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把新聞寫在大地上

  • 發佈時間:2016-02-05 05:48:1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宣部部署開展2016年“新春走基層”活動以來,各新聞單位紛紛開設“新春走基層”專欄、專題、專版,迅速組織編輯記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

  走邊疆、進老區、訪災區,下廠礦、入農家、到哨所……廣大編輯記者積極踴躍奔赴基層一線,把新聞寫在大地上,把溫暖送進群眾間。

  2月1日,人民日報“新春走基層”欄目,以福建寧德市赤溪村的脫貧報道在一版頭條開欄。報道全景展示了“中國扶貧第一村”32年的脫貧經歷。人民日報社編委、秘書長王一彪帶隊,總社、分社記者參加,深入赤溪村採訪調研,到田間地頭,進企業農家,吃住在村裏,與村民、鎮村幹部、返鄉創業大學生等60多人座談交流,共謀脫貧之策、共話小康之路。

  這篇六易其稿、精心打磨的長篇調查報道,打動了很多讀者。有讀者致電報社:“一口氣讀下來,真實感受到30年一個村的脫貧成果來之不易,總書記開拓的脫貧之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典範,是印在老百姓心頭上的造福之路。”

  將目光聚焦于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中央精神的生動實踐和廣大群眾對於美好生活的期待願景,講述充滿親情、溫暖人心的中國故事——新華社從1月31日起開設“新春走基層”專欄,推出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節日報道。400余名記者深入全國31個省區市,挖掘帶有“泥土芳香”的鮮活素材,播發文字稿件近300條,圖片稿件500余張,音視頻稿件108條共計364分鐘,各種形式新媒體報道1000余條……

  中央政策在基層、節日市場供需、春運、困難群體過節、百姓新年期待等等,這些涵蓋範圍廣泛、採訪深入紮實的稿件,通過多渠道形式的傳播,使基層獨具特色的“地方小調”匯聚成我國新春“主旋律”的時代強音。

  用心走基層、用情寫群眾,光明日報記者把筆觸和鏡頭對準普通百姓,從“微故事”中展現大氣象,從人們的切身感受中展現大格局,反映出振奮人心的變化和深化改革的成果。《好山好水好社區——在徐州泉山看共用發展》以一個基層社區的發展變化來反映“共用”理念給百姓生活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好社區,有鮮亮的日子和精彩的故事。”“我們都是老百姓的孩子,一定要把經濟發展與張大爺李大媽聯繫起來,一定要把主要財政收入投在民生上。”充滿生活氣息的文字,讓人回味無窮。

  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內外高度關注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效,關注新舊動力轉換的進展。為了回應讀者關切,經濟日報推出“新春走基層·觸摸中國經濟的溫度”系列蹲點調研。近百名記者踏著未融的積雪,冒著凜冽的寒風,走入一線、走入基層,向讀者講述豐富、真實、生動、鮮活的中國故事。

  與快遞“小哥”、值班醫生一起忙碌,與鐵路職工、交通警察、消防官兵一起加班,與山鄉農戶、雪域人家一起過年……記者們用一篇篇報道,告訴讀者中國經濟的動力、活力在哪。有讀者來信説,這些報道有溫度,有深度,有熱度,令人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充滿信心。

  《我的願望清單》《十八洞村扶貧記》《城市熱線故事》……央視新聞中心派出70多路共240多位記者前往吉林、西藏、新疆、四川、上海、湖南、山東、內蒙古等地進行採訪,圍繞“中國夢”“精準扶貧”“城市治理能力”等主題,推出系列報道。

  《新聞聯播》播出的《各地大醫院兒科頻告急》和《重症監護室一夜》等報道,引發社會對兒童看病難的高度關注,多部門對此展開調研,積極解決兒科一號難加、一床難求的狀況。《春節“説吧”》《回家的禮物》《媽媽的嘮叨》等正在播出的系列節目,獲得觀眾積極評價,表示這些報道貼近生活,傳播了正能量。

  1月25日一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記者登上從上海開往成都的K1156次列車。從早晨9點開始,11點、13點、15點、17點、19點、21點……每隔兩個小時,中國之聲辟出專門時段,記者現場連線列車見聞,全程記錄了人們回家旅程的點滴心路。中央臺還開設了《新春走基層:十年,這裡》記錄基層樣本,留住國家記憶。

  “菲律賓人在中國”“馬來語記者過年隨手拍”“土耳其語記者赴河北農村採訪”“波斯語記者走進北京老百姓家裏”……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充分發揮多語種優勢,向海外受眾展示中國年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國際線上中文網記者易成晨在採訪鐵路“千里眼”的守護者——北京通信段小蒜溝工區職工時,切身感受到一線鐵路職工的不易。“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應該多走訪基層,多把目光投向這些有意義的人物,講述他們的精彩故事,向社會傳遞正能量。”

  (新華社北京2月4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