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巡邊三十年 雲月九萬里

  • 發佈時間:2016-01-25 05:01:3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越野車在雪原上疾馳,放眼望去,周圍白茫茫一片。在抵近中國與蒙古國邊境時,車子陷入一尺多厚的積雪中,難以前行。《經濟日報》記者走下車,每前進一步都非常困難,走到200米外的326號界碑時,已是氣喘吁吁,鞋子裏灌滿了雪。

  這裡是蘇海圖,這樣的路,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十三師退休職工寶汗·埃恩賽根默默行走了30年。1月13日,這位哈薩克族牧民黨員再一次來到邊境,身高1.92米的他挺了挺腰板,用袖口擦去界碑上的灰塵。正午的陽光照耀下,界碑上“中國”兩個字分外醒目。“要把它裝在心裏。”寶汗對身邊的小兒子塔拉別克説。

  堅 守

  蘇海圖位於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十三師紅山農場,群山環抱,地廣人稀。在這個邊境農場,“種地就是站崗,放牧就是巡邏”是許多團場職工的真實生活寫照。2012年,年屆六旬的寶汗退休,告別了30年的巡邊員崗位,兒子塔拉別克從他手中接過馬鞭,繼續守護著蘇海圖。

  寶汗的父親埃恩賽根·巴巴汗就是一名光榮的巡邊員,盡職盡責,用一生守護神聖的邊防線。寶汗至今清楚地記得,風雪交加的一天,父親趕回自家的羊群後,又翻身開工,朝邊境線飛奔。家人都勸他在家躲躲風雪,不要出去了。寶汗的父親卻説:“這樣的天氣,牧民最容易迷路,如果不小心越過邊境,我怎麼向團場交代?怎麼向國家交代?”

  父親的言傳身教,讓寶汗從小就懂得了責任與堅守。18歲那年發生的事,寶汗一輩子也忘不了。那年,寶汗隨父親從冬牧場轉往夏牧場,途經一個山口時突遇雪崩。眼睜睜看著父親被埋在雪裏,寶汗慌了神,失聲痛哭。他和聞訊趕來的團場職工挖了一天一夜,才找到父親的遺體。

  那一刻,寶汗覺得自己長大了。他拾起父親的馬鞭,暗暗發誓:不管多累多苦,一定要像父親那樣,用生命守護好祖國的領土。1982年,他開始正式巡邊,主動請纓到條件艱苦的蘇海圖牧區放牧守邊,與他同到邊關的還有妻子和年幼的子女。

  有一次,轉場途經百里無人區三塘湖時,天氣突變,狂風捲起大雪,瞬間天地一色,情況危急!“快把羊群聚在一起,所有人都鑽到羊群裏,趴到羊肚子下面。”寶汗大喊。就這樣,他和7個牧民在羊肚子下面趴了一天一夜。等到暴風雪停下來時,寶汗已經和羊凍在了一起,同伴們費了好大勁才將他和羊分開。

  天地間白茫茫一片,牧民們筋疲力盡。“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大家再堅持一下。”寶汗鼓勵同伴:“請大家相信我,我和父親巡邊多年,一定會帶領大家安全抵達。”

  實際上,只要是結伴而行,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多惡劣的天氣,寶汗都覺得很幸福。“因為不寂寞,能和人説話聊天。”大多數日子,寶汗就是一個人堅守在邊境線。一個人,一匹馬,一條路,與牛羊為伴,與風雪同行。

  關 愛

  在蘇海圖邊境線和邊防哨所,沒有人不認識寶汗。哨所班長胡俊生説,“戰士們巡邏時,只要路過寶汗大叔家的氈房,他就要請大家坐下來喝杯奶茶,休息一會兒,與戰士們交流邊境資訊”。

  1月13日,寶汗來到哨所時,戰士們聞訊紛紛跑來,聚攏在他身旁,噓寒問暖。戰士楊子純説:“蘇海圖邊境線山路崎嶇、險峻,氣候惡劣,特別需要像寶汗大叔這樣熟悉情況的巡邊員,他就是一名不穿軍裝的老兵。”

  蘇海圖牧場遠離城鎮,資訊不通。巡邊途中,寶汗就把自己掌握的最新政策、建設成就講給牧民聽。在他的帶動下,邊境牧場的氈房成為一座座哨所,牧民成為流動的哨兵,北山汗·克孜行等10多名哈薩克族牧民還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目前已有5名牧民入黨。

