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供給側改革引領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 發佈時間:2015-12-23 21:11:44  來源:法制網  作者:謝逸飛  責任編輯:張少雷

  法制網特約評論員 謝逸飛

  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應該説,新常態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實際,是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同樣是在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供給側改革”不僅成為會議的一個高頻詞,而且還以嶄新的面目引爆媒體,各家紛紛從不同角度解讀其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那麼,供給側改革到底有著怎樣的定位?會議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如此定位,意味著中央將供給側改革擺在經濟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供給側改革必將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從現階段看,新常態是中國經濟基本特徵。新常態下,過去依靠大規模投資驅動和低成本出口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拼資源、拼人力已經成為過去時。依靠結構調整、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成為新常態的不二選擇。供給側改革正是適應新常態的一種有效手段和可行措施。

  從消費和供給的辯證關係看,消費和供給不相匹配,消費對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不足。從供給來看,市場上雖然商品琳瑯滿目、産能嚴重過剩,但是“大路貨”居多,高精尖産品少。從消費來看,隨著人民群眾收入水準和生活水準的提高,人民群眾消費水準也隨之升級。但現實是,“高大上”商品供給不足。於是發生中國人跑到日本購買馬桶蓋這種怪事。推進供給側改革,正是升級有效供給、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對症良方。

  從長遠發展看,發展品質才是中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供給側改革,除了改善消費需求,更大的考量還在於通過調整改善經濟結構,提高中國經濟發展品質。中國經濟規模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國經濟大而不強也是事實,其核心競爭力與其龐大規模並不相稱。有鋻於此,除了創新驅動,也必須調整産業結構。供給側改革無疑是産業結構調整的關鍵環節。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分別是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這“五大支柱”既有做好明年經濟工作的考量,又有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佈局,其目的和措施應該是可預期的。至於最後效果如何,還得看明年經濟工作的執行力度。但是,供給側改革無疑為引領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指明瞭方向。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