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變動社會中,農民家庭如何維持併發展?

  • 發佈時間:2016-01-27 07:31:0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鳳雲

  社會總是不斷變動的,這一點,古今皆同。而對於生活在鄉村的農民家庭來説,如何適應這種社會的變動,並維持家庭的發展,似乎更加艱難和充滿著不確定。

  鄉村也總是不乏走上坡路的家庭的。林耀華先生的《金翼:一個中國家族的史記》,作為一份珍貴的田野調查樣本,講出了一個鄉村家庭要想維持並且發展的那些核心要素:主動適應社會轉型與變遷,不斷調整開拓新的發展領域;大家庭的團結與和諧,對教育的重視以及對土地的永不捨棄。這本反映上世紀上半段中國農村家庭變遷發展的書籍,其中所承載的內涵對審視當下中國農村發展仍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金翼”之家的核心人物黃東林最初和村裏的農民一樣,守著幾畝薄田度日。隨著父親和祖父相繼去世,土地在家庭內部被分割,有限土地上的産出再難支撐當時的家口。要麼食不果腹,要麼在農田之外另辟天地。黃東林選擇了後者,並且逐步加入了販賣大米和鹹魚的生意,借此積累起了越來越多的財富。無論是迫於生計還是因為發現機遇,黃東林果斷擺脫土地的束縛,抓住離黃村不遠的湖口鎮這個與福州商業往來的樞紐,不斷擴大店舖經營,是把整個家庭拉出泥潭的關鍵。

  黃東林重視教育,教育也為整個黃氏宗族帶來了生機和榮耀。包括後來東林涉足河運,組建相對現代的公司,讀過書的孩子都在其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説正是教育給這個家庭帶來了知識,帶來了化解風險的社會關係,帶來了子嗣的成長,帶來了這個家庭在那樣一個動蕩的社會中持續“活著”的可能。

  鄉村社會,總是離不開“土地”這個話題。東林亦是如此,而且即便在最困難的時候都沒有放棄土地。這也是為什麼在經歷了眾多戰亂、所有生意被迫中斷之後,年逾古稀的東林能夠回到黃村,再次扛起鋤頭生活的原因。

  “金翼”之家的生活就是這樣,安寧與艱辛繼替。雖然每次遇到的問題不同,可這恰恰正是社會變動本身的特點。社會變動的不確定性需要這個鄉村家庭做好隨時應對不同風險的準備。

  而相較于其他的農戶,“金翼”之家與社會的聯結是如此普遍。而這種聯接又顯然不是局限于黃村原有的那個農民層次的,即不是一種低層次的聯結,而是不斷向更深更廣闊更大的社會去延伸。他們通過貿易,與鎮、縣,甚至省城的商戶,包括鹹魚店老闆、船主,以及商會、政府部門、銀行等等有了緊密的聯結。通過出去讀書的孩子,這個家庭不僅在知識上有了更大的擴充,而且有了與外在世界更廣闊聯結的渠道,從而織就了一張緊密的立體關係網。以至於在遇到危機的時候,一條線扯斷了,那些未捲入危機的線條會立即拉緊,並使整個家庭産生一種新的平衡,並再次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而不至於坍塌。

  “金翼”之家也同其他農村家庭一樣,不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金翼》對農村家庭和家族的社會學觀察——一種相互依靠間或還有些許矛盾的農村家庭,然而正是傳統大家庭危難之時顯示的那種力量,尤其是在小家風雨飄搖時拉的那一把,才得以成全這個家族的持續興盛。

  如今我們處於社會轉型升級的年代,鄉村社會顯然無法置身事外。然而隨著大量鄉村青年進城務工,更加原子化的農民家庭顯然正面臨著更加複雜的問題:越來越多的鄉村家族體系解體,使得鄉村社會重又形成了一種鬆散的不牢固的聯接,一個家庭或者其中的某個個體在遇有困難的時候,極少有得到家庭之外幫助的可能。

  在不斷轉型升級的社會中,危險與機遇對於鄉村家庭來説往往是同步發生的,或來自於外界,或自己的選擇所致。如今的農民家庭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尤其是在土地産權制度改革不斷增加農民對土地的處置權的時候。畢竟在城鎮化的過程,哪些人最終能夠留在城市,能留多久,還有待時間去驗證。對於農民家庭來説,可能需要幾代人的接力才行。那麼,萬一進城失敗了怎麼辦?家裏的口糧地、宅基地永久抵押之後,是否會存在進不了城又回不了村的可能?如此看來,如何處置家裏那一畝三分地,顯然是需要慎重的。而在讀書無用論不斷蔓延的鄉村,每個年輕父母的意識,無疑決定著孩子未來可能擁有的機會。

  以史為鑒,解剖《金翼》這樣一個樣本,可以讓我們更加看清一個鄉村家庭在變動社會中不斷前行的道路。鄉村家庭的繁衍生息,既需要民間傳統的家族力量,也需要不斷增加教育、不斷拓寬生計途徑和積累社會資本,並不斷完善鄉村治理的現代化力量。這樣,農村家庭才能在現代社會中維持併發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