  蘇海圖邊境線地廣人稀,醫療衛生條件差。看到牧民有病得不到及時醫治,寶汗心裏著急,索性自學了簡單的醫學知識,為大家服務。

  一年冬天,牧民到拉提汗2歲的女兒瑪依古麗不幸被開水燙傷。當時大雪封山,下山治療路途難行,時間也不允許。危急時刻,到拉提汗想到了寶汗,急忙找到了3公里外正在巡邊的他。寶汗匆匆趕來,根據學到的哈薩克民族醫學偏方,將燒過的雞毛研成粉末,敷在孩子的傷口。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孩子的傷情漸漸好轉,也沒落下後遺症。“多虧了寶汗大哥,要不然我得後悔一輩子。”到拉提汗説。

  1992年初的一天,蘇海圖暴風雪來襲,寶汗很擔心人畜迷路越境,便冒著風雪騎馬出巡。在一個山溝裏,他發現牧民胡那皮亞倒在雪地裏,一動不動。原來,胡那皮亞在尋找丟失的羊群時迷了路,從馬上摔下來,腿部骨折,耳朵嚴重凍傷,已經在冰天雪地裏躺了六七個小時了,命懸一線。

  寶汗把胡那皮亞托開工,走了四五個小時,才把他帶回家。哈薩克族民間有用熱羊血和羊肚治療凍傷的土法子,寶汗毫不猶豫宰了自家的2隻羊,為胡那皮亞治療。他還不停地揉搓胡那皮亞的雙腿,一夜沒合眼。經過緊急救治,胡那皮亞的雙腳慢慢恢復了知覺,第二天早上就能下地走路了。

  傳 承

  有一年,寶汗在巡邊時走到一個小山溝,發現那裏遠離界碑,也沒有其他標誌,很容易發生人畜越境。怎麼辦?他左思右想,決定用石頭堆起一個臨時界碑。寶汗沒上過學,不會寫字,但對界碑上刻著的“中國”兩個字記得清楚。他就在臨時碑上刻下“中”字,告訴牧民們只要看到刻著“中”字的石頭,就意味著到了邊境,必須把羊群趕離邊境地區。

  從那以後,在石頭上刻“中”字,成了寶汗最大的愛好。只要看到哪沒有明顯標誌,他就堆起石頭,認真地刻下他心目中神聖的“中”字。

  如今,在蘇海圖邊境的山坳裏、荒嶺上,到處都有刻著“中”字的石頭。30年的巡邊經歷,寶汗也記不清到底豎起了多少臨時界碑。他退休後,小兒子塔拉別克接過父親的班,繼續策馬巡邊,守護邊疆。“雖然寂寞枯燥,但接受了這項任務,就要承擔起責任。”寶汗常對兒子這樣説。

  塔拉別克剛接手時,寶汗放心不下,反覆跟他介紹巡邊時需要注意的事項。他還不打招呼,先後3次輾轉跑到蘇海圖。“説是看望兒子,實際上是放心不下邊境線。”妻子哈麗滿·喬肯最了解寶汗:“他巡邊30年走了9萬多公里,現在還是閒不住,心裏最惦記的還是蘇海圖。”

  巡邊時,塔拉別克按照父親的要求,在刻下“中”字的石頭上補上“國”字。“守護邊疆是我們兵團職工的特殊使命,要一代代傳承下去。”寶汗對兒子説。

  寶汗家有一間小儲藏間改造的榮譽室,裏面挂滿了他獲得的各種獎狀、證書。塔拉別克一回到家,就會到榮譽室裏駐足。在這裡,他讀懂了責任和奉獻。“從小就翻看這些證書,不知看過多少遍了。”塔拉別克説,“這些是我父親取得的榮譽,也是鼓舞我做好工作的動力”。

  好家風就是一所學校。哈麗滿·喬肯説,寶汗做的是有意義的工作,他的付出是值得的。她最大的心願,就是子女們能夠繼承父親的優良作風,把本職工作幹好。寶汗的長子胡安別克現任紅山農場農業公司副總經理,他説,“我為父親感到驕傲和自豪,他的無私奉獻精神最值得我們學習。今後,無論我從事什麼工作,都會像父親那樣,牢記責任,勤勉盡職”。

  三代人守邊關,兩代人寫“中國”。如今,寶汗大叔的故事在蘇海圖邊境線,在紅山農場廣為傳誦。“漫漫巡邊路,悠悠愛國情。”紅山農場黨委書記、政委曹萍説,“寶汗大叔作為一名共産黨員,為團場職工樹立了榜樣。他的愛國精神,他對巡邊事業的熱愛,對牧民和邊防官兵的關愛,體現了對黨、對祖國的樸素情懷,體現了兵團職工的擔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