勢,擔當起國家賦予的建設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的使命,先行先試,開拓進取,努力探索開放型經濟的新經驗、新模式,加速釋放自貿區建設紅利,讓威海成為山東對外開放的新窗口、新平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