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星球大戰》:第一代科幻的謝幕之作

  • 發佈時間:2016-01-23 03:31:4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儘管《星戰7》攜北美新科票房冠軍威名,宣傳力度遠大於前傳上映之時,但首日票房仍然沒幹過本土的《尋龍訣》,僅與《港囧》持平。觀眾反應也如預期般兩極分化,有的星戰粉看得熱淚盈眶,而在放映時小睡片刻的普通觀眾也有不少。

  討論星戰系列的中國市場,經常説“這個系列沒來得及培養中國粉絲”,這只是從星戰角度出發的立論。而作為1981年閱讀星戰小説譯本的最早粉絲之一,從科幻發展史的角度,我以為,它是第一代科幻,尤其是第一代科幻中太空劇類型的收官之作。

  最早的科幻往往把科學當成元素、背景、皮毛,核心情節則來自其他類型故事。太空劇就是當時的典型,把騎士劇、宮鬥戲、西部片這些故事放到太空背景裏講述。《異星戰場》和《基地》都是太空劇早期小説代表作。

  盧卡斯作為科幻迷,從小看這些太空劇長大。具體到《星球大戰》本身,據説是受黑澤明電影《暗堡裏的三惡人》影響。即使不知道這些背景,也很容易看出星戰其實就是個武俠片。

  這樣的文化來源,給星戰系列造成了難以調和的缺陷:先進技術和原力,哪個才是推動情節的核心元素?如果是《超人》或者《X戰警》,設定超能力大過技術,導彈、核潛艇都能被超能力幹掉。如果是《機器戰警》這類科幻,完全把新技術當成核心,則沒有其他類型什麼事。

  但星戰卻兩樣都捨不得。於是,阿納金這家人不僅原力強大,而且都是工程技術高手。能修理東西,製造機器,擅長駕駛。但星戰又不像《終結者》這樣的下一代科幻,把先進技術當成情節主線。結果,武士們既不是很出色的發明家,超能力又不如那些X-MAN,兩樣都沒突出。

  與《星球大戰》同時代的《星際旅行》系列,也是太空劇的謝幕之作。相比之下,《星際穿越》《火星救援》這樣的新作完全把科學當成核心情節。“星戰”與“星航”這兩個系列都開始於三四十年前,卻始終沒有後來者。好萊塢曾經把太空劇經典小説《沙丘》搬上銀幕,90年代末又搞出《星際傳奇》系列。包括不久前的《木星上行》,一直要重振太空劇,但都沒成功。唯一成功的《銀河護衛隊》因為有漫威作為平臺支撐,但並不具有可複製性。

  《星球大戰》在1977年的成功,曾經激發了一波科幻大片拍攝浪潮。仔細一看則會發現,裏面沒有太空劇,甚至沒有第一代科幻。《異形》寫的是人與自然的衝突,《終結者》展示了人與機器的衝突,《第三類接觸》和《ET》是當年流行的科學探險題材。艾默裏奇專注于災難科幻。到1999年《星戰前傳1》與《駭客帝國》同時登場時,前者的理念已經差後者整整一代。

  中國科幻迷群體形成較晚,起點也更高。如果一個人先看過《三體》再看《星戰》,他怎麼可能喜歡後者?也許,靠全球粉絲推動,“星戰”和“星航”這兩個系列都會再拍下去,但它們不大會有新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