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立足自身、有舍有得:中國供給側改革路徑漸現

  • 發佈時間:2016-01-28 21:23:14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上海1月28日電 題:立足自身、有舍有得:中國供給側改革路徑漸現

  新華社記者有之炘

  今年以來,“供給側改革”成為市場高頻詞。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新舊增長動力接續之際,供給側改革給了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無限的想像空間,也給全球市場提供了一種新視角來看待中國經濟。中國版供給側改革將呈現怎樣的改革圖景?

  中國最新的宏觀經濟數據雖然並不出人意外,但市場擔心若按這此延續,“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增速能否保持在6.5%或為未定之數。

  對於有關中國的“危機根源”以及硬著陸的説法,國際諮詢研究機構凱投宏觀最新發佈的報告稱,海外市場對於中國中期的增長前景有些過度憂慮,對於人民幣匯率的波動也存在誤讀。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中國經濟最缺的是市場信心,由於市場缺乏信心,導致投資萎縮、融資需求低迷。那麼改變市場信心靠什麼?最根本的舉措還是要加大市場化的改革,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而這恰恰是供給側改革的關鍵。

  從去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首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抓好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到本月26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表明這項改革即將進入具體實施階段。

  在上世紀80年代,以美國裏根政府、英國撒切爾政府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都是通過供給學派政策來促進經濟增長的典型代表,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供給側改革有幾個突出共同點,包括大規模減稅、大幅削減社會福利、收緊貨幣政策、減少政府對經濟的管制和干預等。

  從改革背景的看來,當下中國經濟與美英在實施供給側改革前有些相似之處,如總需求刺激漸漸失靈、經濟減速、市場競爭機制不足等,但也存在一些明顯區別,如中國目前不存在高通脹、高失業,也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高福利體系。

  前瞻具體的改革舉措,招商銀行高級分析師劉東亮表示,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將會從一些成功案例中汲取精髓,並結合自身國情,有舍有得,走自己的供給側改革之路。

  首先,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將不會大規模削減社會福利,民生將長期是中國政府的施政重點。劉東亮認為,今年需要財政政策發揮更大的作用,進一步出臺結構性減稅措施是有可能的,包括加快推進營改增,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減稅力度等。

  其次,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方案不會出現大規模私有化。業內人士表示,未來企業層面的改革將以國企改革為重要推手,以改革國資監管、提升企業效率、推動國企整合為重點,穩步發展混合所有制,不會出現大規模國企私有化的情況。

  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偏中性。美國和英國在轉向供給側管理時,都大幅收緊了貨幣政策,通過大幅加息來遏制通脹。然而,中國面對的是潛在通縮風險而非通脹,融資成本依然偏高,貨幣政策事實上存在適度寬鬆的要求。

  就工作重點而言,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解讀認為,依託供給側改革,加快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將會是中國供給側改革的重點。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表示,以往在産業政策方面,政府採取大量優惠政策,人為扶植部分産業,同時限制部分産業,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很多低效率企業。在這種環境下,價格難以在市場傳導機制中發揮資源的優化配置作用,導致效率降低。

  “供給側改革很大程度上是要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取消無效的和欠公平的政策,用更多的普惠政策來代替,為市場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從而鼓勵創新和新産業的發展。”王小魯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