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地選種桉樹
- 發佈時間:2016-02-01 05:20:47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國工業化地發展桉樹20多年來,經歷了3至4個輪伐期,每年生産桉樹原木至少3000萬立方米,已支撐起一個發達的木材工業群。一公頃桉樹林的立木生長量,大致相當於北方10公頃普通森林,或大致相當於100公頃大興安嶺的天然林。如果沒有桉樹,從理論上來講,我國東北林區早已被砍光。桉樹以局部地區的生態代價,緩解了全國森林資源的壓力,對全國生態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桉樹沒有錯,錯在不科學的産業發展模式。凡是沒有限定桉樹單片面積和規定在桉樹造林區保留原生植被的國家,桉樹的發展遲早會招致當地社會的抵制,比如印度、剛果。凡是規定必須在桉樹造林區保留一定原生植被的國家,桉樹産業發展的社會環境就比較友好,比如巴西和印尼。”中國林科院林業科技資訊研究所研究員侯元兆説。
桉樹生長非常迅速,近自然低碳發展模式,每年每公頃桉樹立木生長量可達30立方米以上,造林經營成本節省30%以上,工效提高3至6倍。除巴西、印尼等國法律對桉樹單片造林面積有一定的限制外,雖然各國桉樹栽培集約化程度不一樣,但一般都是全墾整地、純林經營。20多年來,中國桉樹發展更簡單,沒有單片面積的限制,沒有在造林區保留一定面積原生植被的硬性規範。在很多山區,桉樹造林基本上都是大面積火燒以後,再全墾整地,挖坑施肥,植樹後就是除草、追肥、防病、治蟲,等到大約五六年採伐運走幹材,把枝丫丟棄在林地上,然後再如法炮製第二個種植期。有些公司在造林區煉山、整地,大面積消滅原生植被。山頂、溝谷、路邊,能栽樹的地方絕不放過。數十萬畝地集中連片造桉樹林,徹底改變了當地景觀。有一些企業並無造林技術,更不懂生態保護,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發展桉樹林,品質極差,環境代價很大,導致水土流失。
這種發展的模式是:大面積煉山,大規模全墾整地,大範圍營造短週期純林,越來越依靠化肥維持生長,長期密植造林,長期外延發展。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高碳源、低碳匯、日益走向對抗大自然的模式。在這個模式走到盡頭時,一些地方又發展到另一個極端:不顧國家政策和方針,不顧加工企業的原料供應,武斷地禁止發展桉樹。
“在巴西、印尼等桉樹産業發展較好的國家,工業原料林的發展都有嚴格的生態規劃。比如,印尼法律規定造林區原生植被必須至少保留20%,巴西則規定要保留25%,否則經營者會受到嚴厲懲罰。”侯元兆認為,桉樹産業發展必須從傳統模式調整為近自然低碳模式:與天然植被鑲嵌配置,保證造林區天然植被佔20%以上;廢除全墾整地,改挖樹坑為打暗穴,幼林撫育不松土,盡可能減少土壤擾動,保持80%的造林土地的土壤碳庫,避免水土流失;廢除煉山,改為化學除草和條帶清場,讓80%造林規劃面積上的雜灌、雜草等有機物緩慢腐爛,變為有機肥料。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